班级:14级园艺姓名:郑森
学号:2144120514
问题:东北地区黑土地有机质含量急剧下降
一.理清思路
我们要知道
土壤有机质是什么?到底是什么减少了
有机质的来源是什么?是不是从源头上输入量减少了?分析原因
有机质的去向是什么?是不是输出的量增加了?分析原因
总结后给出建议。
二.具体分析
首先我们要知道土壤有机质指的是什么?
土壤有机质:是指存在于土壤中的所含碳的有机物质。
它包括各种动植物的残体、微生物体及其会分解和合成的各种有机质。
土壤有机质的来源有哪些?
1.植物残体
包括各类植物的凋落物、死亡的植物体及根系。
2.动物、微生物残体
包括土壤动物和非土壤动物的残体,及各种微生物的残体。
.这部分来源相对较少。
但对原始土壤来说,微生物是土壤有机质的最早来源。
3.排泄物和分泌物
土壤有机质的这部分来源虽然量很少,但对土壤有机质的转化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4.废水废渣
人为施入土壤中的各种有机肥料(绿肥、堆肥、沤肥等),工农业和生活废
水,废渣等,还有各种微生物制品,有机农药等。
[1]
分析原因
从植物残体来源途径来说
a.人们将秸秆等本应反田的有机质来源进行了焚烧;
b.不合理的耕作方法,例如清耕法、免耕法,降低了土壤有机质含量;而有利于“养地”的生草法、休闲轮作却很少见。
从动物残体来源途径来说
c.肥土壤动物的残体一般会被清理
从废水废渣来源途径来说
d.人们投入的有机肥越来越少,而偏爱上了化肥,这种施肥偏好直接从源头上减少了土壤有机质的含量,是主要因素。
土壤有机质的去向有哪些?
1. 植物吸收利用
2. 微生物分解利用
3. 水土流失及风蚀
分析原因
从植物吸收利用途径来说
e.作物产量的提高势必会从土壤中吸取更多养分,其中就包含了大
量的有机质的营养成分。
从微生物分解途径来说
f.微生物的生命活动需要能量,其中一大部分能量来自于土壤中
的微生物。
人们施肥方式和施肥量的不科学会破坏土壤结构,从而降低了土壤保持有机质的能力。
向土壤中过量施入氮肥后,微生物的氮素供应增加1份,相应消耗的碳素就增加25 份,所消耗的碳素来源于土壤有机质,有机质含量低,影响微生物的活性,从而影响土壤团粒结构的形成,导致土壤板结。
[2]
从水土流失及风蚀途径来说
g.频繁的旱、涝、风灾造成了沃土流失严重,岗地沙化严重,加之连年耕翻、平作, 防风固沙能力差, 有机质含量降低、品质变差。
三.提高土壤有机质的建议
1)秸秆还田。
这项措施是提高土壤有机质含量、改善土壤品质的根本措施, 且成本低、见效快, 不需投入大量人力物力, 采取复式作业就可行之有效地提高土壤肥力。
2)发展生态农业, 减缓有机质消耗。
有机质除土壤自身消耗外, 水土流失和不合理的耕作也造成大量无效消耗, 因此要营造农田防护林, 调整农、林、牧结构,作物合理布局。
建立合理轮作、耕作、施肥制度, 建立配方施肥, 缺啥补啥,提高施肥经济效益, 保持物质循环相对平衡。
另外,对风、水蚀严重的地块要综合治理或退耕还林还牧。
3)扩大有机物料来源。
增施有机肥,发展畜牧业、养畜积肥, 广辟肥源。
搞好垃圾、农副产品的废料利用, 这些有机物料不仅可以提高土壤有机质含量, 而且可以改善有机质质量和活化土壤中已老化的腐殖质。
4)制定用地养地政策和法规。
在执行承包责任制的同时要明确土地培肥标准, 建立相应的奖惩制度, 做到用养结合, 这样才能永续利用。
[3]
参考文献
[1]百度百科
[2]汪雪莹.东北地区土壤有机质含量分布情况分析.现代农业科学.2008.12第15卷第12期
[3]张代平.黑龙江垦区大豆不同种植方式研究.现代化农业,1998年第2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