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章:教育与社会结构
特· 米德研究符号互动理论。 在传统社会里,社会流动主要是赞助性流动; 在现代社会里主要是以竞争性流动为主。
返回
18
3、影响社会流动的因素 社会结构因素 社会出身或家庭背景 个体特征 人口变迁因素 教育因素
返回
19
社会结构因素: 政治结构;产业结构 社会出身或家庭背景: * 个人受教育的多少受其父亲的影响,而受 教育程度又影响其职业。(布劳、邓肯) * 不平等是通过社会化过程世代相传的,这 种阶级差异进而影响到子女职业的选择。 个体特征: 能力、成就动机、抱负水平、努力及外表特 征。
0.6240 0.638 0.493 0.635 0.574 0.466
0.501 0.693 0.453 0.540 0.530 0.539
0.432 0.455 0.436 0.330 0.314 0.128
1、本人学历对本人地位的影响力无论在哪个国家都很大; 2、父亲地位与本人学历的相关,远远高于父亲地位与本人地位的相关; 3、父亲地位对本人地位的影响在欧洲要高于日本。 返回
27
当前教育如何促进社会流动合理化? 教育均衡发展是社会和谐的基石 (2006年6月全
国人大常委会新修订的《义务教育法》首次提出“促进义务教育均衡 发展”)
23
(二)教育与社会流动的关系 1、社会流动对教育的影响 2、教育对社会流动中的作用
进入
24
社会流动对教育的影响: 1、社会流动的频率影响教育的价值与 功能 2、社会流动的规则影响教育的目标与 内容 3、社会流动的方向影响教育选择方向 4、社会流动的趋势影响教育改革的内 容和进程
返回
25
教育对社会流动中的作用: 1、教育是个体获得地位升迁的主因素
2
二、社会分层与教育
(一)社会分层概述 1、社会分层的概念:是指依据一定具有社会意义的 属性,将社会成员分为不同等级、层次的过程与 现象。(郑杭生) 社会阶级和社会阶层是分层研究的基本范畴。阶 级、阶层概念表明,垂直分化所造成的社会差别 绝不仅仅是社会成员个人之间的差别,更主要的 是一种集体性差别。 社会不平等是对垂直分化所产生的各阶级、各阶 层之间关系的集中概括,指的是各阶级、阶层对 相对稀缺的社会价值物在占有量、获取机会和满 足需求的程度上存在着差异性。
4、社会分层的社会作用 (1)社会分层的积极作用 促进社会生产发展和社会正常运转的动力。 (2)社会分层的消极作用 导致产生社会不公平和社会冲突的根源
9
(二)社会分层与教育的关系
1、社会分层对教育的影响 子女受教育的机会 专业的选择 学业成绩 2、教育在促进社会分层合理化中的作用 社会分层合理化主要是指促进社会分层的开放性, 逐步缩小以致消除社会阶层不平等的差距。 (1)帮助个体获得某种角色 (2)有助于缩小和消除个体的角色差距 (3)能促进个人顺利实现角色转移
3、影响社会流动的因素
进入(二)
13
■ 变动,既表现为个体地位的变更,也表现为个体社会角
色的转换。广义的社会流动常指个人地位结构的改变, 狭义的社会流动常指职业地位的改变。 在社会学研究中,关于社会流动的测定,通常是把 社会地位等同于职业,用职业作为地位变量。
■社会流动与人口流动、人才流动的区别:
20
人口变迁因素:
*生育率在阶层的差异。上层阶层的生育率低,中 下阶层成员就有往,也影响到 另一阶段人口的社会流动。
教育因素: 帕森斯:在当代社会里,教育资格决定一个 人成功与否。
*受教育的机会。在工业社会里,教育文凭代表着 一种技艺的训练。 *受教育的程度。当社会的职业结构越复杂,其依 赖受高深教育者的程度越深。
返回
14
水平流动(横向流动)和垂直流动(纵向流动): 水平流动是指人们在同一个社会垂直分化阶层内 部的位置转移。如那些职业转换,却未改变地位,或 迁居搬家而转换职业的流动。 垂直流动是指人们在一个分层结构中的不同阶层 之间的流动。垂直流动可细分为上向流动和下向流动。 垂直流动主要包括一个人在职业上的升降过程(这一 过程称之为事业流动,也视为同代流动),也包括父 子两代的社会地位比较(这一过程称之为异代流动。) 根据垂直流动可以判断社会分层结构的性质是封 闭式分层体系还是开放式分层体系。
返回
16
结构性流动和自由流动 结构性流动:指由于科学技术的和生产力 的发展,改变了原有的社会结构而造成的人们 社会地位的变化。结构性流动是由外在原因推 动的,不反映个人对这种流动所抱的种种态度。 自由流动(又称非结构性流动):指由于 个人原因所造成的地位变化。 根据自由流动状况,可以了解到一个社会各个 层次之间是否开放及开放程度、人们流动的意 向,以及人们在选择、获取社会地位方面有没 有平等的竞争机会。
7
3、二战后社会学理论关照下的分层研究
(2)冲突论对社会分层的解释 分层不是必然的或不可避免的 有权势者的利益造成了分层制度 分层的出现是由于群体的征服、竞争和冲 突 分层是有权势的集团的价值标准的一种表 现 任务和报酬是不公平分配的 分层妨碍社会最理想地发挥其功能
8
(一)社会分层概述
学历和文凭成为向上升迁的一个主要的标准,这是大多数 国家人才选拔的一个最重要的标准。 个体的经济收入与其受教育程度。 社会声望的高低往往与受教育程度呈正相关。 代际流动的研究案例表明:教育是影响代际流动的主要因 素。 教育成为向上流动的主因素是有前提的。 *社会确认竞争性的人才选拔模式; *教育资格成为高社会地位的必要条件; *竞争性的人才选拔及社会流动没有外在的阻力; *学校所提供的教育资格(学历)具有与之相应的资格标志; *社会等级制的标准整合一致,即一定的教育资格能够获取 与之相应的社会资源 。
(2)韦伯的多元分层理论(三位一体分层模式) 财富→经济标准→市场机会 →阶级 (利) 生活机遇 声望地位→社会标准→受人尊敬→身份群体 (名) 具有威望 权力→政治标准→支配控制别→政党 (权) 人的能力
6
(一)社会分层概述
3、二战后社会学理论关照下的分层研究 (1)功能论对社会分层的解释 分层是必然的和不可避免的 社会需要造成了分层制度 分层的出现是由于需要让难得的天才充当应当由 他们去扮演的角色 分层是共同的社会价值标准的一种表现 任务和报酬是公平分配的 分层促使社会最理想地发挥其功能
4
2、关于社会分层研究的两大理论传统
(1)马克思的阶级理论 ①阶级产生的条件。阶级结构是处于生产力发展特 定阶段上的私有制社会的基本结构。 ②划分阶级的标准——是经济地位。 ③阶级的内部关系和发展。 ④私有制社会中各阶级之间的关系。 ⑤阶级的历史发展趋势。 ⑥阶层分析是阶级分析的具体化。
5
2、关于社会分层研究的两大理论传统
返回
22
•社会流动的国际比较研究——家庭经济背景、本人受教育 程度与本人社会地位的关系 父亲地位、本人学历与本人地位的相关性
(安田三郎(日))
父亲×学历 学历×本人地位 父亲×本人 地位
学历经过 父亲(× 学历) ×本人 0.195 0.280 0.252 0.400 0.311 0.239
瑞(1955) 丹(1953) 英(1949) 美(1956) 日(1965) 东(1960)
3
(一)社会分层概述
2、关于社会分层研究的两大理论传统 社会分层研究较著名的理论派别有:马克 思主义阶级学说、M.韦伯—— W.沃纳 (沃特)的多元分层模式、布劳——邓肯 的职业分层学说,以及帕森斯代表的分层 功能论、达伦多夫等人代表的分层冲突论。 一般认为,时至今日的分层理论和相关研 究基本上都是在马克思和韦伯提供的两种 不同的理论模式和分析框架内的发展。
• 人口流动是人口学概念,它所反映的是人口在数量和质 量上整体构成的变化,包括: 1)人口的自然变动:指人口自然生死而致的数量上的增减 以及性别、年龄变化的过程。 2)人口的机械变动:人口在空间或地域位置上的一切移动。 永久性的人口流动一般属于社会流动,如农民工。 3)人口的社会变动:指人口的社会属性整体结构上的变动, 包括人口的阶级结构、民族结构、职业结构、文化结构 等方面的变动。 • 人才流动是人才学的概念,指人才在不同地区、部门及 单位之间发生的转移或变动。人才流动是社会流动的一 种特殊表现形式。
10
11
弗雷泽的家庭环境变量指标体系(1959)
r=0.297 r=0.604 收入与IQ的r=0.35
返回
12
三、社会流动与教育
(一)社会流动概述 1、社会流动的概念:指社会成员在社会分层结构中从某一个社 会位置向另一个社会位置的变动现象。 2、社会流动的形式: 按流动的方向可分为:水平流动(横向流动)和垂直流动 (纵向流动) 根据衡量流动的不同参照基点可分为:代内流动(同代流动) 和代际流动(异代流动) 按流动原因又可将社会流动分为:结构性流动和自由流动 (又称非结构性流动) 从社会流动的规则可分为赞助性流动和竞争性流动
返回
17
赞助性流动和竞争性流动:是由美国社会学家 R· 特纳提出的。他重在社会角色的分析。 H· 赞助性流动:是指在其他有权势的集团和个 人的支持下,通过某种特权而获得的社会地位 的变化。 竞争性流动:是指在社会公平的原则下,通 过各自努力程度不同而获得的地位变化。
关注:
*(美)乔纳森· 特纳重在社会冲突研究。 H· *(美)人类学家玛格丽特· 米德研究社会化。 *(美)社会学家、社会心理学家乔治· 赫伯
21
*布劳和邓肯认为,社会地位获得受到先赋性和获 致性两类因素的影响。 先赋因素指一个人与生俱来的、不经过后天努力 就具有的因素,如年龄、性别、家庭出身、户籍。 自致因素指一个人通过后天努力而获得的因素, 如教育水平、文凭、职业。 *研究受教育年数与收入之间的关系也称之为“教 育收益率”或“教育回报率”的研究。自Mincer 于1974年提出Mincer方程以来,利用Mincer方 程进行“教育回报率”的研究。利用Mincer方程 对我国教育回报率的研究有赖德胜(1998)、赵 人伟、朱玲、李实的研究。 教育收益率:每多受一年教育,将来收入可以提 高的比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