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微生物学总结

微生物学总结

微生物学总结绪论:一、名词解释:微生物:一切肉眼看不见或看不清的微小生物的总称。

它们都是一些个体微小,构造简单的低等生物。

二、简答、论述:1、微生物的五大共性:⑴体积小,面积大;⑵吸收多,转化快;⑶生长旺,繁殖快;⑷适应强,易变异;⑸分布广,种类多。

2、巴斯德和科赫对微生物学的贡献:巴斯德:⑴彻底否定了“自生说”。

(曲颈瓶实验)⑵免疫学——预防接种。

(鸡霍乱病)⑶证明发酵是由微生物引起的。

⑷发明巴氏消毒法。

科赫:⑴证实炭疽病菌是炭疽病的病原菌。

⑵发现了肺结核病的病原菌。

⑷用固体培养基分离纯化微生物。

⑸配制培养基。

原核生物:根据外表特征把原核生物粗分为6种类型:细菌、蓝藻(蓝细菌)、放线菌、支原体、衣原体、立克次氏体一、名词解释:原核生物:指一大类细胞核无核膜包裹,只存在称作核区的裸露DNA的原始单细胞生物。

细菌:是一类细胞细短、结构简单、胞壁坚韧、多以二分裂繁殖和水生性较强的原核生物。

糖被:是包被与某些细菌细胞壁外的一层厚度不定的透明胶状物质。

分为荚膜、微荚膜、粘液层和菌胶团。

芽孢:某些细菌在其生长发育后期,在细胞内形成的一个圆形或椭圆形、厚壁、含水量低、抗逆性强的休眠构造,称为芽孢。

伴孢晶体:少数芽孢杆菌在形成芽孢的同时,会在芽孢旁形成一颗菱形、方形或不规则形的碱溶性蛋白质晶体,称为伴孢晶体。

是毒性蛋白,苏云金芽孢杆菌可作为消灭昆虫的菌剂,就是利用了该性质。

菌落:将单个微生物细胞或一小堆同种细胞接种到固体培养基表面(有时在内层),当它占有一定的发展空间并处于适宜的培养条件下时,该细胞就会迅速生长繁殖并形成细胞堆,即菌落。

放线菌:一类主要呈丝状生长和以孢子繁殖的革兰氏阳性细菌。

蓝细菌:一类进化历史悠久、革兰氏染色阴性、无鞭毛、含叶绿素a、藻胆素、类胡萝卜素(但不形成叶绿体)、能进行产氧性光合作用的大型原核生物。

细菌L—型: 是细菌在某些环境条件下所形成的变异型,是遗传性稳定的细胞壁缺损细菌,在固体培养基上形成“油煎蛋”似的小菌落。

细菌形成L型大多染成革兰阴性。

古生菌的细胞壁:古生菌如产甲烷杆菌、极端嗜盐菌、极端嗜热菌其细胞壁含假肽聚糖。

中介体:是部分细胞膜内陷、折叠、卷曲形成的囊状物,多见于革兰阳性菌。

其功能类似于真核细胞的线粒体,故亦称为拟线粒体菌毛:许多革兰阴性菌和少数革兰阳性菌菌体表面存在着一种比鞭毛更细、更短而直硬的丝状物,与细菌的运动无关。

产生芽胞的都是革兰阳性菌。

芽胞不是细菌的繁殖方式支原体:一类无细胞壁、能独立生活的最小型原核生物。

支原体特点:细胞很小,多数直径为250nm,故光镜下勉强可见,能通过细菌滤器。

无细胞壁,G-,形态易变,对渗透压敏感,对抑制细胞壁合成的抗生素不敏感。

细胞膜含甾醇,比其它原核生物的细胞膜坚韧。

菌落小,在固体培养基上呈特有的“油煎蛋”状。

以二分裂和出芽等方式繁殖能在含血清、酵母膏和甾醇等营养丰富的加富培养基上生长。

对抑制蛋白质合成的抗生素(四环素、红霉素等)和破坏含甾体的细胞膜结构的抗生素(两性菌素、制霉菌素等)都很敏感。

衣原体:有细胞壁,但缺肽聚糖,对作用于肽聚糖的青霉素、溶菌酶等不敏感。

G-有核糖体。

以二分裂方式繁殖缺乏产生能量的酶系,须严格细胞内寄生,称“能量寄生物”。

不能用普通培养基培养,须在培养基中加入活的鸡胚等进行活体培养。

立克次氏体:细胞较大,光镜下清晰可见,不能通过细菌滤器。

有细胞壁,G-具有独特的能量代谢,只能氧化谷氨酸和谷胺酰胺供能,不能氧化葡萄糖及有机酸。

对四环素和青霉素等抗生素敏感对热敏感,一般在56℃以上经30min即被杀死用含活细胞(鸡胚、敏感细胞)的培养基培养。

基因组很小。

通过节肢动物传播。

二、简答、论述:1、细菌细胞壁的功能:⑴固定细胞外形和提高机械强度,使其免受渗透压等外力的伤害。

⑵为鞭毛运动所必须。

⑶阻拦大分子有害物质进入细胞。

⑷赋予细菌特定的抗原性以及对抗生素和噬菌体的敏感性。

2、G+细菌和G-细菌的区别:3、原核生物细胞壁的特殊结构:肽聚糖结构只出现于原核生物中,胞壁酸、磷壁酸、D-氨基酸以及二氨基庚二酸(m-DAP)都是细菌以及与细菌相近的原核生物细胞壁中特有成分4、细胞膜的生理功能:⑴选择性的控制细胞内外营养物质和代谢产物的运送。

⑵是维持细胞内正常渗透压的结构屏障。

⑶是合成细胞壁和糖被有关成分的重要场所。

⑷膜上含有与氧化磷酸化或光合磷酸化等能量代谢有关的酶系,是细胞的产能基地。

⑸是鞭毛基体的着生部位。

5、放线菌:⑴原核;⑵菌丝直径和细菌相仿;⑶细胞壁成分为肽聚糖;⑷产生孢子;(5)核糖体70s;(6)对溶菌酶敏感;(7)可抑制细菌生长的抗生素对放线菌同样有效。

(8)一般呈多核的单细胞状态。

(9)抗生素主要由放线菌产生,而其中90%又由链霉菌属产生。

如链霉素、土霉素、抗真菌的制霉菌素、卡那霉素等都是链霉素的次生代谢产物。

(青霉素、头孢霉素、灰黄霉素等抗生素是真菌产生)6、细菌、支原体、衣原体、立克次氏体、病毒的比较:真核微生物:一、名词解释:真核生物:是一大类细胞核具有核膜,能进行有丝分裂,细胞质中存在线粒体或叶绿体等多种细胞器的生物。

包含真菌、显微藻类和原生生物。

真菌:具细胞壁,无根茎叶分化,不含叶绿体,靠寄生或腐生方式生活的一类真核微生物,少数单细胞,大多数菌体呈丝状。

酵母菌:单细胞,以出芽方式繁殖,细胞壁常含甘露聚糖,常生活在含糖量较高、酸度较大的水生环境中的单细胞真核微生物。

霉菌:菌丝体较发达又不产生大型肉质子实体结构的真菌。

子实体:指在其里面或上面可产生无性或有性孢子,有一定形状和构造的任何菌丝体组织。

蕈菌:能形成大型肉质子实体的真菌,包括大多数担子菌类和极少数的子囊菌类。

二、简答、论述:1、霉菌的代表种类:⑴毛霉属:由无隔多核单细胞的菌丝构成菌丝体,产生无性的孢囊孢子和有性的接合孢子,蛛网状菌落。

具有很强的分解蛋白质的能力,制作腐乳、豆豉等食品的重要菌种。

用于淀粉酶的生产,柠檬酸发酵。

主要分布于土壤、肥料中。

⑵根霉属:匍匐菌丝可分化出吸收营养的假根及产无性孢囊孢子的孢囊梗,有性繁殖产生接合孢子。

产生淀粉酶、糖化酶,是酿酒工业的菌种。

⑶曲霉属:有隔多核菌丝,具足细胞,经由菌丝分化成的分生孢子头产生无性的分生孢子,有的种有性繁殖产生子囊和子囊孢子。

用于制酱、酿酒、制醋曲等。

广泛分布在谷物、空气、土壤及各种有机物上。

⑷青霉属:有隔多核菌丝体产生帚状分枝的分生孢子梗。

产生青霉素。

分布于发霉的水果上。

2病毒、亚病毒:一、名词解释:病毒:由核酸和蛋白质等少数几种成分组成的超显微“非细胞生物”,营寄生生活。

溶源性:温和噬菌体侵入相应宿主细胞后,由于前者的基因组整合到后者的基因组上,并随后者的复制而进行同步复制,因此,这种温和噬菌体的侵入并不引起宿主细胞裂解,此即称溶源性。

亚病毒:凡在核酸和蛋白质两种成分中,只含其中之一的分子病原体,称为亚病毒。

包括类病毒(只含RNA,植物中发现)、拟病毒(包裹在真病毒中)和朊病毒(只含蛋白质)三类。

二、简答、论述:1、病毒的三类典型形态:螺旋对称(TMV即烟草花叶病毒),二十面体对称(腺病毒),复合对称(T 偶数噬菌体)。

2、病毒蛋白质的作用:⑴结构功能(核衣壳)⑵吸附(糖蛋白刺突)⑶破坏宿主细胞的细胞膜与细胞壁(神经氨基酸酶)⑷增殖(DNA、RNA聚合酶,逆转录酶,合成病毒蛋白质所需的酶。

)3、病毒增殖的基本特点:⑴无生长过程;⑵不是以二分裂繁殖;⑶由病毒基因组的核酸指令宿主细胞复制大量病毒核酸,继而合成大量病毒蛋白质,最后装配成大量病毒并从宿主细胞中释放出来。

4、噬菌体繁殖的过程:⑴吸附(尾丝尖端与特异性受体接触,尾丝散开,附着在受体上,刺突、基板固着于细胞表面。

)⑵侵入(尾鞘缩短将尾管推入宿主细胞,核酸注入宿主细胞。

)⑶增殖(核酸复制,蛋白质合成。

)⑷装配(DNA分子缩合,包裹上衣壳,和尾部连接,再装上尾丝。

)⑸释放(由于溶菌酶和脂肪酶的作用,宿主细胞裂解,子代噬菌体释放出去。

)营养、培养基:一、名词解释:碳源:一切能满足微生物生长繁殖所需碳元素的营养物。

氮源:一切能满足微生物生长繁殖所需氮元素的营养物。

水分、无机盐生长因子:是一类调节微生物正常代谢所必须的微量有机物,主要包括维生素、氨基酸和碱基等。

选择性培养基:根据微生物的特殊营养要求或其对某化学、物理因素的抗性而设计的培养基,具有使混合菌样中的劣势菌变成优势菌的功能,广泛用于菌种筛选等领域。

如在细菌培养基中加入高浓度食盐,可筛选出金黄色葡萄球菌。

鉴别培养基:一类在成分中加有能与目的菌的无色代谢产物发生显色反应的指示剂,从而达到只需用肉眼辨别颜色就能方便的从近似菌落中找出目的菌菌落的培养基。

如在培养基中加入伊红美蓝,若出现深紫色并带有金属光泽的菌落,则说明有大肠杆菌,用此方法常检验饮用水、乳制品等是否合格。

2、微生物的营养类型:按成分分:⑴天然培养基(成分不确定)⑵人工合成培养基(成分确定)按外观的物理状态分:⑴液体培养基(不含琼脂)⑵固体培养基:⑶半固体培养基按对微生物的功能分:⑴选择性培养基:⑵鉴别性培养基(EMB培养基)生长及控制:一、名词解释:生长:当微生物体的同化作用的速度超过了异化作用时,其原生质的总量就不断增加,于是出现了个体细胞的生长。

繁殖:当生长达到一定程度后,会引起个体数目的增长,称为繁殖。

平板菌落计数法:把稀释后的一定量菌样通过浇注或涂布的方法,让其内的微生物单细胞一一分散在琼脂平面上,待培养后,每一活细胞就形成一个单菌落,此即菌落形成单位(cfu)。

根据每皿上的cfu数乘上稀释度就可推算出菌样的含菌数。

生长曲线:定量描述液体培养基中微生物群体生长规律的实验曲线。

连续培养:当微生物一单批培养的方式培养到指数期的后期时,一方面以一定速率连续留入新鲜培养基,通入无菌空气,另一方面,利用溢流的方式,以同样的流速不断流出培养物,于是容器内的培养物就可达到动态平衡,其中的微生物就可长期保持在指数期的平衡生长状态和恒定的生长速率上,于是形成了连续生长。

抗生素:是一类由微生物或其他生物生命活动过程中合成的次生代谢产物或其人工衍生物,它们在很低浓度时就能抑制或干扰其他生物(包括病原菌、病毒、癌细胞等)的生命活动,因此可用作优良的化学治疗剂。

二、简答、论述:1.微生物的代谢产物:初级代谢产物:是指微生物通过代谢活动所产生的、自身生长繁殖所必需的,如氨基酸、核苷酸、多糖、脂类、维生素等次级代谢产物:是指微生物生长到一定阶段才产生的化学结构复杂、对该微生物无明显生理功能,或并非是微生物生长和繁殖所并需的物质,如抗生素、毒素、激素、色素等2微生物的典型生长曲线:1)调整期:对新环境的短暂的调整或适应过程,这时细菌的代谢活跃,体积增长较快,大量合成细胞分裂所需的酶类、ATP以及其他细胞成分。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