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陶渊明的生平和思想

陶渊明的生平和思想

陶渊明的生平和思想1、生平:陶渊明(365—427)字元亮,或云名潜,字渊明,浔阳柴桑(今江西九江西南)人。

私谥靖节。

陶渊明出生于一个没落的官僚地主家庭,其生平大体上可分三个时期:二十九岁以前为居家读书时期;二十九岁至四十一岁为时仕时隐时期;四十一岁至六十三岁为归隐时期。

有《陶渊明集》。

2、思想:东晋末年的思想学术是以老庄思想为主体的玄学盛行,佛教、道教亦广泛流播,传统的儒家思想虽受到冲击,但并未完全泯灭。

陶渊明的思想既有儒家思想的影响,也有道家思想的影响。

儒家的济世救民的入世精神、道德人格修养、安贫乐道的心态,在他的思想中均有所体现。

而道家的追求个体自由和超脱世俗的出世精神,以及崇尚自然、追求反朴归真的思想,又深深地嵌入了他的灵魂之中。

整个魏晋南北朝最杰出的文学家是陶渊明。

一、陶渊明的诗歌1、思想内容:陶渊明的诗歌从题材上划分主要有田园诗、咏怀诗、咏史诗,其次还有行役诗、赠答诗等。

所反映的思想内容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田园诗:描写了自然恬静的田园风光和自然纯朴的田园生活。

这是被诗人理想化、艺术化了的一种境界。

反映了诗人的恬淡闲适的生活情趣和悠然自得的超脱心境,同时也是对当时黑暗现实和官场丑恶的一种否定。

如《归园田居》[少无适俗韵]、[野外罕人事]、《饮酒》[结庐在人境]、《和郭主簿》等。

抒写了对躬耕生活的体验和对劳动的热爱,并体现了诗人对农民的深情厚谊。

如《归园田居》[种豆南山下]、《庚戌岁九月中于西田获早稻》等。

描写自己生活的困顿和农村的凋敝,反映了诗人的理想化境界之外的现实世界。

如《怨诗楚调示庞主簿邓治中》、《归园田居》[久去山泽游]、《乞食》等。

咏怀诗和咏史诗:陶渊明的咏怀诗和咏史诗内容相近,咏史亦是咏怀,它继承了阮籍《咏怀》和左思《咏史》的诗歌传统。

诗的主要内容是抒发个人思想、情怀和志节。

有的表现了理想与现实、入世与出世的思想矛盾;有的忧患生命价值的实现,抒发了壮志难酬的苦闷;有的反映了不与黑暗现实同流合污、坚守个人志节的高尚品格;也有的以“金刚怒目式”的方式抒发着激愤的情怀。

如《饮酒》、《拟古》、《杂诗》、《咏贫士》、《咏荆轲》、《读山海经》等多属这一类。

其它:陶渊明的行役诗是其宦游其间的作品,多是写行役之苦和厌倦仕宦思慕归隐的内容。

如《始作镇军参军经曲阿作》等。

赠答诗多是写朋友之间的友情。

如《答庞参军》、《与殷晋安别》等。

此外陶渊明还有一些哲理诗。

如《形影神》等。

2、艺术成就:恬淡自然、醇厚隽永的艺术风格。

陶渊明的诗歌题材和内容贴近平淡的日常生活,诗歌的形象也往往取自习见常闻的事物,而且是直写其事,不假雕琢,不尚辞采,陶渊明田园诗深厚的意蕴只以淡淡的白描和真情实感,托出诗的艺术形象和意境,然平淡之中见神奇,朴素之中见绮丽。

朱熹说:“渊明诗平淡,出于自然。

”(《朱子语类》)苏轼说他的诗:“质而实绮,癯而实腴。

”(《与苏辙书》)又说:“外枯而中膏,似淡而实美。

”(《东坡题跋》上卷《评韩柳诗》)元好问说他的诗:“一语天然万古新,豪华落尽见真淳。

”(《论诗绝句三十首》)陶诗除了这种基本风格外,还有一些被鲁迅称为“金刚怒目式”(《且介亭杂文二集·题未定草》)的诗歌。

朱熹也曾谈到他豪放的一面:“陶渊明诗,人皆说是平淡,据某看他自豪放,但豪放得来不觉耳。

其露出本相者,是《咏荆轲》一篇,平淡底人如何说得这样言语出来。

”(《朱子语类》)高远拔俗、天然浑成的艺术境界。

陶渊明的诗歌意象看似平淡无奇,然却创造了高远拔俗的艺术境界。

其诗的主旨在于写意,在于表达自己的心志、情趣和人生体悟,而写景、叙事只是为意造境。

陶诗的许多作品达到了物我合—、主客融合的浑然天成的艺术境界,做到情、景、理的交融统一。

1天然本色、精练传神的语言。

陶渊明的诗歌不尚藻饰,不事雕琢,而是惯用朴素自然的语言和疏淡的笔法精练地勾勒出生动的形象,传达出深厚的意蕴,达到了写意传神的艺术效果。

他善于提炼日常生活口语入诗,沾染着浓厚的生活气息,也常用比喻、象征、寄托等手法,即使使用典故也是俗语化。

作品赏析1、《归园田居》(少无适俗韵)《归园田居》是陶渊明的一组著名的田园诗,共五首,约写于诗人辞去彭泽令归田的第二年(406)。

本篇是其中的第一首,诗歌抒发了辞官归隐的志向,并通过对恬美幽静的田园风光的描写,表达了归田后恬淡闲适的愉悦心情。

全诗可分为三层:前八句为第一层,叙写自己的禀性志向及误落尘世的懊悔和最终归隐田园。

以下八句为第二层,描写了宁静恬美的田园风光与田园生活的乐趣。

最后四句为第三层,抒写了清净闲适的生活情趣和脱离尘俗、返归自然的欣喜心情。

本诗典型地体现了陶渊明田园诗平淡自然、恬静优美、醇厚隽永的艺术风格。

作品采用了景物描写与情感抒发相结合的表现方法,寓情于景,情景交融。

对景物的描写则采用了白描手法,精练传神地勾勒出生动如画的艺术形象,创造了恬淡宁静、淳朴自然、闲适安乐的艺术境界,渗透着作者的思想情感、生活情趣和人生理想。

并且把平淡自然的田园生活与“尘网”、“樊笼”的官场生活相比衬,突出了他的爱憎情感,同时“尘网”、“樊笼”也是象征手法的使用。

此外“羁鸟”、“池鱼”句也是比兴的运用。

此诗语言平淡自然,不假雕饰,但却以平淡的“田家语”创造出了生动的艺术形象和优美拔俗的艺术境界,正是“质而实绮,癯而实腴”(苏轼《与苏辙书》)。

2、《饮酒》(结庐在人境)本篇是陶渊明《饮酒》组诗二十首之五,是历来为人称道的名篇,描写了诗人归隐后悠闲恬静的隐居生活和心境。

本诗可分为三层:第一层为前四句,写“心远地自偏”的道理。

此四句可谓平中见奇,貌似实写,却是虚写,由虚处见意,实是写自己的心里感受和处世的哲理。

第二层为中间四句,描写了幽静雅致的自然景物及悠然自得的心神情态,并以比兴的手法寄托了深厚的意蕴,创造了物我合一的艺术境界。

第三层为最后两句,以含而不露的手法,提示“真意”,点题作结。

本诗最突出的艺术特点是写景、抒情、言理三者水乳交融,浑然一体。

譬如前四句,先写景后言理;中间四句写景的同时抒发了悠然自得的情怀,也寓托着倦而知还的道理;最后两句则是观照万物而体悟人生的哲理。

诗歌创造了主客浑融、物我合一的艺术境界。

王国维在《人间词话》中称“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是“无我之境”,“无我之境,以物观物,故不知何者为我,何者为物”。

即主观情感与客观物象妙融无痕,浑然天成。

此诗的构思看似自然随意,实亦颇见匠心,吴淇《六朝选诗定论》言:“‘意’字从上文‘心’字生出,又加一‘真’字,更跨近一层。

则‘心远’为一篇之骨,而‘真意’为一篇之髓。

”诗歌语言看似朴素自然、平淡无奇,实则达到了精练传神、含蓄蕴藉的境地。

二、陶渊明的散文和辞赋陶渊明的散文和辞赋流传下来的并不多,但是其艺术成就和风格却能在当时独树一帜,其中有许多脍炙人口的名篇佳作。

散文如《桃花源记》、《五柳先生传》。

辞赋如《归去来兮辞》、《感士不遇赋》、《闲情赋》。

其散文语言简省洁净,叙述描写形象生动,在骈文盛行的时代能别具一格。

其辞赋主以抒情,感情坦率真挚,语言流畅自然。

《桃花源记》赏析【原文】:晋太元中,武陵人,捕鱼为业,缘溪行,忘路之远近。

忽逢桃花林,夹岸数百步,中无杂树,芳草鲜美,落英缤纷,渔人甚异之;复前行,欲穷其林。

林尽水源,便得一山,山有良2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

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著,悉如外人;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见渔人,乃大惊,问所从来,具答之,便要还家,设洒杀鸡作食,村中闻有此人,咸来问讯。

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遂与外人间隔。

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

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

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洒食。

停数日辞去,此中人语云:“不足为外人道也!”既出,得其船,便扶向路,处处志之。

及郡下,诣太守说此。

太守即遣人随其往,寻向所志,遂迷不复得路南阳刘子骥,高士也,闻之,欣然规往,未果,寻病终。

后遂无问津者。

这是一篇历来为广大读者传诵的名篇。

《桃花源记》所描写的世外桃源是陶渊明的理想国,是作者虚构的理想世界。

在作品中,作者描绘了一幅没有阶级,没有压迫,没有剥削,没有君主统治,没有战争动乱,人们共同劳动,相互平等,过着自给自足、丰衣足食、自由自在、和平安乐生活的社会图景。

作品所描写的桃花源是一个乌托邦,是一个空想社会。

这种空想的社会,是作为现实社会的对立物出现的,与现实生活中广大人民在封建统治阶级压榨下和军阀混战中流离失所家破人亡的悲惨情景恰相对照。

这种描写是作者对现实社会政治黑暗的尖锐批判,也是对秦、汉、魏、晋以来君权统治的大胆否定。

作品所描写的理想世界,虽然是幻想的产物,却有现实的依据。

汉末以来,国内战乱不止,人们往往集结起来筑坞壁(一种构筑在村落外围作为屏障的土堡)以自保,在小小的地域中维持着安定的生活。

这可能给作者以启发,作品中的桃花源也许是坞壁生活理想化的产物。

但是作者理想的产生主要还是建立社会现实的基础上,是对于现实社会认识深化的结果。

东晋末年和晋宋之交,社会动乱,战争频繁,阶级矛盾异常尖锐,统治阶级内部斗争极端残酷,作者对现实社会黑暗产生了强烈的不满,归隐以后又参加了一些农业劳动,对农村生活和农民有一定的了解,于是产生了一种乌托邦式的社会理想。

《桃花源记》表现了作者对现实的不满和对隐居生活的追求,也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农民反对封建剥削压迫,渴望过着自食其力和平安定生活的思想愿望。

此外,儒家的“大同”和老子的“小国寡民”以及鲍敬言的“无君”的思想都可能给作者以影响。

但是,这种世外桃源的理想,在人压迫人、人剥削人的阶级社会里只不过是一种理想,一种幻想而已,是不可能实现的。

它具有引导人们逃避现实的消极作用。

《桃花源记》全篇以渔人发现桃源的始末为线索,在结构上自然分成如下几层:第一层(开头至“豁然开朗”)写渔人无意中发现桃花源的经过。

文章首先交代了时间、人物及其职业,从捕鱼活动中自然地把人物引进桃花林,桃花林奇异的景色又引起渔人的探求,从而把人物引入桃花源。

文章铺叙委曲婉转,水到渠成。

桃花林景色的描写宛如仙境,为后文描写桃花源渲染了气氛,作了铺垫,暗中点明了桃花源名目的由来,同时也交代了桃花源与世隔绝的自然条件。

第二层(至“怡然自乐”)写桃花源中的景象和人们的生活。

文章先是从渔人的所见所闻描绘桃花源的自然景色:平旷的土地,整齐的房舍,肥沃的田野,优美的池塘,纵横的道路,邻近的村落,茂密的桑竹……;然后写人们的生活情景:往来交游、耕种劳作、衣服穿戴和生活乐趣。

淡淡的几笔勾画出一幅恬静快乐的与世隔绝的田园风光。

第三层(至“不足为外人道也”)写渔人和桃花源人的交往。

从渔人和桃花源人的交谈往来中,表现了桃源民风的古朴淳厚,桃源人的知礼好客;说明了桃源人的来历及其与世隔绝的原因。

他们的先世是为“避秦时乱”而“来此绝境”的,这里既没有帝王,也没有王朝的更迭,人们“不知有汉,无论魏晋”,汉、魏、晋三朝的更替,所引起的只是叹惋而已。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