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全国自考00031心理学整本书知识点

全国自考00031心理学整本书知识点

全国自考00031心理学第一章知识点小结概论一、心理学的概念(1)心理学是研究人的行为和心理活动规律的科学。

(2)心理学的科学性质:在心理学研究行为和心理活动规律的过程中,主要依赖于科学方法,严格遵守科学标准。

二、心理学的历史发展与流派(1)科学心理学的诞生及构造主义心理学19世纪后期科学心理学的诞生:1879年冯特与德国莱比锡大学建立世界第一个心理实验室,用自然科学方法研究各种最基本心理现象:感觉。

构造主义心理学:主要研究意识的结构(2)机能主义心理学1890年至20世纪30年代主要研究意识的功能(3)行为主义心理学20世纪20年代至50年代主要研究的是意识的行为,代表人物华生。

(4)格式塔心理学1912年至20世纪40年代又称完形心理学,主要研究意识体验。

(5)精神分析学派19世纪后期主要研究无意识现象(6)人本主义心理学20世纪中期主要研究人的社会性特点(7)认知主义心理学20世纪60年代研究行为,研究以行为为基础的内部心理活动规律三、心理学的主要分支心理学的理论领域:实验和认知心理学人格和社会心理学发展心理学生物心理学心理测量学心理学的应用领域:教育与学校心理学临床与咨询心理学工业与组织心理学广告和消费心理学法律与犯罪心理学(教育与学校心理学:教育心理学是研究教与学中的心理规律,学校心理学是对学校中的学习困难的学生进行诊断及辅导)四、心理学的研究方法观察法:在自然情境中对人们的行为有目的、有计划的系统观察并记录,对所做记录分析,以发现心理活动变化和发展规律。

测量法:使用特定的量表为工具,对个体心理特征进行间接了解并作出量化结论。

实验法:在控制条件下,对某种行为或心理现象进行观察。

调查法:就某一问题,要求被调查者回答想法或做法,以此分析、推测群体态度和心理特征。

五、学习心理学的意义及作用认识内外世界调整和控制行为直接应用于生活和实际工作中第二章知识点小结心理的生理基础一、神经系统与神经元(1)神经系统包括中枢神经系统和周围神经系统(2)中枢神经系统包括脑和脊髓(3)周围神经系统(外周神经系统)包括躯体神经系统和自主神经系统(4)神经细胞是构成神经系统的基本单位,也叫神经元(5)神经元包括细胞体,树状突与轴突三部分(6)神经元按性质不同可以分为三类:感觉神经元(感受刺激后所引起的神经冲动,传入中枢神经细胞)运动神经元(将中枢神经系统发出的神经运动传出至效应器)中间神经元(传导神经运动)存在于脑与脊髓中,又称联结神经元(7)神经元具有两个主要特性:兴奋性与传导性二、大脑半球的构造与功能(1)大脑分左右两半球,由胼胝体相连,约占大脑重量的60% (2)大脑两半球由三条大的沟裂:中央沟、外侧裂和顶枕裂,分成额叶、顶叶、枕叶和颞叶四个区域。

(3)大脑半球的表面由大量神经细胞和无髓鞘神经纤维覆盖着,呈灰色,叫灰质(大脑皮质)(4)大脑半球内面由大量神经纤维的髓质组成,叫白质。

(5)大脑皮质分四个机能区域:初级感觉区:1.视觉区-枕叶区2.听觉区-颞叶区3.机体感觉区(体觉区,如冷觉、热觉、触觉、痛觉和内脏感觉等)躯体运动区(运动区)言语区言语运动区(布洛卡区)受损会引发运动性的失语症;不能说话或说话不流利等言语听觉区(威尔尼克区)损伤会引起听觉性的失语症;不能听写活动言语视觉区,损坏这个区域会引发视觉性的失语症(失读症)。

看不懂文字材料。

联合区三、大脑两半球的一侧优势脑的不对称性(1)人的大脑右半球略大或重于左半球(2)左半球与语言、书写和理解文字等能力有关(3)右半球与音乐、美术和想象创造等能力有关四、探讨人脑奥秘的方法一、脑电图二、脑成像技术(一)计算机断层扫描(CT)(二)事件相关电位研究(三)功能性磁共振成像(1973年出现了第一张脑成像照片)五、内分泌系统内分泌系统是通过内分泌腺分泌的激素来调节机体的功能。

激素(又称荷尔蒙)是内分泌系统中的传递信息的物质,它从内分泌腺生成后被送入血管,借助血液循环流到全身的肌肉、腺体或器官。

激素在人类的行为的很多方面都有很大的影响,包括身体的发育、一般的新陈代谢、心理发展、第二性征的发展和情绪行为等。

神经递质是迅速地对相邻细胞起作用,而激素只是缓慢地对远方的细胞发生影响。

内分泌腺的分类及机能(目前已发现有27种)(1)甲状腺——促进机体代谢、增进生长发育,呆小症(2)副甲状腺——不足,反应迟钝、运动不协调(3)肾上腺——促进机体的兴奋性,不足,精神萎靡、肌肉无力等(4)脑垂体——由前叶、中叶、后叶三部分组成。

(5)男性的性腺(睾丸)女性的性腺(卵巢)分别分泌不同的性激素(性荷尔蒙)第三章知识点小结意识与注意一、意识的性质(1)意识:个人运用感觉、知觉、思维、记忆等心理活动,对自己的内在身心状态和外在环境人、事、物变化的觉知。

(2)意识的状态:可控制的意识状态自动化的意识状态白日梦状态睡眠状态二、注意(1)注意:心理活动或意识在某一时刻所处的状态。

(2)注意的特点:指向性、集中性(3)注意的功能:选择功能、维持功能、调节功能(4)注意的种类:随意注意有预定目的要意志努力的注意不随意注意没有预定目的无需做任何意志努力的注意随意后注意三、生物节律、睡眠与梦(1)生物节律:有机体生物功能周期性变化的结果。

日节律:睡与醒的周期性循环(2)睡眠与失眠睡眠的五个阶段:(β正常清醒状态)α波12cps,过渡期,频率较慢振幅较大θ波4-7cps,轻睡期,频率更慢δ波4cps以下,振幅极大REM“快速眼动睡眠”失眠的原因:情境性失眠、假性失眠、失律性失眠、药物性失眠梦的特征:梦境与自己有关梦境受生活环境的影响睡眠中外在或内在刺激可以影响梦的内容四、意识的特殊现象(1)催眠:一种似睡非睡的意识恍惚状态。

催眠状态下的心理特征:感觉麻痹,感觉扭曲、幻觉,解除抑制,对催眠经历的记忆消失(2)心理促进药物的影响:镇定剂、兴奋剂、迷幻剂第四章知识点小结感觉与知觉一、感觉(1)感觉:人们的感官对各种不同刺激能量的觉察,并将它们转换成神经冲动传往大脑而产生的。

(2)感受性:人对刺激物的感觉能力。

(3)感觉阈限:人感到某个刺激存在或刺激发生变化所需刺激强度临界值。

二、视觉(1)视觉刺激可见光380至760nm(2)基本视觉现象:视觉适应(明适应、暗适应)色觉三、听觉(1)听觉刺激声波20至20000赫兹(2)基本听觉现象:声音属性(音强、音高、音色)听觉适应与疲劳、混合、掩蔽四、知觉(1)知觉:人脑对直接作用于感官的客观事物的各个部分与属性的整体反应。

(2)知觉的特性:整体性、恒常性、选择性、理解性(3)知觉的种类:深度知觉、运动知觉、时间知觉五、社会知觉(1)社会知觉:个人在社会环境中对他人的心理状态、意向、行为动机作出推测判断的过程。

(2)社会知觉的特性:认知对象的特殊性社会知觉加工过程的特殊性对他人行为期望会影响社会知觉过程(3)社会认知的过程:信息搜集和选择、信息的整合过程(首因效应和近因效应、晕轮效应、社会刻板效应)第五章知识点小结记忆与学习一、记忆(1)记忆:在头脑中积累、保存和提取个体经验的心理过程。

(2)记忆的类型:陈述性记忆和程序性记忆语义记忆和情境记忆(3)记忆系统:感觉记忆- 短时记忆-(复述)- 长时记忆| |(声音代码)(语义、视觉代码)二、遗忘(1)遗忘进程曲线:遗忘的数量随着时间逐渐增多。

(2)遗忘的原因及其影响因素:消退、干扰(3)提高记忆的方法:地点法、韵律法、记笔记(与编码信息联系的紧密程度,情境和状态的依存性,情绪作用)三、学习(1)学习:在主体脑部积累经验、构建心理结构以积极适应环境的过程。

(2)学习的分类:(按学习方式)接受学习、机械学习发现学习、意义学习(按学习内容)知识学习、技能学习、社会规范学习(3)学习的策略及方法:复习策略(复习次数、时间、方法)组织策略(群集、记笔记、列提纲)第六章知识点小结思维与创造性一、思维(1)思维:以人已有的知识为中介,对客观事物间接地、概括的反应。

(2)思维的种类:(按凭借的中介)直接动作思维、具体抽象思维、抽象思维(按探索目标的方向)发散思维、聚合思维(按思维方式)常规思维、创造性思维(3)思维的过程:分析综合–比较–抽象概括二、概念(1)概念:反应客观事物的共同特点和本质属性的思维形式。

(2)概念形成过程的研究:人工概念人为的、在程序上模拟的概念。

假设-检验-再假设-检验…直至成功。

自然语言概念三、推理和问题解决(1)推理:一组具体事物经过分析综合得出一般规律的思维活动。

推理的一般过程及种类:三段式推理、线性推理、条件推理(2)问题解决:消除尚未被人们解决的某种思维活动。

问题解决特征:目标指向性、认知操作性、操作系列性问题解决的方法策略:算法式启发式(手段-目的分析法、爬山法、逆向工作法)影响问题解决的因素:问题表征的方式、功能固着性无关信息的干扰、心向四、想象和创造性培养(1)想象:头脑中已有表象进行加工改造,形成新形象的心理过程。

创造性思维:重新组织已有的知识经验提出新方案并创造新思维的心理活动。

(2)创造性的影响因素:智力因素、环境因素、人格因素、动机因素(3)创造性思维的培养:建立目标与意向、训练基本技巧、刺激好奇心、建立动机和信心、自我竞争、培养信念、发现机会第七章知识点小结智力一、智力概述(1)智力:人的一种综合认知能力。

(一般能力、特殊能力,认知能力、操作能力、社交能力,模仿能力、创造能力)智力的差异:个体差异(智力水平的高低、智力结构)团体差异智力的发展特征:智力发展的一般趋势发展的可变性和稳定性(智力发展随着年龄的增长而变化,增长阶段-稳定阶段-衰退阶段)(2)智商:通过一定测量工具和手段衡量智力水平的高低。

比率智商:智力年龄除以实足年龄离差智商:个体成绩与同年龄组被试平均成绩得出的相对分数。

二、智力的理论(1)智力因素论:智力二因素论代表人物:斯皮尔曼智力g与某特殊因素s正相关智力多因素论流体智力:一般的学习行为能力。

晶体智力:以学的知识经验为基础的认知能力。

(2)多元智力理论:智力、言语、逻辑-数学、空间、身体运动、音乐、人际、内省(3)智力结构论:内容、操作、产物(4)智力认知理论:智力三元理论元成分:控制行为表现和知识获得的过程操作成分:接受-比较-反应的过程知识获得成分三、智力的测量(1)智力测量:是心理测量的一种。

(2)智力测验的种类:(按测试对象)个别测验、团体测验(按测试方式)文字测验、非文字测验(按测试关注度)速度测验、难度测验(3)心理测验的性质:测验对象是心理特质测验是间接的测量存在误差测量工具通用性与社会文化背景有关(3)心理测验的技术指标:常模(参考指标)某一标准化样本的平均数和标准差信度(可靠性)测量结果的可靠性效度(有效性)测量工具能够准确测出所测量事物程度四、智力的影响因素:遗传环境(家庭、学校教育、社会实践环境)<智力测验与性向测验(潜在才能)和成就测验(成绩)的关系>第八章知识点小结动机与情感情绪一、动机(1)动机:激发、调节、维持人们从事某种活动,并引导活动朝某一目标的内部心理过程。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