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第十三课-体育锻炼对心理健康的影响

第十三课-体育锻炼对心理健康的影响

第十三课-体育锻炼对心理健康的影响(总6页)
-CAL-FENGHAI.-(YICAI)-Company One1
-CAL-本页仅作为文档封面,使用请直接删除
十三、体育锻炼对心理健康的影响
见:《第十三课-体育锻炼对心理健康的影响.ppt》教学目标:
1、丰富学生的体育基本知识。

2、使学生了解体育锻炼与心理健康的关系。

一、体育锻炼对心理健康的影响
(一)影响心理健康的
心理健康是一个极其复杂的动态过程,影响心理健康的因素也是复杂多样的。

人在孕育过程中,气质、性格和神经系统的活动特点的某些成分等就受到父母遗传因素的影响,出生后,还受到家庭、社会等多方面的影响。

为了更好地了解影响心理健康的因素,我们从心理和遗传因素、心理和社会因素两个角度来认识这一问题。

1、心理和遗传问题
人的心理活动不是遗传的,主要是在后天的社会生活环境影响下在社会实践活动过程中形成和发展起来的。

但是,一个人的气质、能力、性格的神经系统的活动特点的某些成分会明显地受到遗传因素的影响。

2、心理和社会因素
随着社会的发展,影响心理健康的心理和社会因素是复杂多样的,其中影响较大的有家庭环境与早期教育、生活事件和环境变迁、都市文化、心理冲突与不良人格特征等。

(1)家庭环境与早期教育。

家庭是影响个体早期心理健康的重要因素。

早期母婴关系和稍大后期的儿童与父母关系,对儿童长大以后的人际关
系和社会适应性产生很大的影响。

特别是儿童早期与父母建立和保持良好关系,会产生积极的促进作用,相反,就会产生消极影响。

(2)生活事件与环境变化。

人们日常生活中遇到的各种各样社会生活的变动即为生活事件。

如考试、升学、亲人的病故等。

这需要个体付出很多的时间和精力去调整适应因这一事件所带来的生活变化,从而减轻精神压力。

生活事件造成的精神压力越强烈持久,对心理和生理平衡的影响就越大。

环境变迁也是重要的生活事件,它需要一系列的适应过程。

(3)都市文化。

都市文化在促进工业发展、商业繁华的同时,必然导致人口密度增加、住房困难等一些问题。

由于繁杂的人际关系、噪音、交通拥挤等影响,实在难以避免产生情绪紧张。

特别是在一些大城市住房拥挤、居室层次较高,公寓楼形式使人与人之间的交往减少了,使焦虑、恐惧、寂寞等与身心不利的异常情绪的发生机率大大增加。

(二)体育锻炼促进心理健康的机理
现代奥运之父顾拜旦在他的名作《体育颂》中曾满腔热情地歌颂道:体育是“勇气”,是“乐趣”,他以使人“内心充满欢喜”、“思路开阔”、“条理更加清晰”,“可使忧伤的人散心解闷,可使快乐的人生活更加甜蜜”。

由此可见,体育锻炼不仅有利于身体健康,对心理健康也有着良好的作用。

1、体育锻炼可促进智力的发展
正常的智力是正确感知和认识世界的前提,是心理健康的基础,经常参加体育锻炼,不仅使锻炼者的注意、记忆、反应、思维、想像力等能力得以改善提高,还可以令其情绪稳定、性格开朗,而这些非智力因素对人的智力具有促进作用。

(1)体育锻炼可增强神经系统的功能,促进大脑的开发与利用。

经常参加体育锻炼的人神经系统的调节更加趋于准确、灵活;可使兴奋与抑制转换更加合理、协调;并对外界的刺激迅速地作出反应,体育锻炼能有效促进血液循环,提高呼吸系统的功能,这就使大脑获得更多的养分,从而有助于大脑的记忆、思维和想象,最终达到提高脑力劳动的效率。

(2)体育锻炼能减缓应力反应。

应力(Stress)是指个体对应力源或刺激作出的反应,当个体所感知的环境要求与他所认为的自我能力之间不平衡时,则会出现应激反应。

经常参加体育锻炼,能降低心率和血压,从而减轻处于消极应激状态下激源对生理的影响。

(3)体育锻炼可在一定程度上消除疲劳,提高学习效率。

疲劳是一种综合性症状,他与人的生理和心理因素有关。

人的随意活动主要通过大脑皮层来调节的,学生持续紧张的学习压力极易造成身心疲劳和神经衰弱,而当一个人情绪消极或任务超出个人的能力时,其生理和心理上都会很快地产生疲劳,而体育锻炼使与文化学习有关的中枢神经得以休息,有利于消除脑力劳动所产生的疲劳,从而提高学习文化知识的效率。

2、体育锻炼可培养和保持良好的情感体验
情绪状态是衡量体育锻炼对心理健康影响的最主要的指标。

学生具有兴奋性高、波动性大、封闭型性等较明显的情绪特点,情绪的成熟是人格全面成熟的一个重要方面。

研究发现,有紧张烦躁情绪的人只要散步
15min,紧张情绪就会松弛下来,其原因是运动可增加脑部血流量,促进体内一种能很产生良好感觉的“内啡肽”的释放面,从而改善情绪,而喜欢和经常参与体育锻炼的人,还可从运动中不断获取一定程度的满
足,这种满足会令人产生快乐而积极的情绪,并由此成功或满足的体验来不断强化自己的自信心,进而在保持良好的情感体验中更好地完成学习和工作。

3、体育锻炼可帮助确立良好的自我概念。

自我概念是个体主观上对自己身体、思想和情感等方面的评价,它是有许许多多的自我认识所组成,包括“我是什么”、“我主张什么”、“我喜欢什么”、“我不喜欢什么”等等,由于体育锻炼可使人体格健壮,精力充沛,因而它们对改善人的身体表象和自尊有着重要影响。

身体表象是指头脑中形成的身体图像,身体自尊主要包括一个人对自己运动能力的评价,对自己外貌(吸引力)的评价,以及对自己身体的抵抗力和健康状况的评价。

无论是男性还是女性,对身体表象不满意会使个体自尊变低,并产生不安全感或忧郁症状。

有研究表明,肌肉力量与身体健康自尊、情绪稳定性、外向性格和自信心是正相关,并且加强力量训练会使个体的自我概念显着增强,因此,体育锻炼对帮助树立自我概念会产生积极的影响。

4、体育锻炼有助于促进坚强意志品质的形成
意志品质是指一个人的果断性、坚韧性、自制力以及坚韧顽强和主动独立等精神,意志品质既是在克服困难的过程中表现出来的,也是在克服困难的过程中培养起来的,由于参加体育锻炼就是不断克服主观和客观上的种种困难,如胆怯、疲劳、损伤、气候条件、动作的难度等,有助于磨练学生的意志,从而培养学生果断、坚韧等优良的意志品质,而且这些从锻炼中培养起来的坚强意志品质,也会迁移到日常的学习、生活和工作中去。

5、体育锻炼有助于消除心理障碍,促进健全心理的形成
健康的心理寓于健康的身体之中。

人的焦虑、忧愁、烦恼、抑郁等不良情绪,会影响人的情感、意志、性格和良好的人际关系的建立,容易形成不健康心理。

研究表明:体育锻炼有助于摆脱压抑、悲观等消极情绪,降低焦虑、忧郁等心理障碍。

体育锻炼不仅能有效地促进学生的智力发展和良好的心理品质的形成,而且还能够调节情绪、改善人际关系、消除心理障碍,确立良好自我概念,从而形成健康心理,达到增进健康的目的。

学生可根据各自身心特点,选择最佳的体育锻炼方式,以获取最大的促进健康心理的效应。

二、提高心理健康的体育锻炼方法
健康的心理是学生接受教育、学习科学文化知识的前提,是学生在校期间正常学习、生活的保证。

(一)身体活动的调节法
它是通过人的大脑与肌肉之间的信息双向传导,选择不同强度、幅度、节奏的身体练习来调节人的情绪的一种体育锻炼方法。

如当情绪低沉时,采用一些像连续性健身操、健身舞、快步走等节奏快、幅度小、强度处于中等偏上的身体练习,来提高大脑的兴奋性水平,使情绪逐渐活跃起来。

(二)肌肉放松法
它是一种通过一定方式(呼吸、暗示、表象、音乐等)使肌肉一步步放松,使大脑逐渐平静,从而调节中枢神经系统的兴奋水平,缓解紧张情绪,增加大脑对全身的控制支配能力的训练方法。

具体方法是:选择适宜的姿势,以舒适轻松、全身都不费力为准,通常采用靠背坐姿势,轻轻闭合双眼,使正常的呼吸为慢速、加深、均匀而自然的腹式呼吸,在
语言的诱导下,按照从右到左、自上而下、先前而后的顺序体验肌肉放松的感觉,同样按上述顺序在语言的诱导下,体验身体各部位温暖的感觉和前额清凉、内心平静、全身心进入放松安静状态,肌肉放松、心情愉快。

恢复正常状态即结合放松训练。

这种方法每天1-2次,每次10-15min.
(三)呼吸调节法
它是通过慢而深的呼吸方法,来消除紧张,降低兴奋性水平,使人的波动情绪逐渐稳定下来的一种方法。

具体方法是:站直或坐直,微闭双眼,排除杂念,尽力用鼻吸气,轻轻屏住呼吸,慢数一、二、三,缓慢地呼出,同时数一、二、三,把气吐尽为止,暂停,数一、二、三,重复以上步骤三次以上。

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情绪状况随时进行,特别是在体育比赛或考试前进行。

(四)身体沉思
它是一种通过把力量、耐力、平衡及注意力在内的静静地、有节奏的运动,使人平息激动,放松的方法。

具体方法是:成站立姿势,整个身体保持在一条直线上,双肘和前肩与地面平行,将右脚放至左脚的前面,以身体感到平衡和舒适为宜,同时全力集中注视你的正前方某一点,然后,左脚慢慢移到右脚前面,同时呼气,慢慢地将前臂推离身体,当左脚又返回原来集团时,吸气、掌心转至朝上,将和臂“拉”自己的身体,重复这一动作,并注意动作的节奏,该方法运和了太极拳的动作。

(五)其他
通过弈棋、钓鱼等活动,怡情畅志,凝神静气,精诚专一来调节情绪,减少抑郁,失眠等不良情绪的干扰,提高自己的心理健康水平。

提高心理健康水平的锻炼方法还有很多,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心理和身体状况选锻炼的方法进行练习,使自己每天能心情愉快地进行学习。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