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小学五年级心理健康教案全集

小学五年级心理健康教案全集

五年级第一课我的兴趣爱好【主题说明】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能帮助我们轻松愉快地学到更多的知识,掌握更多的技能,让我们的生活丰富多彩。

本课通过名人故事和学生的亲身经历,引导学生认识到,了解自己的兴趣爱好是一件重要的事情,可以帮助认识自己,也可以增进别人对自己的了解。

在从事自己感兴趣的活动中,我们能够体验到很强的愉悦感,因此,作为小学生,有必要初步掌握一些培养兴趣爱好的方法。

【教学目标】1、认知目标:引导学生了解自己的兴趣爱好。

2、情感目标:体验兴趣爱好给自己和他人带来的快乐。

3、行为目标:初步掌握一些培养兴趣爱好的方法。

【教学重点、难点】重点:初步掌握一些培养兴趣爱好的方法。

难点:体验兴趣爱好带来的快乐。

【课前准备】1、准备“奖章”若干。

2、彩色小贴纸,提前画好一幅“兴趣爱好类别图”。

3、名人小故事,教学PPT。

【教学设计】【练习题】1.人们的兴趣都是天生的,根本不用培养,这种说法对吗?为什么?2.我想要培养的兴趣爱好是。

【活动反馈】1.学生能否自主探索培养兴趣爱好的方法。

2.分组活动时,是否每个学生都有参与。

3.学生是否真正体验到兴趣爱好给自己和他人带来快乐。

【教学参考素材】爱迪生的故事爱迪生原来被人认为是低能儿,长大后成为举世闻名的“发明大王”。

是因为他从小就对很多事物感到好奇,而且饶有兴趣地亲自实验,直到明白了其中的道理为止。

长大以后,他根据自己的兴趣,一心一意从事研究和发明创造,一生共发明了电灯、电报机、留声机、电影机、磁力析矿机、压碎机等总计两千余种东西。

爱迪生的强烈好奇心和兴趣爱好,驱动着他的研究与探索,使他对改进人类的生活方式,作出了重大的贡献。

【心理学背景知识】兴趣是在需要的基础上发生和发展起来的积极探究某种事物的认知倾向,兴趣是智力活动的巨大动力,是人们进行求知活动和学习的内在心理因素。

根据兴趣的倾向性,可以把兴趣分为两种类型:直接兴趣和间接兴趣。

直接兴趣是由事物或活动本身引起的兴趣,如玩游戏、打球、唱歌、看书等活动本身吸引人投入其中,就是直接兴趣;间接兴趣是指对活动本身不感兴趣,而是由活动的目的任务或活动的最终结果所引起的兴趣,例如,背英语单词很枯燥乏味,很多人不喜欢背单词,但是因为对英语考试成绩抱有较高的期待,所以仍然每天坚持背单词,这种兴趣属于间接兴趣。

人总是对有兴趣的事物积极地探究,并带有情绪色彩和向往的心情。

爱好是从事某种活动的倾向,当兴趣进一步发展成为从事某种活动的倾向时,就发展成为爱好,爱好是和活动紧密联系在一起的,有时人们只对某种事物感兴趣,而没有从事相应活动的爱好,例如,有些足球球迷只是喜欢看足球比赛,而不喜欢踢足球。

参考文献[1]叶奕乾,祝蓓里,心理学,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年版.五年级第二课创新学习快乐多【主题说明】创新就是创造和发明新理论、新观点、新技术、新方法等。

创新的一个鲜明特征,是要想没想过的,做没做过的,使我们的思想和认识更加符合变化了的现实条件。

创新有大有小,却无处不在。

重大的发现,重大的创造,重大的改革是创新;拓展工作思路,改进学习方法,提出合理化建议,也是创新。

我们每个人都应有创新意识,也都有创新的机会和舞台。

本课立足于开发学生的创新潜能,激发学生的创新兴趣,培养学生的创新技能,通过看图片、赏物品、玩游戏等活动设计,让学生感受到创新会使学习更加轻松愉悦,并在此基础上,初步掌握创新学习的一些方法。

【教学目标】1. 认知目标:引导学生初步认识创新学习的乐趣,激发学生的创新兴趣。

2. 情感目标:让学生体验到创新学习带来的轻松愉悦感。

3. 行为目标:初步掌握在学习中创新的方法,培养学生的创新技能。

【教学重点、难点】重点:使学生感受到创新会使学习变得轻松快乐。

难点:使学生掌握一些创新学习的技能和方法。

【课前准备】教师准备:教学PPT;火柴若干。

学生准备:3张A4白纸、一把小剪刀、一盒彩色笔、一瓶胶水。

【教学设计】【练习题】1.砖块能够砌墙盖房,除此之外,你还能列举出砖块的哪些新用途?2.老师教给我们的方法很管用,我们再去探索新方法纯粹是浪费时间,你同意这一说法吗?为什么?【活动反馈】1.学生是否有兴趣参加创新活动。

2.学生是否感受到了创新学习的乐趣。

3.学生在交流过程中是否学到了创新的方法。

【教学参考素材】名人创新秘诀:创新来自于行动要想真正发挥创新潜能,除了要具有尝试创新的勇气,还必须精心的培养你的创造力。

以下是许多成功人士常用的方法:(1)及时记录自己的新想法人们在工作、学习、交际和思考过程中,常会出现许多新想法,而其中的大部分都会因为不合时宜而被人们放弃直至彻底忘却。

如果你能及时将自己的想法记录下来,那么,当你需要新主意时,就可以从回顾旧主意着手。

而这样做,并不仅仅是为了给旧主意以新的机会,更是一种重新思考,重新整理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可以轻易地捕捉到新的创新性的思想。

(2)自己提问自己如果不问“为什么”,你就不会产生创新性的见解。

成功者总是透过所有的表面现象去寻找真正的问题。

他们从来不把任何事情看作是理所当然的结果,他们也从来不把任何事情看作是水到渠成的过程,时刻用一种批判思维去审视所见所闻。

(3)经常表达出自己的想法如果你有了想法,不管是什么样的想法,你都应当表达出来。

如果是独自一个人,你就对自己表达一番;如果你身处群体之中,不妨告诉其他人共同进行探讨。

一个人一生中的大多数想法都被无意识的自我审查所否决,这种无意识的自我审查机制将一切离奇的想法都当作“杂草”,并尽快将其根除。

循规蹈矩的心境里没有“杂草”,但循规蹈矩的心境也没有创造力。

你想要有创造力,就必须照料好每一株“杂草”,把它们当做一株株有潜在经济价值的新作物。

把你的不寻常的离奇想法说出来,把它们从头脑里解放出来。

一旦他们从一种稍纵即逝的想法变成有组织的语言,便能够免受无意识领域中自我审查机制的摧残。

进而,使你能够更加仔细、充分地审视、探索,从而发现他们真正的使用价值。

(4)永远充满着创新的渴望满足于现状,就不会渴望创造。

没有乐观的期待,思想被现实的不利条件所困,都会妨碍创造力的发挥。

发明家之所以不同于普通人,是因为他们相信,一定会有更好的解决问题的方法,不满于现状。

系鞋带时,他们希望有更简便的方法,于是便想到了用带扣、按扣、橡皮带和磁铁代替鞋带。

所有这一切,都源于改进现状的愿望。

(5)换一种新的想法来思考墨守成规不可能产生创造力,也无法使人摆脱困境。

有人喜欢用比较方法来思考问题,面临抉择,他总是坐下来将正反两方面的理由写在纸上进行分析比较;也有人习惯于用形象思维法,把设法解决的问题画出简图或列成简表。

能不能换一种方法思考,或交替使用不同的思考策略呢?试试看,也许,最困难的抉择也会迎刃而解。

(6)有了创新性的想法,一定要努力去实现有了创新性的想法如果不去努力实施,再好的想法也会离你而去。

想努力去做,却因为短期内收不到成效而不持之以恒,也会使你与成功失之交臂。

爱迪生说:“天才是百分之一的灵感加百分之九十九的汗水。

”这是他的至理名言,也是他在不断的创新活动中总结出来的最佳经验。

【心理学背景知识】什么是创造力?创造力是人类共同具有的一种能力品质,不仅表现在科学研究领域,而且表现在人类生活的一切实践活动中,面对高速发展的人类社会,人们的创造力也显得更为重要。

在心理学的发展过程中,关于创造力的定义,历来争论不断,众说纷纭,不同的研究者研究角度迥异,观点也各不相同。

例如麦金龙(Mackinnon,1985)在解释创造力时强调创造力的适应性和独创性,认为真正的创造力应满足三个条件:第一,新颖而不常见;第二,适应性或现实性;第三,具有独到的洞察力。

目前,一般的看法是把创造力定义为:根据一定目的,运用已有知识,产生出某种新颖、独特、有社会或个人价值的产品的能力。

这里所说的新产品,是指以某种形式存在的思维或物质成果,既可以是一种新观念、新思想、新理论,也可以是一项新技术、新工艺、新作品。

美国心理学家吉尔福特(Guilford)认为,创造力具有以下特征:(1)敏感性,即容易接受新事物,发现新问题;流畅性,即思维敏捷,反应迅速,对于特定的问题情境能顺利地产生多种反应或提出多种答案;(3)灵活性,即具有较强的应变能力和适应性,具有灵活改变方向的能力,能发挥自由联想;(4)独创性,即产生新的非凡思想的能力,表现为产生新奇、罕见、首创的观念和成就;(5)再定义性,即善于发现特定事物的多种使用方法;(6)洞察性,即能够通过事物的表面现象,认清其内在含义、特性和多样性,能进行意义的变换。

参考文献[1]周昌忠,创造心理学,中国青年出版社,1983[2]刘克俭,张颖,王生,创造心理学,中国医药科技出版社,2000[3]宋宝萍,魏萍,创新思维心理学:培养与训练,电子工业出版社,2012[4]崔立中,程顶,创新心理学导论,安徽人民出版社,2008[5]郭永玉,王伟,心理学导引,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2007五年级第三课朋友真给力【主题说明】指导学生主动积极地与人交往,掌握基本的交往技能,懂得谦让、友善、宽容别人;自主参加各种活动,培养开朗、合群、自立的健康人格,恰当与异性同学交往,建立和维持良好的异性关系。

【教学目标】1、认知目标:领悟学习生活离不开朋友的支持与帮助。

2、情感目标:感受朋友间的温暖,懂得朋友间需要给予与分担。

3、行为目标:制作朋友问候卡,表达对朋友的思念之情。

【教学重点、难点】重点:感受朋友间的温暖,懂得朋友间需要给予与分担。

难点:在与朋友的交往中感受幸福,获得成长。

【课前准备】教学PPT;收集本班级一两个有关朋友间互助的典型案例。

【教学设计】【活动反馈】1、学生对活动的参与度高不高。

2、学生在活动中能否做到畅所欲言。

3、通过活动,学生是否真正懂得如何珍惜朋友。

【练习题】1、你认为还有什么方法可以向你的朋友表达你对他的思念?2、回到家里,问一下爸爸妈妈,他们是如何珍惜朋友的?【教学参考素材】儿童进入小学后,他们接触到更多数量和类型的朋友,同伴间的互动增加。

塞尔曼将儿童的友谊发展分为5个阶段:3-7岁时,没有友谊的概念,一起玩就是友谊;4-9 岁,单向帮助;阶段;6-12 岁,双向帮助阶段;9-15 岁,亲密的共享阶段;12 岁开始进入友谊的最高阶段。

在儿童中期(10-11岁,大约小学4-5年级),大部分儿童的同伴交往就已经在同伴团体中进行了。

日本心理学家广田君美将小学儿童同伴团体的形成和发展过程分为 5 个时期:孤立期——儿童之间还没有形成团体,各自在探索和谁交朋友;水平分化期——由于空间关系等自然因素,儿童之间建立了一定的联系;垂直分化期——凭借儿童的学习水平和身体能力的高低分化为属于统治地位和被统治地位的儿童;部分团体形成期——儿童之间分化并形成了若干个小集团,并出现了领袖人物和团体的规范;集体合并期——各个小集团之间出现了联合,形成了大的团体。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