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文档之家› 高三语文课件 古代诗歌鉴赏指导
高三语文课件 古代诗歌鉴赏指导
❖
(2012·山东高考)阅读下面这首宋诗,
回答问题。
❖ 吴松①道中二首(其二)
❖ 晁补之
❖ 晓路雨萧萧,江乡叶正飘。
❖ 天寒雁声急,岁晚客程遥。
❖ 鸟避征帆却,鱼惊荡桨跳。
❖ 孤舟宿何许?霜月系枫桥。
❖ [注]①吴松:即吴淞,江名。
❖ 请结合全诗分析“孤舟”这一意象的作用。
❖
本题考查鉴赏诗歌形象的能力。从内
无从知晓。颔联承接上文,描绘山泉的脱俗形
象。诗人从广阔的立体空间着笔,生动地摹绘
出山泉的澄澈与灵动。此联通过大胆的想象,
细腻的刻画,把飘逸的山泉的形象描绘得生动
可感。
❖ 颈联从正面角度立意,写出了山泉具有满涧 平池之能。这些描写,意在为后文蓄势。尾联 关合全诗,由叙而议,点明诗旨:山泉的“恬 淡”无人关注,可它仍然年复一年,自洁自清, 保持着一尘不染的秉性。作品采用拟人手法, 寓情于景,写山泉的“不知名”,说山泉的 “无人见”,写山泉的“恬淡”,说山泉的 “长自清”,都在暗示人们:山泉即诗人自己, 山泉的特点即诗人要追求的个性。
第五章 古代诗歌鉴赏 第1节 鉴赏诗歌的形象
❖ 鉴赏诗歌的形象是鉴赏诗歌的基础,它要 求感受、理解诗歌中的形象,进而准确概括 形象所寓含的感情。诗歌中的形象包括人物 形象、景物形象和事物形象。
❖ 诗歌中的人物形象有两类:一是抒情主人公 形象,二是作品刻画的人物形象。前者如《登 高》中杜甫的形象,后者如《观猎》中将军的 形象。
容上看,“孤舟”既写“舟”之孤,又写“人”
之孤,作者运用了情景交融的手法表达了孤单、
飘零之苦;从结构上看,抓住诗歌中的关键词
“道中”“晓路”“客程遥”“征帆”“荡
桨”“系枫桥”,可知“孤舟”既照应题目,
又贯穿全文,是本诗的线索。
❖ 答案:孤舟联结着雁、鸟、鱼、霜月、枫桥 等意象,把航程中的所见所闻所想贯穿在一起, 是全诗的线索;作者融情于景,表达了漂泊、 思乡、孤寂之感。
如陈子昂。《登幽州台歌》写诗
怀才不遇、
人前不见圣贤之君,后不见贤明 之主,想起天地茫茫悠悠无限,
类别
举例
送别友人、 如李白的《赠汪伦》、王维的
思念故乡的 《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
形象
如王翰的《凉州词》、王昌龄
献身边塞、 的《出塞》表现了他们忠心报
反对征伐的 国、献身边塞之情。而杜甫的
形象
《兵车行》则体察人民痛苦,
❖ 这支小令咏赞江南的美景,写出了江南景物 什么样的特色?请结合诗句分析。
❖ 解析:本题考查鉴赏诗歌景物形象的能力。 此曲写秋,曲中景物迭出,各具情态,诗情画 意,风格清逸,情调欢快。描写时远时近:望 大江远山,写两岸人家,芰荷池塘,沙洲水禽, 忽而放纵开去,极目天际之画船,倏地又收回 至村落酒帘,于是一片江南秀丽风光,便一览 无余。
❖ 古代诗歌中抒情主人公一般指作者自己,其 形象往往是隐性的、间接的,常常通过人物的 语言、神态、动作、心理变化而显示出来。而 作者在诗歌中塑造、刻画的形象,往往是作者 的“代言人”,是“诗化了的作者自我”,从 作者对诗歌中人物或隐或显的态度倾向、理解 评价可以看出作者的思想感情、人格胸臆。
❖ 常见艺术形象类举 类别
❖ 3.透过表面意义,挖掘深层含义
❖ 古代诗词常是感情深沉,含蓄不露,富有哲 理,在表面意义之下,还可以挖掘到其深层含 义,这正是作者要表达的主题。如李白的《早 发白帝城》,从字面看是写一段行程,水流急, 船行快,实质是写心情的轻松和愉悦。
❖ 二、答题步骤
❖ 第一步:用自己的语言描摹诗歌图景。
❖ 第二步:概括情境的氛围特点(孤寂冷清、 恬静优美、雄浑壮阔、萧瑟凄凉、朦胧迷离)。
❖
(2012·江苏高考)阅读下面这首诗,然
后回答问题。
❖ 梦江南
❖ 温庭筠
❖ 千万恨,恨极在天涯。山月不知心里事,水 风空落眼前花。摇曳碧云斜。
❖ 词中三、四两句刻画了一位什么样的主人公 形象?请简要分析。
❖
本题考查鉴赏诗歌人物形象的能力。
这两句意思是说山上的明月一点也不知道“我”
的心事;水面上的轻风,竟故意把“我”眼前
❖ 解析:本题重点考查考生鉴赏古代诗歌的形 象和表现手法。解答此类题要有整体意识,先 仔细审读题目、诗句(尤其是诗句中的关键词) 和注释,再运用鉴赏知识对人物形象及诗句特 点进行分析,最后按题目要求进行解答。从 “客子光阴诗卷里”可以想象诗人每日吟诗度 日,是一个“情趣高雅”之人;从诗歌的题目 及“西庵禅伯还多病”“忽忆轻舟寻二子”可 以分析得知诗人挂念着自己的朋友,可以看出 他珍视友情;从“纶巾鹤氅试春风”一句可以 分析得知,诗人装束高雅,迎风而立,是一个 风流飘逸之人。
❖ 3.体味最能传达诗人心理活动的关键性词 语
❖ 如鉴赏朱庆馀《闺意献张水部》“洞房昨夜 停红烛,待晓堂前拜舅姑。妆罢低声问夫婿, 画眉深浅入时无”,要揣摩第三句之“问”,
❖ 4.弄清形象塑造与物景描摹的内在关系
❖ 如李白《独坐敬亭山》中的“众鸟”“孤 云”“敬亭山”,看似寻常物景,实为刻画诗 人自我形象不可或缺的特殊意象,对表现诗人 独坐敬亭山时流露出的孤寂情绪起到了映衬作 用。
❖ 二、答题步骤
❖ 第一步:(找)找到诗人描绘的形象的有关诗 句。
❖ 第二步:(析)分析形象的基本含义(表层含义 +深层含义)。 ❖ 第三步:(联)结合诗歌主旨分析诗人为什么 要描绘这一形象。
❖ 第四步:(明)指出描绘形象的作用或效果。
❖ 1.(2011·四川高考)阅读下面的宋诗,然后 回答问题。
❖ 2.分析意境,探知诗人的感情
❖ 在意境的创设上,画面或雄浑壮丽,如“大 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或幽清明净,如 “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或沉郁孤愁, 如“野旷天低树,江清月近人”;或和谐静谧, 如“渡头余落日,墟里上孤烟”;或开阔苍凉, 如“千嶂里,长烟落日孤城闭”;或高远辽阔, 如“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
❖ 答案:通过描写隐者独饮自己酿造的酒,足 不出户,门外落花满地,无人造访、无人洒扫 的隐居生活,表现了隐者避世脱俗、随性自然 的情怀。
❖ 景物形象是指诗歌中描绘的自然景物和人文 景物,指的是情中景。抒情诗,往往是借助客 观物象(山川草木等)表现出来的主观感情形象, 也就是含有“意”的形象,即“意象”。作者 一般借意象来表现自我,作者作为主体,往往 与意象这个客体合为一体。有时诗歌中有几个 意象,各个意象之间有一定的联系。
❖ 答案:这首诗在表现山泉得天地之声色, 具满涧平池之能的同时,又表现了山泉恬淡 自然、清高自守的品格。诗人借咏山泉表现 了淡泊清高、任性自然的情怀。
❖ 一、常用方法
❖ 1.抓住景物特点,探知诗人的感情
❖ 看画面的形、色、动、静,由画面的色调, 把握诗人的思想感情。一首诗,首先看它描写 了什么形象,它呈现一种怎样的色调,并由此 推及其内在的情感。
❖ 一般而言,作品所描绘的外在形象画面具有 鲜活、明丽和昂扬向上色调的,其内在形象情 感则是高昂乐观的;反之,外在形象画面具有 阴暗、凄冷和低沉色调的,其内在形象情感则
❖ 这首诗描绘了一幅什么样的画面?是由哪些 景物构成的?请简要叙述。
❖ 解析:本题考查鉴赏诗歌景物形象的能力。 解答此题,首先要认真阅读诗句,找出诗歌中 描绘的景物,然后分析这些景物有何特征,组 合起来共同具有什么特点,即这首诗描绘了一 幅怎样的画面。注意,回答第一问时,答案中 既要包含名词性的对画面景物进行概括的词语 (“江南水乡”),又要包含形容词性的描绘画面 特征的词语(“清幽恬静”)。
的花吹落。旨在以山月、水风、落花的无情与
“千万恨”“心里事”的有情相衬,突出思妇
内心的悲戚和哀伤。可见主人公是一个孤独寂
寞、自哀自怜的形象。
❖ 答案:主人公满腹哀怨,对月怀远,月却不 解;临水看花,花自飘零,无人怜惜。刻画了 一位孤独寂寞又自哀自怜的主人公形象。
❖ 一、常用方法
❖ 1.知人论世,关注背景
❖ 答案:诗歌描绘了一幅江南水乡清幽恬静的 画面。写了小桥、流水、村庄、绿岸、浮萍、 荷花、人家、庭院等景物。
❖ 2.阅读下面的元曲,回答后面的问题。 ❖ [双调]水仙子·咏江南
❖ 张养浩
❖ 一江烟水照晴岚,两岸人家接画檐,芰荷丛 一段秋光淡,看沙鸥舞再三,卷香风十里珠帘。 画船儿天边至。酒旗儿风处飐,爱杀江南。
❖ 作者塑造物象是为了言志,言情,言心声。 因此我们通过提炼所写物象描写特征的词语, 凸显其自然属性,就能明白作者意在何为,情 为何端。在诗歌中,诗人往往借助具有某种特 定内涵的事物来表明自己的心迹或某种情感。
❖
(2011·山东高考)阅读下面这首唐诗,
回答问题。
❖ 咏山泉
❖ 储光羲
❖ 山中有流水,借问不知名。映地为天色,飞 空作雨声。
❖ 转来深涧满,分出小池平。恬淡无人见,年 年长自清。
❖ 这首诗中的“山泉”具有什么品格?诗人借 咏山泉表现了怎样的情怀?
❖
本题考查考生的鉴赏事物形象的能力。
这是一首咏物诗。首联叙事点题,紧扣“泉”
字。静寂的深山里,一股清泉缓缓流动,给这
僻远之所平添一股活气;面对此番景象,诗人
真想问山泉有无一个让人记得住的名字,可是
❖ 第三步:分析作者借以阐释的道理或表达的 情感、观点。
❖ 1.阅读下面这首宋诗,然后回答问题。 ❖ 次石湖书扇韵① ❖ 姜 夔②
❖ 桥西一曲水通村,岸阁浮萍绿有痕。 ❖ 家住石湖人不到,藕花多处别开门。
❖ [注]①石湖:南宋诗人范成大(1126~1193) 晚年去职归隐石湖(在今江苏苏州),自号石湖 居士。②姜夔(1155~1221):字尧章,号白石 道人,饶州鄱阳(今江西波阳)人。浪迹江湖, 终生不仕。淳熙十四年(1187)夏,曾去拜见范 成大,这首诗约作于此时。
❖ 怀天经、智老,因访之 ❖ 陈与义
❖ 今年二月冻初融,睡起苕溪绿向东。 ❖ 客子光阴诗卷里,杏花消息雨声中。 ❖ 西庵禅伯还多病,北栅儒先只固穷。 ❖ 忽忆轻舟寻二子,纶巾鹤氅试春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