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高校内部经济责任审计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高校内部经济责任审计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财经纵横高校改革的不断深化以及办学规模的不断扩大,对作为监督评价机制的经济责任审计的要求也不断提高。

但高校的内部经济责任审计涉及的业务较广,工作量大,复杂性和风险比较高,使高校的经济责任审计在实施过程中存在着一些问题。

一、高校内部经济责任审计概念经济责任审计是指对企、事单位的法定代表人或者经营承包人在任期内或承包期内应负的经济责任的履行情况所进行的审计。

经济责任审计的目的与常规审计不同。

常规的审计的目的主要是维护财经法纪;改善经营管理;提高经济效益,出发点是被审计单位以及国家的经济秩序。

而经济责任审计的目的主要是为了分清经济责任人任职期间在本部门或本单位经济活动中应负有的责任,为组织人事部门、纪检监察机关或其他有关部门考核使用干部或兑现承包合同等提供有关参考依据。

高校内部经济责任审计是指对学校财务、基本建设、后勤管理部门和院、系、所的主要行政负责人及校办企业法人代表任职期间、任职期满或因调动、退休、离职等原因离开现职岗位前在管理职贵范围内展行经济责任情况进行监督鉴证、评价[1]。

二、高校内部经济责任审计的特征高校经济责任审计作为高校内部审计的一个重要方面,与其他审计相比,有自身的特点。

(一)审计内容的综合性高校经济责任审计与其他类型的内部审计相比,经济责任审计的审计内容综合了财务收支审计、经济效益审计以及财经法及审计等,对象不仅涉及学校党政负责人,还包括了学校下属的经济实体与校办企业的主要负责人,主要针对经济责任目标的实现情况;任期经济责任人在管理单位经济活动中对财经法规的履行情况,以及领导干部在任期内的廉洁自律情况等,所以,高校经济责任审计的审计内容和方法具有综合性。

(二)审计对象具有双重性经济责任审计的对象兼有人和事物的双重方面,即经济责任人和其所在部门或单位的经济活动及其反映的经济责任[2]。

在进行经济责任审计时,既要对单位或部门的财务收支情况进行审核和评价,也要对领导干部在任期内履行经济责任情况作出评价。

只有对两方面都进行了审查和评价,才能客观公正地鉴证与评价经济责任人对所处部门的经济责任。

(三)较高的风险性高校经济责任审计比一般的审计要承受较高的风险,这是因为领导干部的任职年限较长,时间跨度比较大,经济责任审计需要查阅的会计、经济管理以及经济决策的资料比较繁多、复杂,有的资料可能因为年代比较久远而无从查证,另一方面,高校的经济责任审计没有一个统一的评价标准,对区分领导干部的经济责任、公正客观的评价领导的经济行为有一定的难度,从而导致审计工作存在着较高的风险。

三、高校内部经济责任审计存在的问题(一)对经济责任审计认识不足对目前我国高校的内部审计来说,经济责任审计主要分为任中经济责任审计和离任经济责任审计。

许多高校忽视任中的经济责任审计,只注重离任的经济责任审计,在领导升迁、换岗、退休时对其审计,时效性比较差。

同时,离职的责任审计只对其原任职期间作总结评价,其结果只对其所负责部门以后的经济行为有说服力。

甚至有的离任干部存在经济问题,但不重大,考虑到即将离任,通常就不了了之。

高校内部经济责任审计起步较晚,宣传的力度不够,部分高校人员对经济责任审计的认识不足,认为内部审计是一种形式上的审计,或者有的审计人员认为被审计的对象是单位的干部,产生畏惧心理,对审计工作敷衍了事。

(二)没有统一的审计评价指标体系我国的经济责任法律法规尚不健全,对高校经济责任审计评价指标体系还没有出台,对领导在任职期间的经济行为评价缺乏依据。

另外,法律法规中对领导责任界定很模糊,没有详细的定性、定量标准。

如此一来,高校审计评价和责任定性上就缺乏统一的标准,审计评价与责任的界定弹性就相对较大,缺乏严重性。

(三)审计人员队伍小,素质不高高校配置的审计人员较少,审计人员同时承担着财务收支审计、经济效益审计、经济责任审计等,业务繁多,致使审计效率不高。

对于高校的经济责任审计来说,除了要求审计人员有专业的知识水平外,还需要他们具备较高的经济法规政策水平、良好的职业道德和专业的职业判断,这就要求高校的经济责任审计人员要有较强的综合业务能力。

目前,许多高校内部审计存在着审计人员的专业知识匮乏,审计技能不强,审计的效率和审计质量也不高的现象。

(四)审计缺乏独立性独立性是审计工作的前提,内部审计人员只有具备了独立性,才能确保审计结果的正确性、公允性。

在我国,高校审计机构的工作范围一般由高校领导确定,缺乏一定的独立性。

另外,被审计的对象一般为各院、系或高层领导,内部审计人员在开展审计工作时,会为自身的利益考虑,对审计工作走个形式,难以客观、公允的做出评价。

四、加强高校内部经济责任审计的对策(一)正确认识高校内部经济责任审计,切实加强制度建设首先,要让高校的领导足够重视,高校经济责任审计是一项系统化工程,学校应大力宣传经济责任审计的重要性,并建立相应的约束和监督机制,保证高校经济责任审计得到贯彻落实。

其次,高校人员应正确认识经济责任审计。

现实中,很多干部对有关经济方面的法律法规不够了解,查出隐藏的违规经济问题,控制其发展下去,尽可能的减少经济损失,从另一方面来说,也保护了很多干部不受牵连。

最后,加强高校内部经济责任审计,应认识到加强审计部门与领导、群众沟通的重要性。

审计人员在进行内部审计时,应多与群众、各部门沟通,通过各种渠道,了解真实情况,更好的解决问题。

(二)建立完善的经济责任审计的评价指标高校内部的经济责任审计,没有统一的评价指标,法律法规中对高校内部经济责任审计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翼成艳 沈阳师范大学审计监察处摘要:经济责任审计不同于常规的审计,在健全领导干部的监督管理,促进廉政建设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

目前,高等教育事业发展迅速,高校的经济责任审计工作的重要性日益凸显。

本文针对目前我国高校经济责任审计面临的问题,提出了相应的解决对策。

关键词:经济责任审计;问题;对策中图分类号:F23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828X(2013)06-0197-02现代经济信息领导责任界定没有详细的定性、定量标准。

如此一来,高校审计评价和责任定性上就缺乏统一的标准,审计评价与责任的界定弹性就相对较大,缺乏严重性。

加强高校领导干部的经济责任审计,应从法规、制度完善入手,建立起一套有较强指导性并符合高校特点的经济责任审计评价指标和标准体系。

对经济责任审计的评价内容、范围和方法、工作程序等作出详细的规定。

(三)加强审计队伍建设,提高人员素质做好高校的内部审计工作,关键是需要配备一支高素质的审计队伍。

审计人员的素质包括:政治素质、业务素质与职业道德,也就是说,审计人员不仅需要具备较高的职业判断能力和专业技能,而且还要有敬业精神,自觉遵守审计人员廉政准则和职业道德。

针对我国高校内部审计人员较少和素质偏低的现状,应从以下几方面做起:(1)加强审计人员对业务知识的学习,实行持证上岗制度和后续教育培训制度,学校要对内审人员提供定期的培训,更新、补充、拓展内审人员的专业知识以及专业技能。

(2)加强内审人员的思想政治教育,提高其政策法规水平和职业道德水平。

(3)建立有效的内部激励约束,对内部审计人员的工作进行不定期的考核与监督,客观的评价内审人员的工作业绩,并给与奖惩。

(四)增强审计的独立性审计的独立性是审计开展工作的前提,只有审计具有独立性,评价的结果才能客观、公允。

高校增强审计的独立性,可以通过以下几个方式:一是加强高校领导层对经济责任审计的重视,使其大力支持内审工作,包括设独立的审计机构,配备专业的人员,提高内审机构负责人的领导地位与扩大其权限等。

此外,要提高审计人员的职业道德水平,做到实质上的独立,客观公正地执行审计。

二是要克服我国的审计管理体制存在的问题,在法规上限制高校干部对经济责任审计的干预。

三是对审计结果进行公告,发挥社会舆论的作用,这样一来,不仅能增强审计人员的责任感,提高审计工作质量,也能提高审计的权威性和威慑力。

参考文献:[1]罗洪霞.高校内部经济责任审计的问题及其对策[J].重庆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07.[2]王习领.高校内部经济责任审计探讨[J].漯河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8.4.没有将在岸外包业务纳入税收支持范围,不利于壮大我国服务贸易产业。

我国是世界第二大经济体,内需市场巨大。

庞大的国内市场不但应成为外包企业重要业务来源地,更应当承担起培养、壮大我国服务外包企业的任务。

我国出台的服务外包税收支持政策,主要适用于企业提供的离岸外包业务,不利于我国企业通过在岸外包市场提升参与国际竞争的能力。

三、完善我国服务外包企业税收政策的建议通过对我国服务外包企业税收政策的分析,笔者认为,要使我国税收政策更好的支持服务外包产业发展壮大,可以在以下方面加以完善:1.统一服务外包企业税收政策。

我国外包企业的税收优惠政策大多针对特定地区(如21个示范基地)或行业(如软件业),不利于我国不同类型的服务外包企业在全国范围内均衡发展,也是造成各种地区性、临时性税收政策的原因之一。

建议出台针对整个服务外包产业的税收政策支持体系,并在全国范围内实施,使真正有发展潜力的企业在竞争中发展壮大,全面推动产业发展。

2.降低税收优惠政策享受标准。

我国现行服务外包企业能够享受到的税收优惠政策,大多与高新技术企业认定,出口额所占比重等挂钩。

当前我国服务外包企业多数还属于中小型企业,承接的业务中除技术性外包外,更多的是劳务性外包,因此对很多企业来说,达到享受税收优惠的认定标准有较大难度,但提高服务外包承接层次需要一个过程。

因此,降低税收优惠政策享受标准,扶持处于发展中的服务外包企业有其历史必要性。

3.加大税收支持产业发展的力度。

对比印度等国支持服务外包产业的力度,我国不但应当在享受优惠政策的时间上加以延长,如新办企业实行5免5减半等,甚至在税率上也有继续降低的余地(印度、爱尔兰等国目前税率普遍低于15%)。

另外,营改增全面推开后,对于离岸外包业务,应当制定专门的出口退税政策,使企业在相关设备、商品或应税劳务的购进时负担的流转税得到部分甚至全额退还,以真正的出口零税负来应对来自新兴服务外包承接国的竞争。

4.支持服务外包企业技术进步和人才聚集。

要提高我国承接的服务外包业务在产业链中的层次,需要不断的技术投入,对此,应当制定更加积极的鼓励政策,如允许购进的先进设备采用加速折旧,放宽研发支出加计扣除的审批条件等。

另外,职工薪酬在服务外包企业成本中占有较大比重,可以针对核心技术人才、中层以上管理人才在个人所得税方面实行一定程度的减免,以鼓励高端人才进入服务外包企业并降低企业人力成本。

参考文献:[1]杨元浩.中国业务流程外包行业的发展机遇与对策[J].对外经贸实务,2010(4).[2]王晓政.我国服务外包业税收政策完善思考:以合肥市为例[J].财会月刊,2011(11).[3]霍景东.发展服务外包业的财税政策探析[J].税收研究,2009(4).作者简介:杨福强(1972-),男,天津商务职业学院会计系副教授。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