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导学案设计准备设计语文导学案不是一项单一的工作,而是一个系统工作的一部分,也是对课堂教学、班级组织建设、小组合作学习、课堂评价反馈、班组文化建设等整体教学系统的统整与建构,所以在教育理念、设计形式、设计内涵、教学系统、教学手段等方面蕴含着诸多创新的教育教学元素和智慧。
所以在设计导学案前应有以下准备工作:一、拓宽眼光,更新理念,提升实力。
主要应从如下方面着手。
一是学习课程标准、课程改革要求及课程改革的最新动向,保证自己从高度上居高临下的参与改革,尤其是不被教材、教参、教辅、经验等所局限。
二是学习高效课堂的有关要求,从全盘吸收到个性融入,从理论上武装自己,从理论上解决不知如何下手的问题。
三是加强“无形设计”、“有形设计”、“集智备课”的力度,让自已真正具有“设计”的实力。
二、构建班级及小组建设体系。
班级建设应着眼于氛围营造,让师生都认识到教师不积极改落后、学生不积极参与退后的重要性和紧迫性。
主要工作有1、拟定口号。
师生共同参与拟定,要求是体现“以人为本、以生为本”的思想。
教师应写在备课本前页、学生应写在书前页、教室应贴在最醒目位置。
总之,务必形成氛围,逼师生参与。
2、培训演练。
利用一周至两周的时间,专门训练师生的有关技巧,包括建立班级学生自主管理制度,充分利用每个层次学生的智慧,最大限度吸引他们进行参与。
小组建设应着眼于制度建设和训练。
1、调查学情,合理分组。
2、定出小组长和层次,激发、调动每个层次的积极性,让每个层次学生都找到自己的位置和努力的目标。
3、重视培训小组长工作,这应是一个长期的工作,但开头一定要下大力气来培训。
4、完善评价机制,最好粗线条评价;低门槛评价;侧重性评价(C级学生);强调参与度评价,将质性评价作为重要的指标。
5、实行模拟体验培训。
在未进入真正的上课之前,必须进行体验培训,尤其是多样化的展示方式,务必让学生在培训时放开手脚、胆子大起来,话多起来,人活起来。
事事讲合作、人人想合作,能静学、敢讨论。
最终让学生对小组建设形式有感觉、有兴趣、有期待。
6、进行多次调查,了解学生最期待的学习方式。
供教师在以后的教学中使用。
三、做好各项学法培训准备。
重点是以下几项:1、指导学生如何开展有效自学。
2、如何进行小组合作。
3、如何进行问题展示。
4、如何进行问题质疑。
5、如何整理笔记。
6、如何写好反思。
7、各层次学生如何履责(包括小组长、各层次学生)。
8、如何开展研究性学习。
(如整合课内外资源搜集有效信息、合作分工等)9、如何制订学习计划并有效实施。
语文导学案设计基本术语1、高效课堂被形象称为“知识的超市,生命的狂欢”。
它有三重含义:高效率、高效益、高效果。
高效率意为花最少的时间学最多的内容;高效益意为单位时间内学习结果和学习过程的统一;高效果意为课堂学习达到了较为理想的结果。
其中高效率只是一个结果性的量的评价,高效益才是最关键的元素,高效果是基于前两者的前提下所收到的结果。
2、高效课堂六项关键性的技术支撑:导学案是路线图;小组学习定成败;独学、对学、群学是方法;学情调查是起点;自学、展示、反馈是手段;达标测评是关键。
3、高效课堂一般有综合课型、自学课型、展示交流课型、训练课型。
4、高效课堂体现了大课程观和大课堂观,实现了“用学材学”,即课程开发、建构和课程资源的整合应用。
5、教师要做的是进行教育行动研究。
要在教中研,在研中教,采取“问题即课题,工作即研究,老师即专家,效果即成果”的“自下而上”的研究思路,并与“自上而下”的教育理论相对接。
6、导学案设计体现了“以生为本”“以学为本”的理念。
其中“以生为本”可以解读为“相信学生、解放学生、依靠学生、发展学生”(发展学生要遵循八字方针:全体[发展全体学生]、全面[全面发展学生]、个性[发展学生个性]、自由[自由发展学生]。
其中“以学为本”可以解读为“以学定教、以教导学、以评促学、自学为主”。
7、导学案要充分考虑学生的“六学”问题和教师的“四教”问题。
“六学”指在哪里学(空间)、学多久(时间)、为什么学(学情调查)、学什么(目标和内容)、如何学(学习策略)、学得怎样(评价);“四教”即为什么教、教什么、怎样教、教得怎样。
四教要依六学而定。
8、导学案设计要本着“学生主体、教师指导、问题主线、创新主旨”的教学基本原则出发,切实能做到“诚心诚意把学生当主人,严肃严格地进行基本训练”。
这是导学案设计的基本原则和基本要求。
9、导学案是集教师的“导”案,学生的“学”案、“练”案(分层次的训练、纠错和综合性评价于一体的导学性文本。
(导、学、练、测、评、思、纠)10、保证学生学习高效的必要条件:当学生发现所学知识的现实意义时、当学生已有知识被激活并作为学习新知识的基础时、当向学生展示新知识的全貌时、当学以致用时、当新知识整合到实际生活时。
11、学习“三宝”:活页夹、双色笔、纠错本。
12、学习内容应有“四度”:深度、广度、梯度、角度。
13、导学案设计应体现:知识问题化、问题层次化、问题探究化、问题情境化。
就问题层次来讲,根据目标要求,一般从认知层面、学生层次、内容难易等方面将问题分为A、B、C、D四个层次,其中A是识记水平层次,由学生自主在课前完成(即基本知识);B是理解水平层次,学生将新知识与旧知识挂钩,合作完成(基本技能,如找、归纳、发现等能力);C是应用水平层次,解决例题和习题,有归纳分析思考,由展示探讨完成(基本理解、分、研讨、探究);D是拓展水平层次,与知识与社会及最新动态成果挂钩,教师点拨完成(综合性较强、逻辑性较强的内容)。
14、学情调查的起点可分为知识起点和逻辑起点。
15、三维目标,通俗讲,知识与技能目标可理解为“学会”;过程与方法可理解为“会学”;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可理解为“乐学”。
另外还提倡创造性学习。
16、学习目标陈述主要是三种:行为目标、形成性目标、表现性目标。
行为目标是基本性指导,形成性目标是发展性目标,表现性目标是个性化指导,三者应有机结合。
其中行为目标陈述的基本要素是ABCD,即行为主体、行为动词、行为条件、表现程度。
每个目标都应包括三维目标,(应整合呈现),其中每个三维目标都有一个层级:如知识维度(了解水平—理解水平—应用水平);如技能维度(模仿水平—独立操作水平—迁移水平);如价值观维度(经历感受水平---反应认同水平—领悟内化水平)17、真正的自主学习的状态:学习目标自提、学习计划自定、学习方法自选、学习对子自结、学习进程自控、遇到问题自议、个人观点自表、有关资料自集、课堂练习自选、学习效果自评。
18、教师的作用是唤醒、激励、评价、追问、点拨、启发。
教师应由原来的“口若悬河”变为“金口玉言”,由“发号施令”变为”平等交流”,由台上走到台下,由台前走到台后。
19、完整的高效课堂评价可概括为“二二六”原则。
即促进二个发展,落实两个转变,体现六个维度。
两个发展是促进学生素质的全面发展和促进教师的专业发展;两个转变是由关注教到关注学和由关注教法研究到关注学法研究;六个维度是自主的程度、合作的效度、探究的深度、拓展的宽度、互动的温度、生成的高度。
20、集智备课的基本流程:初备—集备—复备—续备—补备21、“五步三查”:“五步”指课堂环节五个基本步骤(独学—对学群学—组内小展示—班内大展示—整理学案、达标测评);“三查”指课堂上的三次关键性的学情调查(在学生独学时—在组内小展示时—在整理学案、达标测评时)22、设计学习目标时应是“保底不封顶”的要求,设计时主要是教师,而且主要以集体备课的形式产生,但在部分版块也可以让学生参与,自行设计分层次的学习目标。
如自我反思环节。
23、相信学生比关心学生、尊重学生、理解学生更重要。
24、当遇到问题时,应相信“一切问题从学生中来,一切答案从学生中找”。
25、“没有人能教会任何人任何东西”(心理学家罗杰)。
“教育的过程就是一个不完美的人引领着另一个(群)不完美的人追求完美的过程”(肖川教授)26、能更有效促进学生自主学习的因素:1、当学生对所学内容感兴趣时。
2、当学生的身心处于最佳状态时。
3、教学内容能用多种形式呈现时。
4、当学生受到理智的挑战时。
5、当学生能够自由参与探索与创新时。
6、当学生被鼓舞被信任担当重任时。
7、当学生有更高的自我期待时。
8、当学生能学以致用时。
9、当学生对教师充满信任和热爱时。
10、当学生发现知识的意义时。
27、新的课程观体现了课程不仅是“文本课程”,更是“体验课程”。
师生都是课程的有机组成部分,是课程的创造者和主体。
28、合作学习分组的原则是“组间同质,组内异质”,并且为了便于组内学生合作互助,又采取了“同质组对,异质帮扶”的形式进行细分组合,于是有了“对学”“对子帮扶”“群学”、展示、反馈等学习新概念,而且有比较成熟的学习运行机制和评价机制,形成一个个“动车组”。
在高效课堂学习中,通过独学、对学、群学这三种基本的学习方式来落实自主、合作、探究,增强了合作学习的可操作性和有效性,同时很好地落实了“因材导学,分层学习,整体推进,共同提高”的教学思想和教学策略。
29、创设情境要突出情境的生活性(真实性)、探究性、情感性、趣味性。
生活性是情境创设的基本前提;探究性是情境创设的质量保证;情感性是情境创设的价值体现;趣味性是情境创设的动力机制。
语文导学案基本格式及要求一、基本版式要求:基本要求严格统一,包括字号、字体、字距、行距、格式、程序等,具体见范例如下:学校年级学科课堂设计活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