宝鸡市重点项目建设存在问题分析及对策建议
今年上半年,宝鸡市重点项目投资进度明显加快,特别是计划建成项目呈现加速建设的态势,续建项目进展基本平稳,新开工项目也好于预期。
但制约项目建设的各种“瓶颈”问题仍然突出,能否在下半年突破“瓶颈”制约,事关全年经济社会目标任务地完成。
一、存在问题及原因分析
1、项目责任意识不强。
一些县区和部门对包抓项目责任落实不到位,少数单位和干部对项目建设是嘴上重要,工作中不重要;对项目建设,都认为我市项目不多、项目不大,但真正扑下身子抓项目,满腔热忱地为项目服务的干部不多;对项目建设中的问题不是视而不见,就是避实就虚,能推就推;市、县项目管理部门和包抓部门普遍存在管理错位和服务不到位的现象。
这些现象和问题的根源,在于相当多的组织和领导干部还没有真正把项目建设作为“一号工程”来抓,只是口惠而实不至。
2、项目创新管理不足。
全市项目管理机构工作创新不足,统筹协调性较差,整体工作处于被动应付状态;项目的日常管理和年度目标考核达不到预期效果;更谈不上开展深层次的项目策划、调研和包装工作;对重点项目进行综合督查督办的机制还没有真正落实;全市12个县区中仅有5个县区项目办公室为副科级架构,设置了专职工作领导;市县两级项目管理机构人员严重不足,专职工作人员仅有1—2人,有的还是兼职。
3、项目人才严重缺乏。
重大项目人才供给不足,结构失衡,特别是具有项目策划、推介和重大项目组织实施能力的人才严重不足;重大项目策划、立项、建设和投运不同阶段所需的党政决策、工程管理、专业技术和高技能人才培养、供给体系还没有建立。
能源化工、装备制造等产业基地、产业园区、产业集群等重点建设领域和关键支撑点人才远远不足。
这些都制约了我市重点项目和重大前期项目的高速高效推进。
二、对策建议
一要提高认识。
思路决定出路,项目决定未来。
解决项目建设问题,必须以解放思想为先导,以项目建设年为契机,以强化措施为手段,持续有效的抓好项目建设问题的落实。
要进一步统一认识,坚决摒弃经济主管部门按部就班的习惯做法,坚持思路、规划、项目统筹考虑,在谋大局抓大事上下功夫,增强抓项目的时效性和实效性。
各县区各部门要抽调精兵强将抓项目建设,要捕捉信息、协调关系,争抢项目,把各级干部的思想统一到以项目论英雄,靠项目求发展的思路上来,掀起项目建设年比拼争先抓项目的热潮。
二要落实责任。
全面落实领导干部包抓重点项目责任制,对70个重点项目、16个重大前期项目以及确定的12户百亿企业集团,要切实落实领导包抓、法人负责、班子服务机制。
对上半年进度拖欠较大的项目和年内计划开工的项目,要明确责任,拿出措施,倒排工期,加快落实。
各牵头部门要组织强有力的工作班子,精心抓好组织实施;各配合部门和县区要积极主动搞好配合,确保按时限、按要求圆满完成目标任务。
三要优化环境。
集中开展重点项目和企业周边环境专项治理活动,着力解决职能部门和机关工作人员不作为、乱作为的问题,解决项目所处地区少数群众干扰施工等问题;坚决落实职能部门和服务行业服务承诺制、首问负责制、限时办结制、责任追究制;尽快实现“一站式”办公;抓紧修编和调整全市土地利用规划,优先为大城市建设尤其是项目建设留出足够的空间。
四要强化管理。
通过选派综合部门、经济主管部门年轻干部到企业挂职、到专门院校和发达地区学习培训等方式,为项目建设培养一批善管理会策划能运作的项目专业管理人才。
发改系统干部职工都要学习项目管理服务运作的技能和知识,创新管理机制,提高服务本领。
要推进项目建设联合督办机制,专项督办、逐个销号,确保项目正常建设。
五要完善机制。
在项目管理机制建设上,我们已经和正在落实五项措施:加大前期项目资金支持力度。
从今年起,每年由市财政对重大项目前期经费作出专项安排,确保重大项目前期资金优先得到保障。
落实《重大项目奖惩办法》。
从今年起,每年对上亿元的重大在建项目和具备开工条件的前期项目业主单位和
项目法人进行重奖,以此调动各级组织和领导干部抓项目促发展的积极性;聘请专家策划重大项目。
组建我市项目专家库,聘请区域发展专家和项目策划专家,帮助我市开展重大项目论证和项目策划包装,以期实现项目与主导产业的有效对接。
建立重点项目网络管理平台。
进一步提高市委、市政府市对全市重大产业项目跟踪服务的效率,推进重点项目的科学化规范化管理。
定期汇报衔接重点项目。
从今年起,每月由市级主管部门向省上、每季度向国家有关部门汇报衔接我市重大项目,抽调干部常驻北京开展项目衔接和运作,以此推动我市前期项目尽快落地实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