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常考,重点强化,思维建模,跨越障碍,全取高考拉分题重点题型1能量流动分流模型解读1.能量流经不同营养级示意图2.构建能量流动模型(表示方法)方法一:说明:两个去向:同化量(b)=呼吸作用消耗量(d)+用于生长发育和繁殖的能量(e);摄入量(a)=同化量(b)+粪便量(c)方法二:说明:三个去向:同化量=呼吸作用消耗量+分解者分解量+下一营养级的同化量方法三:说明:四个去向:同化量=自身呼吸作用消耗量(A)+未利用(B)+分解者的分解量(C)+下一营养级的同化量(D)【典例】如图是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图解,N1~N6表示能量数值。
请回答下列有关问题。
(1)流经该生态系统的总能量为(用N1~N6中的字母表示)。
(2)由初级消费者传递给蜣螂的能量为。
(3)图中N3表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能量由生产者传递给初级消费者的传递效率为。
(用N1~N6中的字母表示)。
(5)生态系统具有自我调节能力的基础是。
若要提高生态系统的抵抗力稳定性,一般可采取的措施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审题指导答案(1)N2(2)0(3)生产者用于生长、发育和繁殖的能量(4)N5/N2×100%(5)负反馈调节增加各营养级的生物种类(1)最高营养级能量去路只有流向分解者和呼吸消耗。
(2)分解者分解作用的实质仍然是呼吸作用。
(3)流经各营养级的总能量:对生产者而言强调关键词“固定”而不能说“照射”,对各级消费者而言强调关键词“同化”而不能说“摄入”。
(4)若系统中含有输入的有机物(饵料、有机污染物等),则总能量=生产者固定的能量+输入有机物中能量1.下图表示能量流经某生态系统第二营养级示意图[单位J/(cm2·a)],据图分析,有关说法正确的是()A.该生态系统第一营养级同化的能量至少为400B.第二营养级用于生长、发育和繁殖的能量是100C.能量由第二营养级到第三营养级的传递效率是20%D.该生态系统第三营养级同化的能量是15解析题图为能量流经某生态系统第二营养级的示意图,其中A表示该营养级摄入的能量,B表示该营养级同化的能量,C表示该营养级用于生长、发育和繁殖的能量,D表示呼吸作用中以热能的形式散失的能量,E表示分解者利用的能量,B错误;题图仅表示能量流经第二营养级的过程,并不能得出第三营养级的同化量,因此无法计算由第二营养级到第三营养级的能量传递效率,C错误;由题图知次级消费者摄入的能量为15,而并非第三营养级同化的能量,D错误。
答案 A2.(2019·洛阳市统考)图甲是草原生态系统中常见的能量金字塔,每层中的标号各代表一种生物。
图乙代表该生态系统中部分营养级的能量流动示意图,其中的字母表示能量值(单位:kJ)。
请据图回答下列相关问题:(1)请根据图甲绘制出该生态系统的食物网。
(用图中标号和箭头表示)(2)图乙中,所示的生物不能构成一个群落的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其中d表示的能量;h所示的能量属于第营养级;f所示能量散失的同时伴随的碳形式的变化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若用标志重捕法调查兔子的种群密度,实验中需要的数据除第一次捕获并标记的兔子数量外,还需要的数据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1)(2)没有包括此环境中的全部生物兔子用于生长、发育和繁殖一含碳有机物转变成CO2(3)第二次捕获的兔子总数及其中被标记的兔子数重点题型2能量流动的相关计算1.食物链中能量的“最值”计算设食物链A→B→C→D,分情况讨论(如下表):(1)能量传递效率未知时(按20%即1/5、10%即1/10计算)已知问题思路求解由D“逆推”A(D净增重M)用“除法”至少需要A的量YM(15)3=Y最多需要A的量YM(110)3=Y 由A“顺推”D(A净增重N)用“乘法”D最多增重的量Y N(1/5)3=YD至少增重的量Y N(1/10)3=Y(2)已确定营养级间能量传递效率的,不能按“最值”法计算。
例如,能量传递效率分别为a%、b%、c%,若A的能量为M,则D获得的能量为M×a%×b%×c%。
2.在食物网中分析在解决有关能量传递的计算问题时,需要确定相关的食物链,能量传递效率约为10%~20%,一般从两个方面考虑:3.利用“拼图法”巧解能量流动(1)输入第一营养级的能量(W1)即生产者的同化量被分为两部分:一部分在生产者的呼吸作用中以热能的形式散失(A1),一部分则用于生产者的生长、发育和繁殖。
而后一部分能量中包括现存的植物体B1、流向分解者的C1、流向下一营养级的D1。
(2)第一营养级向第二营养级的能量传递效率=(D 1/W 1)×100%,第二营养级向第三营养级的能量传递效率=(D 2/D 1)×100%。
在具体计算时务必先澄清分流比例求解中应“顺推(用乘法)”还是“逆推(用除法)”,以为例。
①若已知“植物同化量(A )”,并告知其“传向动物与直接传向人比例由1∶1调整为1∶2”,求解人最多增重变化(M ),计算时宜“顺推(用乘法)”调整前:A ·12·15+A ·12·(15)2=M 1 调整后:A·23·15+A ·13·(15)2=M 2 ②若已知“人同化量(M )”并告知人的食物来源“素食、肉食由1∶1调整为2∶1”,求解最少需要植物量(A ),计算时应“逆推(用除法)”调整前:M ·1215+M ·12(15)2=A 1调整后:M ·2315+M ·13(15)2=A 2【典例1】 下图所示的食物网中,若人的体重增加 1 kg ,最少需消耗水藻 kg ,最多消耗水藻 kg 。
审题指导 能量在相邻两个营养级间的传递效率是10%~20%。
求最少消耗水藻量时,选最短的食物链,即水藻→小鱼→人,能量传递效率按20%计算,设最少消耗水藻为x ,则x ×20%×20%=1 kg ,x =25 kg ;求最多消耗水藻量时,选最长的食物链,即水藻→水蚤→虾→小鱼→大鱼→人,能量传递效率按10%计算,设最多消耗水藻为y ,则y ×10%×10%×10%×10%×10%=1 kg ,y =100 000 kg 。
答案25100 000【典例2】如图是某人工鱼塘生态系统能量流动过程中部分环节涉及的能量值(单位为103 kJ·m-2·a-1)。
顶位肉食动物从上一营养级获得的能量为0.25,则肉食动物从上一营养级获得的能量为;能量从该生态系统的第二营养级到第三营养级的传递效率约为。
第一营养级到第二营养级的传递效率约为。
审题指导(1)因顶位肉食动物从上一营养级获得的能量为0.25(103 kJ·m-2·a -1),流入肉食动物的总能量=0.25+0.05+5.1+2.1=7.5(103kJ·m-2·a-1),又因为有机物输入为5(103kJ·m-2·a-1),则肉食动物从上一营养级获得的能量为7.5-5=2.5(103 kJ·m-2·a-1)。
(2)该生态系统的第二营养级(植食动物)的能量=2.5+0.5+9+4=16(103 kJ·m -2·a-1),能量从该生态系统的第二营养级到第三营养级的传递效率=2.5÷16×100%≈15.6%。
(3)第一营养级流入到第二营养级的能量=16-2=14(103 kJ·m-2·a-1),第一营养级的能量=14+3+70+23=110(103 kJ·m-2·a-1),则第一营养级到第二营养级的传递效率=14÷110×100%≈12.7%。
答案 2.515.6%12.7%【典例3】(1)若人类获取植物性食物与动物性食物的比例是1∶1,将此食物结构改为4∶1,能量传递效率按10%计算,则调整后可供养的人口是前者的倍。
(2)若植物向动物及向人提供的能量比例由1∶1调整为1∶4,能量传递效率按10%计算,则调整后供养的人口是前者的倍。
审题指导(1)若人类获取植物性食物与动物性食物的比例是1∶1,如下左图,共需植物性食物的相对值为55;如果动物性食物与植物性食物的比例是1∶4,则共需植物性食物的相对值是28(如下右图)。
前者对食物的消耗量是后者的1.96倍,这也就说明后者可供养的人数是前者的1.96倍。
(2)设植物能量为M,则调整前,人所得能量为:M×12×10%+M×12×(10%)2=M20+M200=11M200,调整后人所得能量为M×45×10%+M×15×(10%)2=2M25+M 500=41M500,则调整后∶调整前为41M500/11M200≈1.49,即调整后供养的人口是调整前的1.49倍。
答案(1)1.96(2)1.491.若某草原生态系统只存在下面的食物关系,尝试完成问题。
(1)假如猫头鹰的食物有25来自兔,25来自鼠,15来自蛇,那么,猫头鹰若要增加20 g体重,最少需要消耗的植物为。
(2)假如植物有25被兔所食,有35被鼠所食;鼠有23直接被猫头鹰捕食,有13被蛇捕食后流入猫头鹰体内。
那么,猫头鹰若要增加20 g体重,最少需要消耗的植物为。
(精确到个位数)解析(1)在生态系统中,能量传递效率为20%时,能量在流动过程中损失最小,可消耗最少的植物,为最高营养级提供最多的能量。
因此,若计算使猫头鹰增加20 g体重至少消耗的植物质量,则能量按20%传递。
设猫头鹰从不同食物链消耗的植物分别为a、b、c,可写出:列方程式得:a×20%×20%=20×2/5,b×20%×20%=20×2/5,c×20%×20%×20%=20×1/5。
解得:a=200(g)、b=200(g)、c=500(g),a+b+c=900(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