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性学习陶渊明的思想初探
成员:方淑嘉
王纯纯
王喆
辅导老师:蒋同萍
【导语】
陶渊明是我国东晋时期自成一家的伟大诗人,其对后代的影响力巨大而深远。
本文介绍了陶渊明其人,并简单探讨了其思想性格特点。
【一】陶渊明其人
陶渊明(365—427),字元亮,别号五柳先生,晚年更名潜,卒后亲友私谥靖节。
东晋浔阳柴桑人(今江西九江市)。
陶渊明是魏晋南北朝时期最有影响力的作家。
他的贡献不仅体现在其传唱不绝的诗歌创作上,在中国文学史上留下了一笔十分巨大的文学遗产。
更在于他在出世与隐逸的徘徊之间所形成的别具一格的思想境界,透过其以文学作品为载体的思想变化历程,展现了一幅魏晋南北朝时期的社会生活图画。
使得其文学作品具有更鲜活的生命力,为历代所称颂。
陶渊明思想的形成及变化是复杂的,其总体趋势是从积极入世到淡然出世变化的。
政治、社会环境以及陶渊明的个人性格及其价值观念是其思想形成的主要因素,另外还有哲学思想的影响、文化制度的影响等原因。
从而使他的思想成为一个多元化的矛盾体。
其代表作品有《饮酒》《归园田居》《桃花源记》《五柳先生传》《归去来兮辞》《桃花源诗》等。
其作品以农村自然风景及田园生活为主要特色,多表达对官场与世俗社会的厌倦,显露出其洁身自好,不愿屈身逢迎的志趣,语言质朴自然,而又极为精炼,具有独特风格。
【二】陶渊明的思想
1、积极的入世思想
首先,陶渊明形成积极入世的思想是受到儒家思想文化的影响。
《杂诗•其五》中“猛志逸四海,骞翮思远翥”写出了陶渊明少年时期对建功立业的渴盼之情。
陶渊明出身于破落的仕宦家庭,八岁丧父,十二岁母亲病逝,多在外祖父孟嘉家里生活。
期间给他提供了阅读古籍和了解历史的条件,在学者以《庄》、《老》为宗而黜《六经》的两晋时代,陶渊明却得以接受良好的儒家思想文化教育。
如他在《饮酒》其十六中说:“少年罕人事,游好在六经。
”在他的思想意识里,逐渐渗入了儒家以建功立业作为自己读书目的及最高人生追求的理论基础,儒家“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人生行为准则在陶渊明的思想意识里留下了不可磨灭的印象。
儒家思想的影响是其走上仕途的重要原因之一。
陶渊明的曾祖是东晋开国元勋,官至大司马,其祖父与父亲都曾做过太守。
虽然出身官宦之家,但由于早年丧父,因此陶渊明的早年生活在物质上是贫苦的,但他的精神生活是丰富的。
在少年时代的陶渊明就有了“忆我少壮时,无乐自欣豫。
猛志逸四海,骞翮思远翥”的济世之志。
中年时当陶渊明在仕途上仍找不到出路时雄心壮志依然未曾消减,他曾写下“先师遗训,余岂云坠?四十无闻,斯不足畏!脂我名车,策我名骥,千里虽遥,孰敢不至!”(《荣木》)。
及至晚年他仍热情地歌咏:“精卫衔微木,将以填沧海,刑天舞于戚,猛志固常在!’,(《读山海经》)可见,建功立业,报效国家的想法一直都是陶渊明思
想性格的组成部分。
再者,陶渊明积极出仕的思想在某种程度上是其个人价值观的体现。
陶渊明的《荣木》并序展现出他“先师遗训,余岂云坠?四十无闻,斯不足畏。
脂我名车,策我名骥。
千里虽遥,孰敢不至。
”的少壮雄心。
又如《读史述九章•屈贾》中他说:“进德修业,将以及时;如彼稷契,孰不愿之?”以此看来,陶渊明希望自己能增进德行研修学业,以求能够及时建功立业。
其积极入世的心态是显而易见的。
综上所述,积极的入世心态始终贯穿着陶渊明的青少年时代,并成为其走上仕途所进行的实践和努力的动力。
最终走上了为官之路。
2、勇于追求,敢于放弃
平和中的叛逆主要在陶渊明的曲折仕途中体现出来。
陶渊明初入仕途是在其37岁那年,在其外祖父孟嘉曾效力的桓温之子桓玄帐下做荆州刺史。
由于孟嘉曾是桓温的长史,自然陶渊明对其子桓玄也是有所希望的。
但陶渊明后来察觉到桓玄的野心与丑恶为人,便愤然辞官。
三年后,陶渊明再度进入仕途,任讨伐桓玄成功的刘裕的镇军参军'冈0开始陶渊明以为找到了值得辅助的贤人,后来再一次觉察到刘裕的野心,看到他的所作所为时,性格刚直的陶渊明再也呆不下去了,在就职不到一年的时间里就断然辞官了。
从陶渊明几番归隐几番出仕的经历可以分析出,陶渊明是一个大胆又敢于追求并用于尝试的人,他的大胆体现在其两番入仕都投靠了足以影响东晋的两个军阀式的人物,其叛逆则表现在当其发现这两位军阀人物的野心与自己“忠君”思想格格不入时又能果断地抽身而出,归隐田园。
陶渊明是与众不同的,他有着鲜明的个性,他勇于追求但又舍得放弃。
3、陶渊明的淡然出世
在陶渊明出仕后不久,便对官场生活表露出明显的抵触情绪,在《庚子岁五月中从都还阻风于规林》中,便有了“久游恋所生,如何淹在兹。
静念园林好,人间良可辞。
”的情怀。
又如其在《辛丑岁七月赴假还江陵夜行涂口》中写道:“诗书敦夙好,园林无世情。
”如何舍此去,遥遥至西荆。
”表现出他对于仕途“人间”已经没有了丝毫兴趣。
此时陶渊明对于自己出仕的行动颇表怀疑,而退隐之心与日俱增。
○3如其在《乙巳岁三月为建威参军使都经钱溪》中的“园田日梦想,安得久离析!”如此强烈的呼喊。
终于陶渊明只能是秉承孟子的“有道则仕,无道则隐”的道德信条,以“达则兼济天下,穷则独善其身”作为自己的根本的行为处事准则而淡然出世。
陶渊明是个生性热爱自然,不喜欢拘束的人。
其在《归田园居》中写道“少无适俗韵,性本爱丘山。
误落尘网中,一去三十年。
” 当他真正抛弃了所谓的“功名利禄”之后,便展现出《归田园居》其三里“种豆南山下,草盛豆苗稀。
晨兴理荒秽,带月荷锄归。
”令人心向往之的另一个精神世界。
陶渊明生性热爱自然的性格,正是他选择淡然出世的一个因素。
从此,陶渊明“终身不返”渐近自然。
陶渊明虽有旷世之志,但其一生并不以追求华屋高厦、馆池楼阁等物质享受为目的,相反竹篱茅舍,榆柳翠竹的田园幽居就足以让他满足。
他不需要宾客前来凑趣,也用不着珍肴美酒,只要素琴一张,浊酒半壶,就能陶然而醉,自谓是“羞
皇上人”。
这一想法在其《时运》一诗中有所体现,“斯晨斯夕,言息其庐。
花药分列,林付貉如。
清琴措床,浊酒半壶。
黄唐莫逮,慨独在余。
”同时,陶渊明的高旷不只是表现为生活情趣的高雅,更表现为品行的高洁。
他时常以傲霜的秋菊、不畏岁寒的青松、清香四溢的幽兰来比喻自己的人格。
在《和郭主簿》第一首中他写道:“和泽周三春,清凉素秋节。
露凝无游氛,天高肃景澈。
陵岑耸逸峰,遥瞻皆奇绝。
芳菊开林耀,青松冠岩列。
怀此贞秀姿,卓为霜下杰。
”在陶渊明的其他作品中,也随处可见如是文字。
由此可见,陶渊明有着秋菊般闲远的风韵,有着青松般傲岸的品节,有着幽兰般清雅的气质。
然而,陶渊明并不是离群索居的怪人,“胸次高旷”仅仅是他性情的一方面,他并没有“吐弃人间一切”,更不是不食人间烟火的仙人。
恰恰相反,陶渊明高于其他隐居者之处正在于他没有厌弃人世、没有“吐弃人间一切”,而是以极其宽厚的胸怀拥抱他所生活的土地,以极其淳厚的感情去追求人世间的真善美。
【总结】
陶渊明一生的经历是曲折而又充满气节的。
从幼年丧父到不为五斗米折腰,清苦的生活从未消磨陶渊明渴望建功立业的雄心之志;然而,在一个动荡的年代,陶渊明又深谙“忠君”之道,在理想与现实的分离中懂得勇敢追求,也舍得放弃;当归隐田园时又能表现出高旷的襟怀与淳厚的情味,人在世俗,心却独自旷远。
陶渊明深深了解精神的自由远胜于物质环境的安适,因此,无论生活多么艰苦,他都会坚持下去,只求“愿无违”。
虽然陶渊明最后仍死在他所厌恶的时代中,以他小小的力量,是不足以扭转时代的巨流,但至少,他对得起自己的生命自己的灵魂,死在山林的怀抱中,拥抱所爱的自由。
陶渊明思想性格对后代的影响主要是积极的。
他蔑视富贵,出淤泥而不染,不为物质利益而与统治者同流合污的高尚品德,给整个封建社会后世文人作出了精神指示,对不少胸怀大志而徒奈现实的人起到了解脱世俗束缚的作用。
但另一方面,陶渊明乐天知命、安分守己的思想和逃避现实斗争的态度,也给后代诗人以消极的思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