训练11.关于中国封建专制的基本特征,某史学家认为:政治上的表现,一是有权就有一切,二是家长制,三是官僚政治;经济上的表现,一是以封建地主土地所有制为经济基础,二是以自然经济为基本面貌的封建生产方式;文化上推行蒙昧主义,即天命观。
其中“有权就有一切”“家长制”“官僚政治”“蒙昧主义”的历史根源分别是( )A.三公制、宗法制、中央集权制、道家思想B.皇权制、宗法制、中央集权制、道家思想C.三公制、宗法制、中央集权制、儒家思想D.皇权制、宗法制、中央集权制、儒家思想答案 D “有权就有一切”,秦建立起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皇帝拥有至高无上的权力,主宰国家意志,体现的是皇权制;“家长制”,作为家庭的长者掌握大权,在家庭中,居支配地位,其他成员都要服从,体现的是宗法制;“官僚政治”,取代先秦的贵族政治,体现的是秦代开创的中央集权体制;“蒙昧主义”,天命观是一种道德教化方式,让百姓重视礼仪,明知孝悌,体现的是儒家思想。
D项符合题意。
2.春秋时期,各诸侯国还存在以村社为单位统计土地和人口的现象。
战国后期,各国实行以家户为单位的户籍制度,以其作为国家社区管理的主要办法。
该变化说明( )A.宗法血缘关系的强化B.小农经济在各国普遍确立C.专制皇权向基层延伸D.统治者意在遏制土地兼并答案 B 从材料信息看,春秋时期,各诸侯国以村社为单位统计土地和人口;到了战国后期,各国实行以家户为单位的户籍制度。
这一变化说明以家庭为单位的小农经济在各国普遍确立,故选B项。
实行以家户为单位的户籍制度无法体现宗法血缘关系的变化,故A项错误;战国时期并未出现专制皇权,故C项错误;材料信息反映了战国时期生产关系的变化,无法体现统治者意在遏制土地兼并,故D项错误。
3.贞观年间,唐太宗签署了征收十八岁以下体壮者当兵的敕书,但魏征就是不肯属敕。
魏征只是门下省正五品的给事中,居然有权阻止最高指示的下达。
这主要是因为( )A.门下省参与决策程序制度化B.皇帝昏庸大臣操纵朝政C.门下省可监察政府政令实施D.分割相权避免君主独裁答案 A 唐朝实行三省六部制,把决策权力分为草拟、审议、执行三步,门下省具有审议、封驳的职能,可参与决策,故A项正确;题干体现的是大臣可以对君主的不当诏令加以限制,有助于减少决策的失误,不能体现皇帝昏庸大臣专权的现象,故B 项错误;三省六部制下的门下省具有对诏令的审议和封驳权,属于行政权,而不是监察权,故C项错误;分割相权,加强了皇权专制,故D项错误。
4.宋代100多位宰相,大部分出身科举,他们中多为学者型官员,如范仲淹、司马光、王安石、欧阳修等。
这表明当时( )A.官场门阀恩荫的现象已经杜绝B.科举制提升了学术研究的水平C.人才选拔真正做到了公正公平D.科举制造就了高素质文官群体答案 D 官场门阀恩荫的现象在封建时代不可能杜绝,A项错误;材料显示,科举制提高了官员的文化素养而非提高整个社会的学术研究水平,B项错误;C项所述过于绝对,排除;据“宋代100多位宰相,大部分出身科举,他们中多为学者型官员”可知D项正确。
5.《全球通史》中说:“明朝的这些远航,为何是为某些未知的但肯定是非商业方面的原因而进行的……那时的西欧是无可匹敌的,它拥有向外猛冲的推动力——宗教动力、思想骚动、经济活力、技术进步和有效地动员人力物力的民族君主国。
”这种导致中西远航反差的根源是( )A.自然地理条件的差异B.统治者治国的指导思想C.君主专制统治的程度D.经济结构方面存在差异答案 D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明朝的远洋航行和西方新航路开辟的差异,主要是由于当时郑和下西洋是建立在自然经济的基础之上,而西方进行新航路开辟是建立在商品经济和资本主义萌芽发展的基础之上,因此二者的最根本区别是经济结构方面的差异。
故选D。
6.明清之际,从李贽“穿衣吃饭,即人伦物理”,到黄宗羲“天下为主,君为客”;从顾炎武批判“私天下”,到王夫之“孤秦陋宋”论,充分说明这一时期思想界的活跃。
对此“活跃”理解正确的是( )A.代表了早期资产阶级的要求B.反映了思想家挑战正统的主张C.宣告了宋明理学地位的丧失D.出现了与儒学对立的新式思想答案 B 明清之际的这些思想家仍然是封建地主阶级的代表,故A项错误;明清之际的这些思想家挑战正统的儒家思想,故B项正确;明清之际的儒家思想对传统儒学提出挑战,但宋明理学的正统地位并未丧失,故C项错误;明清之际这些思想家的思想仍然属于儒学的范畴,故D项错误。
7.费正清在《中国:传统与变革》中称:“在中国近代史上,没有哪一段插曲比鸦片战争为谴责‘帝国主义侵略’提供了更多的机会,它成为中国人对西方武力入侵和在此以后几乎整整一个世纪使中国沦为‘半殖民地’地位的不满情绪的内容。
除了从这一角度看鸦片战争外,还有必要将其放到近代历史的主要趋势之中去观察。
”在该“趋势”背景下,费正清有可能认为( )A.鸦片战争是西方工业文明扩张引起的B.侵略者是推动历史发展的主要力量C.鸦片战争阻碍了中国近代化的进程D.鸦片战争是近代中华民族灾难的开端答案 A 近代历史的主要趋势是资本主义化,随着工业文明的扩张,资本主义的触角蔓延全球,故A项正确;“侵略者是推动历史发展的主要力量”,与题干中的“趋势”无关,故B项错误;按照题干中的“趋势”来说,鸦片战争客观上推动了中国近代化的进程,并非“阻碍”,故C项错误;“鸦片战争是近代中华民族灾难的开端”属于“谴责‘帝国主义侵略’”的角度,与题干中的“趋势”无关,故D项错误。
8.清末、民国时期,星期制获得普遍推行。
同时,一些人以盲目西化为由主张取缔星期制,一些人试图用十日一休的“旬日”古制取代星期制,一些人通过借助历史来证明这一习俗在中国“古已有之”。
这反映出( )A.西学东渐促成思想自由多元化B.大众舆论制约社会治理成效C.国人具有文化民族主义心态D.新式生活排斥中国传统文化答案 C 根据材料信息“一些人以盲目西化为由主张取缔星期制,一些人试图用十日一休的‘旬日’古制取代星期制,一些人通过借助历史来证明这一习俗在中国‘古已有之’”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材料体现了西方文化的传入对于中国社会生活的影响,从另一个侧面再现了国人具有文化民族主义心态 ,故C项正确。
A、B、D三项在材料中没有体现,故排除。
9.近代,上海《申报》曾登载了一则新闻:“东路总司令部电军事机关称,瑞金、古城、会昌间有‘残匪’五万余人,经我东北两路军压迫,有突围而走赣西、退窜鄂川模样。
但我军布置周密,不致漏网。
”这则新闻可以间接佐证( )A.跃进大别山,战略反攻开始B.反围剿失利,红军被迫长征C.武汉会战失利,抗日进入相持阶段D.北伐胜利进军,成功消灭北洋军阀答案 B 依据题干“东路总司令部电军事机关称,瑞金、古城、会昌间有‘残匪’五万余人,经我东北两路军压迫,有突围而走赣西、退窜鄂川模样。
但我军布置周密,不致漏网”可知,红军要离开中央苏区,进行战略转移,故B项正确。
10.1938年,日本侵略者在北平设立“中国联合准备银行”,发行“联银券”,流通于平、津、鲁、豫等地;同时还发行了大量不具备货币性质的“军用票”,流通于市场。
日本侵略者上述行径的目的是( )A.扰乱国统区金融秩序B.转嫁战争负担C.封锁抗日根据地经济D.强化物资管制答案 B 抗日战争爆发后,平、津、鲁、豫等地相继被日军占领,“国统区”与史实不符,故A项错误;日本发动侵华战争的目的是转嫁国内经济危机,实行的侵华政策是以战养战,故可知其发行“联银券”“军用票”是为获得中国的物资来维持战争,故B项正确;流通“联银券”“军用票”的地区是敌占区,故C项错误;材料体现的是流通的货币,没有体现对物资的管理,故D项错误。
11.“在苏维埃阶段,毛泽东把全部精力用在湖南和江西的农村战略方面,但他承认这是对城市无产阶级运动的辅助。
当毛泽东在西北树立了精神领导权时,他的无产阶级概念已经具有新的内容。
”这里的“新的内容”()A.属于新民主主义理论的组成部分B.为即将成立的新中国作了准备C.论述了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理论D.阐述了“工农武装割据”的革命理论答案 A 遵义会议结束了“左”倾错误在中共中央的统治,事实上确立了以毛泽东为核心的党中央的正确领导,红军顺利到达“西北”,抗日战争时期,毛泽东创造性地提出新民主主义革命的科学概念,在1945年召开的中共七大上,毛泽东思想被确立为党的指导思想,与材料中“当毛泽东在西北树立了精神领导权时”相符,故A项正确;1949年毛泽东发表了《论人民民主专政》一文,为即将成立的新中国作了政治理论准备,与材料中“当毛泽东在西北树立了精神领导权时”的时间不符,故B项错误;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毛泽东从理论和实践上对社会主义建设道路进行了不懈探索,与材料中“当毛泽东在西北树立了精神领导权时”的时间不符,故C项错误;材料中“在苏维埃阶段,毛泽东把全部精力用在湖南和江西的农村战略方面”,提出了“工农武装割据”的革命理论,但与材料中“当毛泽东在西北树立了精神领导权时”不符,故D项错误。
12.《十二铜表法》第八表第4条:对人施行其他侵辱的,处25阿斯的罚金。
这笔钱在当时价值不菲,足以威慑胆敢以身试法者。
到罗马帝国时期,随着时间的推移,货币贬值,25阿斯就轻于鸿毛了。
所以有人以此条为乐,遇人就打一个耳光,然后赔偿25阿斯。
于是,裁判官决定废除此条款,改由主审法官估计造成的侵辱程度决定赔偿额。
出现这种情况说明( )A.以《十二铜表法》为代表的公民法条款过于僵化B.罗马帝国的扩张导致民族矛盾和阶级矛盾的尖锐C.帝国时代的罗马法官可以不按相关法律原则判案D.法官不断解释法律条文从而废除了原有的公民法答案 A 从材料信息可知,《十二铜表法》并未随着时代的发展而有所改变,所以才出现了材料中的“以此条为乐”的现象,于是法官才决定废除此条款。
答案为A。
13.“1530年,德国出现了世界上第一只怀表,计时器真正得以‘便携’。
在此之前,它是教会的奢侈品,只出现在高大教堂的塔顶……斯特拉斯堡教堂内11米高的天文钟,每整点都有死神提着板斧出来报时,准确无误,教堂落成之际,大主教下令将热铅灌入钟表师的双眼。
”钟表的发展历程折射出( )A.科学的发展带来技术的进步B.文艺复兴的影响绵长深远C.工业革命的发明层出不穷D.教权的桎梏逐渐被挣脱答案 D 从题中的“1530年”及关键词“教堂”,可判断它与宗教改革有关。
因为宗教改革进一步冲击了教会的统治,故D正确。
A中的科技发展不是材料的重点,重点在于教会和教皇地位的下降,故排除。
材料与文艺复兴关系不大,故排除B。
工业革命开始于18世纪,故C错误。
14.1830年,英国正式启用第一条商业铁路,十年后公布火车时刻表。
因为火车比马车快太多,所以各地时间的微小差异就造成了巨大困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