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说明书的主要内容及内部逻辑关系(专利知识讲座120)韩晓春

说明书的主要内容及内部逻辑关系(专利知识讲座120)韩晓春

专利知识系列讲座
韩晓春
120、说明书的主要内容及内部逻辑关系
关于说明书的内容是在专利法实施细则中规定的,1985年和1993年生效的专利法实施细则规定了八项内容,2001年生效的专利法实施细则修改为五项内容。

现行2010年生效的专利法实施细则,仍延用了五项内容的规定。

八项内容也好,五项内容也好,其目的均是为了更好的方便申请人写好说明书,发挥好说明书的作用。

而这几项内容也不是绝对的,现行细则第17条第2款规定,如果“其发明或者实用新型的性质用其他方式或者顺序撰写能节约说明书的篇幅并使他人能够准确理解其发明或者实用新型”,也可以不按这五项内容来撰写。

当然,绝大多数发明创造的说明书,均应当按细则规定的五项内容来写,因为,这是积多年的实践经验总结出的方式。

根据现行细则第17条的规定,这五项内容是:“(一)技术领域:写明要求保护的技术方案所属的技术领域;(二)背景技术:写明对发明或者实用新型的理解、检索、审查有用的背景技术;有可能的,并引证反映这些背景技术的文件;(三)发明内容:写明发明或者实用新型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以及解决其技术问题采用的技术方案,并对照现有技术写明发明或者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四)附图说明:说明书有附图的,对各幅附图作简略说明;(五)具体实施方式:详细写明申请人认为实现发明或者实用新型的优选方式;必要时,举例说明;有附图的,对照附图”。

其中第一部分的内容为“技术领域”,即要求申请人首先在说明书中说明做出的发明是干什么的,是应用在什么领域和范围的。

根据审查指南的规定,技术领域“应当是要求保护的发明或者实用新型技术方案所属或者直接应用的具体技术领域,而不是上位的或者相邻的技术领域,也不是发明或者实用新型本身”。

如果有可能,申请人应当写明属于国际专利分类表中可能分入的最低位置。

审查指南举出了例子:“例如,一项关于挖掘机悬臂的发明,其改进之处是将背景技术中的长方形悬臂截面改为椭圆形截面。

其所属技术领域可以写成“本发明涉及一种挖掘机,特别是涉及一种挖掘机悬臂”(具体的技术领域),而不宜写成“本发明涉及一种建筑机械”(上位的技术领域),也不宜写成“本发明涉及挖掘机悬臂的椭圆形截面”或者“本发明涉及一种截面为椭圆形的挖掘机悬臂”(发明本身)”。

由此看来,正确写明技术领域可以使审查员和公众快速和准确的“进入”该领域,并理解该发明。

第二部分的内容是“背景技术”,何为背景技术?为何背景技术要放到前面?根据审查指南的规定,背景技术主要是指在申请日以前,已经有的、与发明创造最为接近的现有技术。

如前面的例子,其发明之处在于将长方形悬臂截面改为椭圆形截面,那么,挖掘机悬臂长方形悬臂截面就是背景技术。

显然,正确的写明背景技术可以帮助审查员理解其发明创造,也有助于检索和审查,可以更为准确的判断
该发明的新颖性和创造性。

因为,如果背景技术距离发明越近,其创造性的几率越低,背景技术距离发明越远,其创造性的几率越高。

当然,申请人撰写的背景技术未必就是真正的背景技术,审查员还要进行检索和核实判断。

如某发明人要求保护兼容小灵通卡的双卡手机,但其在背景技术部分只写了单卡手机,意味着他的发明不仅解决了兼容小灵通卡的问题,还解决了一部手机双卡待机的问题。

但审查员经检索,发现在其申请专利前已经有了双卡手机。

此时,审查员会要求申请人重新修改其说明书的背景技术部分,即重新“划界”。

由此可见,背景技术部分写的准确,可以为审查员的审查带来方便,可以加快审查进度。

而背景技术还相当于权利要求书中前序部分的内容,明确背景技术,还可以准确的撰写权利要求书。

关于背景技术,审查指南还有一个规定,即指南第2部分第2章第2.2.3节规定,如果在背景技术部分引证对比文件时(采用引证的方法描述背景技术可以极大的节约篇幅和避免失误),“所引证的非专利文件和外国专利文件的公开日应当在本申请的申请日之前;所引证的中国专利文件的公开日不能晚于本申请的公开日”。

前一句可以理解为引证的为现有技术,而后一句引证的并不属于现有技术。

而是说在本申请的申请日以前提出的、在本申请的公布日以前公开的在先中国专利申请,也可构成本申请的背景技术。

如申请人在先已经提出了一件申请,而本申请是该在先申请的改进,而在提交本申请时,该在先申请尚未公开。

而在本申请中,显然申请人要在背景技术部分引证该在先申请。

只要该在先申请公开日早于本申请的公布日,这种引证是有效的。

理由是,如果在先申请公开在本申请的公布日后,基于公众看不到在先申请,故公众将不能从本申请的引证中得知引证的技术内容。

因此,构成背景技术的内容主要是现有技术,但在特殊情况下,也包括上述不属于现有技术的情况。

说明书的第三部分为“发明内容”,这部分应当写明该发明解决的技术问题以及解决其技术问题采用的技术方案。

毫无疑问,这部分内容是最为重要的内容,是发明创造的实质性的部分,如在对前述兼容小灵通卡的手机背景技术部分重新“划界”后,申请人应当对怎样实施兼容小灵通卡的技术方案作出完整说明。

说明书第四部分内容是“附图说明”,当然,前提是有附图(实用新型必须有附图)。

原因是单有附图,如果没有附图说明,审查员或公众可能还不能理解该发明,因此,对附图进行说明是第三部分“发明内容”的逻辑的延伸。

第五部分是“具体实施方式”,即以前人们常说的“实施例”,即要求申请人描述一个具体的实施方式,而且是“优选”的,或者说是最佳的。

在该部分,要求申请人将其发明进一步具体化,以让审查员或公众看到一个活生生的发明。

但需要说明的是,在这部分申请人给出的“具体实施方式”只是相对的,即相对于第三部分“发明内容”来讲更为具体了。

但仍是申请人描述的一个下位的实施方案,而不是具体的实施本身。

相对于具体的实施本身,其仍是上位的,仍是概括性的。

这也是为何“实施例”可以“写入”权利要求的原因。

为何“具体实施方式”不能是实施本身呢?原因在于“具体实施方式”是用文字来描述的,而通常情况下,对某些特征来讲,申
请人仍然要以一个范围来进行概括,故该优选方案相对于具体的实施本身来讲,仍然是上位的。

另外,从逻辑上讲,实施例越多,在法律上其权利要求获得的支持应当越牢固,或者说其相应的权利要求的法律稳定性越好。

从细则规定的上述五项内容来看,它们之间具有这样的逻辑关系:即从上位到下位、从抽象到具体。

就象剥洋葱一样,层层剥皮,最后是具体的发明创造。

如果用一个图来表示,它们的逻辑关系如下:
说明书的内容:
申请人、专利代理人、审查员所要共同完成的工作就是准确的划定上述界限和范围。

当然,还有公开的程度问题,即说明书公开的程度,应当使一个本专业的普通技术人员能够实施。

而这一点只能是申请人一方在申请专利前必须考虑周全的事情,如果公开不充分,将是不可克服的缺陷。

所谓公开不充分,是指上述图中的“发明内容”和“实施例”部分公开不充分,专利法规定的修改不得超过说明书记载的范围,也是指这一部分。

而“外圈”技术领域、及背景技术部分,虽然也属于说明书的内容,但是可以修改的,因为这部分内容是现有技术,不存在修改超范围的问题。

(查阅讲座全文请搜索“专利知识讲座韩晓春”)。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