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微生物(microorganism):是自然界中一大群体形微小、结构简单、肉眼直接看不见,必须借助光学显微镜或电子显微镜放大数百倍、数千倍,甚至数万倍才能观察到的微小生物的总称。
2.病原微生物(pathogenic microorganism):对人类和动物、植物具有致病性的微生物称病原微生物。
3.脂多糖(LPS,lipopolysaccharide):革兰氏阴性菌细胞壁组成成分,由脂质A、核心多糖和特异多糖三部分组成。
4.荚膜(capsule):荚膜是某些细菌在细胞壁外包围的一层粘液性物质,一般由糖和多肽组成。
5.鞭毛(flagellum):在某些细菌菌体上具有细长而弯曲的丝状物,称为鞭毛。
6.菌毛(pilus/fimbriae):菌体表面存在着一些比鞭毛更细、更短而直硬的丝状物。
7.芽孢(spore):某些G+菌在一定条件下,细胞质高度浓缩脱水,在菌体内部形成一种球形或椭圆形的休眠体。
8.热原质(pyrogen):或称致热源,细菌合成的注入人或动物体内能引起发热反应的物质。
10.质粒:质粒是细菌拟核裸露DNA外的遗传物质,为环形闭合的双股DNA,存在于细胞质中,具有自我复制能力,携带有某些遗传信息,控制着细菌特定的生物学性状。
9.抗生素(antibiotic):是某些微生物在代谢过程中产生的能抑制或杀灭其他微生物或肿瘤细胞的物质,大多由真菌或放线菌产生,少数由细胞产生。
10.生化反应:即生物化学反应,就是指在生物的细胞内进行的化学反应。
11.消毒(disinfection):杀死物体上病原微生物的方法,但并不一定能杀灭细菌芽胞或非病原微生物。
12.灭菌(sterilization):杀灭物体上所有微生物的方法。
包括杀灭细菌芽胞在内的全部病原微生物和非病原微生物。
13防腐(antisepsis):防止或抑制体外细菌生长繁殖的方法。
14.无菌(asepsis):不存在活的微生物的意思。
是灭菌的结果。
15.遗传(heredity):亲代的生物学性状相对稳定地传给子代,保持了种属原有的性状。
遗传保证了物种的稳定性。
16.变异(variation):在一定条件下,子代与亲代之间以及子代与子代之间的生物学性状出现差异。
变异可使细菌产生变种或新种,有利于物种的进化。
17.细菌L型(bacterial L form):即细菌细胞壁缺陷型,细菌受理化因素或生物因素影响,细胞壁合成被抑制,形成L型。
18.质粒(plasmid):质粒是细菌拟核裸露DNA外的遗传物质,为环形闭合的双股DNA,存在于细胞质中,具有自我复制能力,携带有某些遗传信息,控制着细菌特定的生物学性状。
19.噬菌体(bacteriophage):噬菌体是感染细菌、真菌、放线菌或螺旋体等微生物的病毒,只能在获得宿主细菌内复制增殖。
具有病毒的基本特性,有严格的宿主特异性。
噬菌体感染宿主细菌细胞后,能在活的宿主内增殖,使菌细胞溶解破坏,故称噬菌体。
20.前噬菌体(prophage):整合在细菌染色体上的噬菌体基因组。
21.溶原性细菌(lysogenic bacterium):带有前噬菌体的细菌。
22.转化(transformation):受体菌直接摄取供体菌的游离DNA片段,并与自身DNA进行整合重组,从而获得供体菌部分遗传性状的过程。
23.接合(conjugation):供体菌通过性菌毛与受体菌连接沟通并将遗传物质传递给受体菌的过程。
24.传导(transduction):以噬菌体为载体,将供体菌的一段DNA转移到受体菌内,使受体菌获得新的遗传性状的过程。
29.侵袭力(invasiveness):病原菌突破机体的防御机能,在体内定植繁殖和扩散的能力。
26.正常菌群(normal flora):正常人体的体表及与外界相通的腔道中,都存在着不同种类和数量的微生物。
在正常情况下,这些微生物对人类无害,成为正常菌群。
25.溶原性转换(lysogenic conversion):温和噬菌体感染宿主菌后,使宿主菌染色体中整合了噬菌体的DNA片段成为溶原性细菌,从而获得由噬菌体基因编码的某些新的遗传性状成为溶原性转换。
27.条件致病菌(conditioned pathogen):又称为机会致病菌,当正常菌群与宿主间的生态平衡失调时,正常菌群会成为机会致病菌引起宿主感染。
28.医院内感染(nosocomial infection):又称医院内感染或医院获得性感染,主要指患者在住院期间发生的感染和在医院内获得而在出院后发生感染,或患者入院时已发生的直接与前次住院有关的感染。
30.非特异性免疫(nonspecific immunity):又称天然免疫,是人类在长期种系发育和进化过程中逐渐建立起来的一系列天然防御机制。
31.厌氧性细菌(anaerobic bacteria):是一群必须在无氧环境才能生长繁殖的细菌。
32.传染性免疫(infection immunity):又称有菌免疫,指机体抗感染免疫力的存在与病原菌在体内存在并行,即有感染才有免疫,感染消失后,免疫力也随之消失。
33.螺旋体(Spirochete):一类细长、柔软、弯曲呈螺旋状,运动活泼的原核细胞型微生物。
34.支原体(Mycoplasma):一类缺乏细胞壁,呈高度多样性,能通过过滤菌器,在无生命培养基中能生长繁殖的最小原核细胞型微生物。
35.衣原体(Chlamydiae):一类严格细胞内寄生,具有独特发育周期,能通过滤菌器的原核细胞型微生物。
36.立克次体(Rickettsia):一类体积微小,严格细胞内寄生,与节肢动物关系密切的原核细胞型微生物。
37.病毒(virus):是一类个体微小,结构简单,只含单一核酸(DNA/RNA),必须在活细胞内寄生并以复制方式增殖的非细胞型微生物,对抗生素不敏感,而对干扰素敏感。
38..病毒体(virion):是病毒的细胞外形式,是结构完整,具有传染性的成熟的病毒颗粒。
39.杀细胞效应(cytocidal effect):病毒在宿主细胞内增殖,产生大量子代病毒,在短时间内一次释放,造成宿主裂解死亡,称病毒的杀细胞效应。
40.稳定状态感染(steady state infection):有些病毒在宿主细胞内增殖过程中,对细胞代谢、溶酶体膜影响不大,以出芽方式释放病毒,过程缓慢,病变较轻、细胞暂时也不会出现溶解和死亡。
41.隐性病毒感染(inapparent viral infection):也称亚临床感染,指病毒进入机体后不引起临床症状,对组织和细胞的损伤不明显。
42.显性病毒感染(apparent viral infection):又称临床感染,指病毒达到靶细胞后大量增殖,使细胞和组织损伤,机体出现明显的临床症状。
43.持续性病毒感染(persistent viral infection):病毒可在体内持续存在数月,数年,数十年,可出现症状,也可不出现症状而长期带病毒,成为重要的传染源。
44.干扰素(IFN):由病毒或其他干扰素诱生剂刺激人或动物细胞残生的一类糖蛋白,具有抗病毒,抗肿瘤及免疫调节等多方面的生物活性。
45.肝炎病毒(hepatitis viruses):是指以侵害肝脏为主,引起病毒性肝炎的一组病原体。
46.Dane颗粒(Dane particle):大球形颗粒,是有感染性的完整的HBV颗粒,呈球形。
电镜下呈双层结构的球形颗粒,直径42nm。
47.真菌(fungus):是一类真核细胞型微生物,细胞结构完整,有典型的细胞核,完整的细胞器,不含叶绿素,无根茎叶分化,大多呈多细胞型,少数呈单细胞型。
1.细菌的特殊结构有哪些?各有何临床意义。
细菌的特殊结构有荚膜、鞭毛、菌毛和芽胞。
1.荚膜:其功能是:①抗吞噬作用;②粘附作用:参与生物膜的形成;③有害物质的损伤作用。
2.鞭毛:其功能是:①鉴定价值,鞭毛是细菌的运动器官,细菌能否运动可用于鉴定。
②致病作用:鞭毛运动能增强细菌对宿主的侵害,因运动往往有化学趋向性,可避开有害环境或向高浓度环境的方向移动。
③抗原性:鞭毛具有特殊H抗原,可用于血清学检查。
3.菌毛:普通菌毛是细菌的粘附器官,细菌藉菌毛的粘附作用使细菌牢固粘附在细胞上,并在细胞表面定居,导致感染。
细菌的抗药性与某些细菌的毒力因子均可通过此种方式转移。
4.芽胞:其功能是:①芽胞的抵抗力很强;②芽胞在适宜条件可以发育成相应的细菌;③鉴定细菌的依据之一。
2.叙述侵袭力的物质基础。
答:①粘附素:是一类细菌表面与粘附相关的蛋白质,根据其来源分为菌毛粘附素和非菌毛粘附素两大类。
②荚膜:具有抗机体吞噬细胞和抵抗体液中杀菌物质的作用。
③侵袭性物质:a,侵袭素,b,侵袭性酶类。
④细菌生物被膜。
3.比较G+菌与G-菌细胞壁的主要区别。
细胞壁革兰阳性菌革兰阴性菌强度较坚韧较疏松厚度厚,20-80nm 薄,10-15nm肽聚糖层数多,可达50层少,1-2层磷壁酸有无外膜无有3.叙述革兰染色的主要步骤,结果及临床意义。
涂片、干燥、固定。
2)染色:1初染:结晶紫染1分钟;2媒染:卢戈氏碘液染1分钟;3脱色:95%酒精;4)复染:稀释石炭酸复红染1分钟。
结果:革兰阳性菌呈紫色,革兰阴性菌呈红色。
意义:经革兰染色可将细菌分为G+菌和G-菌,有助于鉴定细菌、指导临床选择药物,有助于研究和了解细菌的致病性等。
4.细菌群体生长繁殖可分几期?叙述各期特点。
缓慢期:细菌适应新环境,为今后的增殖做准备。
对数期:细菌呈以几何级数增加,活菌对数呈直线上升,生物学性状典型,教学和科研均应选此期细菌。
稳定器:活菌数保持相对稳定,形态和生理活动变异,产生芽胞,外毒素和抗生素等代谢产物。
衰退期:活菌数急剧减少,生理代谢活动趋于停滞,形态畸形或衰退型。
5.叙述细菌的合成性代谢产物及其医学意义。
(1)热原质:大多数为革兰阴性菌合成的菌体脂多糖。
注入人体或动物体内能引起发热反应,故称热原质。
(2)毒素和侵袭性酶:细菌产生毒素,包括内毒素和外毒素。
内毒素为草兰阴性菌的脂多糖。
外毒素是革兰阳性菌产生的蛋白质,毒性强且有高度的选择性。
有些细菌还能产生具有侵袭性的酶,如卵磷脂酶、透明质酸酶等。
毒素和侵袭性酶在细菌致病性中甚为重要。
(3)色素:有水溶性色素(铜绿假单胞菌的色素)和脂溶性色素(金黄色葡萄球菌的色素)。
不同细菌产生不同的色素,在鉴别细菌上有一定意义医学|教育网搜集整理。
(4)抗生素:是由某些微生物代谢过程中产生的、能抑制或杀死另一些微生物和癌细胞的微量生物活性物质。
(5)细菌素:某些细菌菌株产生的一类具有抗菌作用的蛋白质,细菌素作用范围狭窄,仅对与产生该种细菌素的细菌有近缘关系的细菌才能起作用,如大肠菌素、绿脓菌素、变形菌素和弧菌素等。
(6)维生素:肠道细菌合成,除供自身需要外,还分泌到周围环境中供机体利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