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内部经济责任审计现状及对策
摘要高校内部经济责任审计是对高校中、高级管理者实施的以明确其经济责任关系的一种审计行为,是新形势下加强干部监督管理、促进干部廉洁勤政、客观评价领导干部任期经济责任、维护高校正常经济秩序的一种手段。
关键词高校内部经济经济责任审计审计程序
经济责任审计是我国特有的对领导干部监督管理的一种有效形式,影响着一个领导干部的使用、升迁和前途。
当前,如何进一步搞好高校内部经济责任审计,是内部审计从业人员应该思考的问题。
一、高校内部经济责任审计现状
1.经济责任审计程序不规范。
一是接受审计任务程序不规范。
存在着突击性、无计划性和时间上滞后性。
先离后审现象普遍存在,容易造成“审、用两张皮”,削弱和失去了对干部进行任期经济责任审计的实际意义。
二是对经济责任审计宣传不够,广大教职工存在认识误区。
高校中相当一部分人对实施领导干部经济责任审计缺乏思想上的正确认识,有人认为,学校本是清水衙门,当官的贪也贪不到几个钱,何必兴师动众去审计;也有人认为,学校审计部门只不过是个摆设,审不出什么名堂;那些被审计的领导也认为,审不审,官照做。
因而不积极配合审计部门开展经济责任审计,审计人员无法从教师、管理人员中了解更多情况,影响了审计效率和审计质量。
三是审计结果运用效果不明显。
经济责任审计反映的一些
问题,由于各种原因,该诫勉的,没有诫勉;该调整岗位的,没有调整岗位;移送有关部门的经济案件线索,也未能得到及时查处,这些现象直接影响了经济责任审计结果的运用,削弱了经济责任审计监督的作用,同时浪费了审计资源。
2.经济责任审计缺乏一套可操作性的评价规范准则。
由于经济责任审计是近年重点开展的新工作,高校内部经济责任审计工作开展时间也不长,缺乏经验借鉴,操作性强的、规范可比的评价体系尚未建立,而且许多人上任期间组织上也没有明确过具体的经济责任和目标,现在定量的评价缺乏规范的指标体系,定性的评价也难以把握,审计结论人为因素较多,难以做到客观公正,使得有些经济责任审计的评价流于形式。
3.被审计者经济责任难以认定。
一是领导的主管责任与直接责任难以区分;二是集体决策给界定工作带来困难;三是短期行为造成的责任难以区分;四是历史遗留问题的责任难以认定。
4.审计人员的素质参差不齐,审计质量难以保证。
由于经济责任审计自身具有的时间跨度长、政策性强、涉及面广、工作量大、审计风险多等特点。
要求审计人员具备较高的政策水平、较强的业务能力和综合分析能力。
当前审计人员的工作能力和政策水平差异较大,不能满足经济责任审计工作的需要。
二、建议与对策
1.建立良好的经济责任审计运行机制。
一是建立联席会议制度。
联席会议由监察、组织、人事、审计部门参加,其主要任务是交流
和通报领导人员经济责任审计情况,研究和解决审计中遇到的疑难问题,决定年度审计项目计划,探讨审计结果运用、重大问题处理和案件移交等问题。
联席会议制度由审计主管领导执行并主持日常工作。
二是建立审前预告和审后公示制度。
审前预告是指在送达审计通知书时,由审计组或委托被审计单位在被审计单位显著位置张贴公告明示,也可以通过校局域网公告。
审前预告内容包括审计依据、重点内容、时间、举报电话、审计组成员及其他有关事项。
通过预告,要求被审计单位干部、教职工支持配合审计组的工作,给予帮助和方便,并积极提供审计线索,协助审计组查清和澄清问题,同时对审计组执行审计工作纪律情况预以监督。
三是加强经济责任审计结果运用。
一方面要建立经济责任审计处理规范,明确审计具体处理标准。
审计部门依据审计结果进行审计处理,对该处理、处罚的,下达审计决定;该通报的,发审计通报;该移交的、及时移交,不能推诿、拖延。
另一方面,要建立经济责任审计整改督办制度。
即被审计单位对审计结论和决定要求处理处罚的违纪违规问题,在规定期限内整改,并将审计决定的执行情况及整改情况书面报告审计部门;审计部门要对被审计单位整改情况进行监督、检查,必要时实行审计回访,督促落实。
2.建立规范的、可对比的经济责任审计评价体系。
经济责任总是与一定的数量指标相联系,建立经济责任审计评价指标,可以将被审计对象任职期间政绩优劣、廉洁从政和履行经济责任情况,用具体的评价指标以量化的形式反映出来,优化干部的管理和考核机
制。
值得内审人员思考的是:在高校的经济责任审计没有经验可借鉴,也尚未建立一套规范的可操作的审计评价体系的情况下,我们可否在财入收支审计的基础上,尝试比较该部门(单位)业绩与其经济付出的关系,或者比较同样的付出其他部门(单位)取得了怎样的业绩,或者比较类似的业绩其他部门(单位)的付出有多少,或者引入一些指标,如:经济决策正确率、经济事项完成率、经济决策损失额、违纪违规金额比率、内控制度执行率、负责人审批执行率、专项经费保障率、经费结余积累增长率等来对领导干部经济决策、财务管理、资金使用等方面进行评价。
总之,只有通过不断的探索、总结,才能尽快制定一套科学的高校内部经济责任审计评价体系和方法,使审计人员的审计评价有可依据的标准,以进一步增强审计结论的权威性。
3.建立任中经济责任考核机制。
如果只在领导干部离任时实施经济责任审计,那么审计对经济责任界定的风险是不可避免的。
因此,要将干部监督关口前移,即探索任中审计制度,有计划、有重点地组织开展任中审计,前移经济责任审计关口,把任中审计和离任审计有机结合,即可缓解审计任务重与审计力量不足的矛盾,又可及时发现和解决问题,有效发挥经济责任审计的防范作用。
4.明确领导干部经济责任权限。
一是健全内部控制制度,明确各级领导干部的财务管理职责、权限;二是理顺二级独立法人单位与主管部门之间的财务管理关系,依法依规统筹使用资金;真正落实单位一把手不具体分管财务工作的规定,避免管理错位。
三是进一
步明确主要领导者与直接领导者、主管部门与所属单位的职责,使集体领导责任与个人责任、主观责任与客观责任易于划分。
四是建立健全单位负责人经济责任交接制度,有效分清交接双方的责任,增强领导干部的责任意识,改变“新官不理旧事”的现状,为促进和改善经济责任审计工作起到积极作用。
5.充分发挥审计职能,实现监督与服务并重。
加强内部控制评审、投资效益评价及经济合同的合法性和经济性的监督、评价;积极开展事前、事中控制及事后监督,促使审计监督覆盖全部经济活动。
把审计结果作为实现权力监督的依据、作为评价领导干部业绩的参考。
对审计揭示的问题,要通过教育、提醒、警示和整改,强化领导干部的责任意见,提高领导干部的领导能力和管理水平。
深入分析审计揭示问题的根源,有针对性地提出解决问题的措施,从源头上预防和治理腐败,促进领导干部廉洁勤政。
总之,高校内部经济责任审计工作是高校内审长期而艰苦的工作,是高校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极富创新的一项实践活动,探索和完善一条适合高校校情的内部经济责任审计道路是高校审计工
作者长期而艰巨的任务。
(作者单位:新疆教育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