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局麻药

局麻药

tissue pH, the more rapid the onset

在整体,局麻药的起效时间还受以下因素影响

局麻药的浓度:如氯普鲁卡因(pKa 8.7 ~ 9.1)

氯普鲁卡因毒性小,临床可使用3%的浓度

碱化局麻药可以加快起效速度(缩短起效时间)
哪些因素决定了局部麻醉药的作 用时间

The greater the protein duration of action
布比卡因


持续输注浓度《或=0.125%,可产生良好的 镇痛效果,仅有轻度的肌肉软弱无力,故被 广泛应用于产科硬膜外镇痛和疼痛治疗。 浓度在0.25%~0.75%之间,其感觉阻滞效 果优于运动阻滞。
小结:局麻药的药理特性决定其作用 特点!

脂溶性 蛋白结合率 pKa 是否有血管扩张作用
局麻药的心脏毒性

CNS

孤束核是心血管系统自主调节的重要区域 直接的鞘内注射布比卡因能引发心律失常和心血管 崩溃 钠通道阻滞


心脏

收缩期结合,舒张期分离 布比卡因舒张期的分离远慢于利多卡因 布比卡因抑制心肌细胞释放和利用钙 布比卡因降低线粒体能量代谢,特别在缺氧时
呼吸系统



局麻药混合液可以相互弥补各自药效的 缺点 但是不要大剂量使用,如果没有确定资 料,我们应假定它们的毒性是可以叠加 的
妊娠


妊娠引起的激素水平变化,使局麻药效 能有所提高,增加局麻药的敏感性。 因此,妊娠病人的局麻药用量应适当减 低。
局麻药的毒性反应


神经系统 心血管系统 呼吸系统 免疫系统 肌肉骨骼系统 血液系统

局部麻醉药的效能比较
分离阻滞( Differential block )


目的 = 镇痛而无运动阻滞
术后镇痛和产科镇痛 与甲哌卡因相比,布比卡因在起效时具有明显的感觉分离 现象

特定类型的神经纤维对局麻药的敏感程度不同。例如A 神经纤维比A神经纤维或C纤维对局麻药更加敏感
分离阻滞

局麻药会抑制机体的低氧驱动能力(即 机体对PaO2降低所产生的通气反应)
全身性毒性反应的救治:一般 原则

停用局部麻醉药
吸氧
制止抽搐

心跳停止的病人:CPR
尽快使用 Intralipid!

20% Intralipid 静脉注射

intralipid 20% at a dose of 1.5 ml/kg over 1 minute Follow immediately with an infusion at a rate of 0.25 ml/kg/min Continue chest compressions (lipid must circulate) Repeat bolus every 3 to 5 minutes up to 3 ml/kg total dosage until circulation is restored Continue infusion until hemodynamic stability is restored Increase the rate to 0.5 ml/kg/min if blood pressure declines A maximum total dose of 8 ml/kg is recommended



免疫系统

过敏反应


酯类局麻药物代谢产物:p-氨基苯甲酸 (PABA),在少数病人中能诱发过敏样反应 酰胺类局麻药物不含有该代谢产物,但有些 局麻药中添加了防腐剂对羟基苯甲酸酯,结 构与PABA相似
肌肉骨骼系统

局麻药肌肉注射可发生骨骼肌变化

变性、水肿、坏死 布比卡因>利多卡因>普鲁卡因

可卡因:血管收缩

其它药物:双相,低浓度收缩,高浓度扩张

感觉和运动的分离

弱:利多卡因、丁卡因

强:布比卡因、罗哌卡因和左旋布比卡因
影响人体麻醉药活性的因素


局麻药的剂量 添加血管收缩药 注射部位 局麻药的碳酸化和pH调节 局麻药混合液 妊娠
局麻药的剂量


随着局麻药剂量的增加,药物作用时间 延长,阻滞起效时间缩短,产生满意的 麻醉效果的可能性增加 麻醉药溶液的容积可能影响平面的扩散
局部麻醉药物
局部麻醉药的历史
1860年Albert Niemann 分离出盐酸 可卡因 1862年, Merck生产0.25Ibs可卡因 1884年,Koller和Gartner 报道了可 卡因的局部麻醉 1886 年, Pemberton 生产了含有可 卡因的Coca-Cola Procaine (1905?) Dibucaine (1929) Lidocaine (1944) Bupivacaine (1963)


骨骼肌损伤是可逆的,肌肉可迅速再生, 并在药物注射两周后完全恢复 这种损伤不伴有明显的局部刺激症状
血液系统

局麻药物会抑制凝血过程


预防血栓形成 抑制血小板聚集 增强纤溶作用
谢谢
binding, the longer the

在单根神经,局麻药的蛋白结合率决定了作用时间 在整体,还有其它因素

例如:局麻药的血管扩张使作用时间缩短
利多卡因、丙胺卡因和甲哌卡因三个药有相仿的蛋白结合率,对单根神 经都是中效的作用时间。但是,利多卡因有较强的血管扩张作用,因此 临床实际作用时间短于另两个药物
brachial plexus > sciatic-femoral >
subcutaneous
局麻药的碳酸化和pH调节


局麻药中加入NaHCO3可以降低传导阻滞 起效时间 局麻药pH值增加,使未带电荷的碱性形 式局麻药含量增加,因此增大了穿透神 经鞘和神经膜的弥散速度,使得起效更 加迅速
局麻药混合液


中枢兴奋的原因是下行抑制性神经元被抑制,中枢 的兴奋和抑制失衡有关
心血管系统

早期循环兴奋,出现高血压和心动过速 循环抑制早期表现为负性肌力、心排血量降低 和轻-中度低血压

症状加重后出现心排血量明显减少、外周血管 扩张和深度低血压

循环抑制晚期:窦性心动过缓、心室内传导阻 滞室性心律紊乱和心跳骤停

如1%利多卡因30ml 3%利多卡因10ml
平面低4.3个节段
为什么要在局麻药中加入肾上腺素

肾上腺素(或去氧肾上腺素)

主要作用:局部血管收缩

延长局部麻醉的时间(中、短效局麻药效果好) 减少局麻药的吸收,降低血药浓度

次要作用:局麻药误注入血的指示剂
加入肾上腺素的量:1:200,000 或 1:500,000
Carl Koller
(Austrian)
概述

酰胺类局麻药 十分稳定
酯类局麻药物 相对不稳定


化学稳定性、生物转化部位及潜在过敏性均 各不相同。
局部麻醉药的代谢

酯类

被血浆中假性胆碱酯酶分解 可卡因:唯一例外

在肝脏经(羧酸)酯酶代谢

酰胺类局麻药

肝内代谢(细胞色素酶p-450) 肾脏排泄 肝外代谢途径:阿替卡因芳香环在血浆酯酶作 用下裂解

Cardiotoxicity

利多卡因血药浓度和临床症状
血药浓度(mcg/mL) 临床作用和表现
镇痛 头晕目眩 耳鸣 舌头发麻 抽搐 意识丧失 昏迷 呼吸停止
1~5 5 ~ 10
10 ~ 15
15 ~ 20
> 25
心血管抑制
神经系统
中枢神经系统的早期症状主要表现为兴奋,有耳鸣、 多语、眩晕和寒战,应引起警惕

注意事项


末梢部位不能加肾上腺素(指端、阴茎等)
肾上腺素吸收后可引起高血压和心律失常 老年病人动脉硬化,可能引起脊髓前动脉缺血综合征 高血压、缺血性心脏病和子痫前期等病人应慎用
不同的注药部位,局麻药的吸收不同
Intravenous > tracheal > Intercostal
nerve block > caudal > epidural >


如:血管扩张、组织再分布等 药物浓度
例如:Etidocaine是脂溶性最高的局麻药,单根神经 的深度阻滞;但是,硬膜外注射后大量被脂肪组织所 吸收,只有少数作用于神经
哪些因素决定了局部麻醉药的起 效速度

Degree of ionization(离子化程度,即 pKa)

The closer the pKa of the local anesthetic is to
局麻药的全身性毒性症状


由于中枢神经系统对局麻药更加敏感,因此首先出现中枢神经毒性
CNS toxicity

Light-headedness, tinnitus, perioral numbness, confusion Muscle twitching, auditory and visual hallucinations Tonic-clonic seizure, unconsciousness, respiratory arrest Less common, but can be fatal Hypertension, tachycardia Decreased contractility and cardiac output, hypotension Sinus bradycardia, ventricular dysrhythmias, circulatory arrest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