J-O 理论计算过程总结
单位采用g 、cm 、s By.周大华
电子电荷 e=4.8*10-10 esu (electrostatic unit )
电子电荷 m=9.11*10-28 g 光速 c=3*1010 cm/s
1.计算稀土掺杂离子数浓度
0A
N N M ρ⋅=⨯⨯摩尔浓度格位数,1s 0=C (1)m k m C k g -=-摩尔浓度,
ρ---晶体密度,A N ---阿伏伽德罗常数236.0210⨯,M ---基质分子量 格位数---被掺杂离子在单个分子中被取代离子数目,
0C ---配料摩尔浓度,
g ---晶体结晶率=已结晶质量原始配料质量 ,因为原料未完全结晶 m k ---分凝系数 简单近似时可由晶体头部的掺杂离子含量ICP 分析数据计算出,也就是把晶体头部生长时溶液中溶质含量近似为初始配料浓度,例如(Nd 0.01Y 0.99)3A15O 12晶体头部ICP 分析结果是Nd 、Y 的质量百分含量分别A 和B ,则1%
Nd
Nd Y m A M A M B M k += 注:(1)如果不乘以格位数算出来的只是分子或者单胞浓度,而非掺杂离子的个数浓度;
(2)离子浓度单位为 个/cm 3
2. 比尔-朗伯定律 Beer –Lambert law
当强度0I 单色光入射厚度为L 的介质(气体,液体,固体,离子,原子等),介质吸光点浓度0N ,在无限小的薄层dl ,横截面积S ,强度减弱dI ,则dI 与该薄层光强I 和吸光点数目相关:
00dI k I N Sdl -=⋅⋅⋅ (1)
000L I L I dI k N Sdl I -=⋅⋅⎰⎰ (2) 000ln L
I k N SL I =⋅⋅ (3) 关系式(3)称为光吸收定律或者比尔-朗伯定律。
定义吸光度Absorbance (也称光密度Optical Density)
0000lg ()0.43L A I I k N L K N L ===⋅⋅ (4)
定义透光度(透射比) Transmittance
0010k N L L T I I -⋅⋅== (5)
注:(1)当介质厚度L 以cm 为单位,吸光物质浓度0N 以g L 为单位时,K 用α表示,称为吸收系数,其单位为L g cm ⋅ 。
这时比尔-朗伯定律表示为0A N L α=⋅⋅
(2)当介质厚度L 以cm 为单位,吸光物质浓度0N 以mol L 为单位时,K 用k 表示,称为摩尔吸收系数,其单位为L mol cm ⋅,定律表示为0A k N L =⋅⋅
(3)在激光领域,常常取自然对数时的吸收系数: 0 2.303*()ln
L OD I L I L λα== 3.吸收光谱能级标定、平均波长(各种离子能级标定参见附录)
()()OD d OD d λλλλλλ
=⎰⎰ (6) ()OD λ为光密度,吸收光谱直接测出
4.实验振子强度
2
2exp 2222001()()0.43e e m c m c f d OD d L e N e N αλλλλπλπλ==
⨯⎰⎰ 202820209.11109101()3.14 4.8 4.8100.43OD d N L λλλ
--⨯⨯⨯=⨯⨯⨯⨯⨯⎰ 12
202.6410()OD d N L λλλ⨯=⎰, (7)
注:()OD d λλ⎰为各吸收能级的积分面积(积分强度),再乘以10-7代入公式(7)。
5.稀土离子4N f 电子组态的SLJ 能级到S L J '''跃迁的谱线强度(各离子跃迁矩阵元参见附录)
理论 2()2,4,6()4[,]4[,]n t n cal t t S J J f S L J U f S L J =''''→=
Ω∑
实验 exp 322203(21)91()()8(2)0.43hc J n S J J OD d e n N l
λλπλ+'→=⎰+⋅ 271032202203 6.63103109(21)()0.438 3.14 4.810(2)n J OD d n N L
λλλ--⨯⨯⨯⨯⨯⨯+=⨯⨯⨯⨯⨯+⋅⋅⋅⎰ 3220(21)0.2210()(2)n J OD d n N L
λλλ⨯+=⨯⨯+⋅⋅⋅⎰ 以上式子,J --角动量量子数,n --折射率,c --真空光速,e --电子电量。
注:(1)如果用吸收系数求实验谱线强度的话则采用下面的公式
exp 32223(21)9()()8(2)hc J n S J J d e n αλλπλ
+'→=⎰+⋅ 由于计算过吸收系数,这时()αλ的量级一般为10-20。
(2)实验测得谱线跃迁强度为电偶极跃迁和磁偶极跃迁之和,而在理论计算中只涉及电偶极跃迁,所以如果存在磁偶极跃迁的话要减掉这一部分强度
exp ed md S S S =+
222
1(,)2(,)4md S S L J L S S L J m c '''=+ 2323.3510(,)2(,)S L J L S S L J '''=⨯⨯+
由公式可知,存在磁偶极跃迁的话,磁偶极跃迁强度与稀土离子基质性质
无关,所以常见的磁偶极跃迁强度可由文献查询。
如Er 3+磁偶极能级跃迁见附录。
(3)在计算实验谱线强度时不需要特别考虑波长单位,因为分子分母同时含有波长的单位可以约掉。
6.误差计算
理论强度与试验测定强度方均差RMS deviation between measured and
calculated line strengths
RMS S ∆= 计算过程的相对误差
Relative error
RMS error = 总结:第一步:依次标定吸收谱能级,求出平均波长;
第二步:求出实验谱线强度,实验谱线强度包括电偶极跃迁和磁偶极跃迁之和, 注意公式的选择与用光密度还是吸收系数来积分有关;
第三步:如果含有磁偶极跃迁,需减去磁偶极跃迁强度方为实验电偶极跃迁强度;
第四步:利用exp 224466S U U U =Ω⋅+Ω⋅+Ω⋅,解线性方程组,求出2,4,6Ω; 第五步:利用224466cal S U U U =Ω⋅+Ω⋅+Ω⋅,算出理论跃迁谱线强度ed S ;
第六步:误差计算。
7.计算自发辐射跃迁几率、荧光分支比、辐射寿命
第一步:标定自发辐射能级,各离子能级参见附录
第二步:根据吸收谱计算出各能级间自发辐射波长,例如
第三步:自发辐射谱线强度,自发辐射几率
224466ed S U U U =Ω⋅+Ω⋅+Ω⋅,这里2,4,6Ω由前面计算出,而跃迁矩阵元根据能级确定;
md S 与基质无关,根据磁偶极跃迁的选择定则,强度可以直接文献查得,见附录。
4222
364(2)()3(21)9
ed ed e n n A J J S h J πλ+'→=+ 423
364()3(21)md md e n A J J S h J πλ
'→=+ 42223364(2)[(,);(,)][]3(21)9
ed md ed md e n n A S L J S L J A A S n S h J πλ+'''=+=++ 22
10
331(2)=7.2110[](21)9ed md n n S n S J λ+⨯⨯++ 注:在A 的计算中,由于一般论文中ed S 和md S 采用-20210cm ⨯单位,这里要注意分母有波长(710cm -)的三次方,所以波长用nm ,ed S 和md S 用-20210cm ⨯的话结果要再乘以10。
第四步:荧光分支比
()()()
J A J J J J A J J β''→'→=
'→∑ 上能级寿命 1(,)rad J A J J τ'
='∑ 8.吸收截面、发射截面
吸收截面 02.303()()a OD N L
σλλ=⋅ 通过荧光分支比计算发射截面计算
52()()8()e I cn I d β
λλσλπτλλλ='''⎰,β为荧光分支比,注意单位。
参考文献B. Aull and H. Jenssen, IEEE J. Quantum Electron. 18, 925 (1982).
通过吸收系数计算受激发射截面 0()()(/)exp[()/]se abs eff eff g e Z Z E h kT συσυυ=-
参考文献S. A. Payne, L. L. Chase, L. K. Smith, W. L. Kway, W. F. Krupke, IEEE J. Quantum Electron. 28 (1992) 2619
受激发射截面 52()()8()e rad I cn I d λλσλπτλλλ=⎰(待确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