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高一地理必修二期中测试题

高一地理必修二期中测试题

高中地理必修2期中测试一、单选题“候鸟老人”是指季节性居住在某个城市,随季节变化而迁移的老人。

近年来“候鸟老人”的数量越来越大。

据此回答以下问题。

1.我国“候鸟老人”的主要迁移省区是A.北京江苏B.黑龙江海南C.新疆河南D.湖北河北2.形成“候鸟老人”现象的主要因素是A.经济因素B.养老设施C.气候条件D.婚姻家庭下图为1982~2010年广州市人口空间变化模式图,读图完成以下问题。

3.1982~2010年广州市郊区人口变化的主要原因是①郊区人口自然增长率高②外来人口持续迁入③老城区人口持续外迁④中心城区人口持续外迁A.①②B.①④C.②③D.③④4.2000年以后,与老城区、中心城区人口变化情况关联性最小的因素是A.城内地价水平较高B.交通通讯条件改善C.城内外环境质量差异D.郊区人均收入高下图为我国乡村和城市人口占总人口比重变化曲线图。

读图回答下列小题。

5.由图中信息可知A.1980~2010年我国城市化发展速度最快B.1950~2010年我国城市人口出生率一直大于乡村地区C.在甲时间点,我国城市与乡村的人口自然增长率相同D.房地产开发是我国城市人口比重上升的直接原因6.关于我国城市化的叙述,正确的是A.2010年后,城市化发展趋缓主要受逆城市化的影响B.城市化发展速度快,大中小城市协调发展C.随着经济的发展,中西部将会大量涌现城市群和城市带D.积极促进乡村非农产业发展,加快乡村城镇化7.下图为甲、乙、丙、丁四地人口统计图。

人口自然增长率从高到低排列最可能是( )A.甲、乙、丙、丁B.甲、丙、乙、丁C.丁、丙、乙、甲D.丁、乙、丙、甲读我国某城市2013年迁入人口年龄及性别统计表,完成下列问题。

8.该市迁入人口的特征是( )A.女性人口少于男性人口B.人口迁移主要受自然环境因素的影响C.以青壮年人口比重最大D.与该市原有人口的年龄构成相似9.迁入人口对该市的影响有 ( )A.缓和了当地就业的紧张局面B.制约了该市的经济发展C.减少了该市被抚养人口的数量D.加大了城市基础设施的压力生育率是是总出生数与相应人口中育龄妇女人数之间的比例,人口抚养比是指非劳动年龄人口数与劳动年龄(15~64岁)人口数之比。

右图示意1980~2030年我国少儿抚养比和老年抚养比的变化趋势。

读图完成下列各题。

10.2015年前后我国老年抚养比变化明显,主要的影响因素是()A.性别比例B.年龄结构C.教育程度D.医疗水平11.下列因果联系不正确的是:()A.社会经济发展—生育观念转变—婚育年龄推迟—生育率下降B.社会经济发展—养育成本提高—生育意愿降低—生育率下降C.社会经济发展—儿童抚养比下降—生育率下降—老年抚养比上升D.社会经济发展—医疗卫生条件进步—人均寿命延长—老年抚养比上升下表是我国第六次人口普查时“山东省某市迁入人口年龄及性别统计表”。

完成下列各题。

12.该市迁入人口的特征有()A.以中老年人口为主 B.老年人口比重低于青少年人口C.男性人口比重高于女性人口 D.与该市原有人口年龄构成一致13.迁入人口对该市可能导致的影响有()A.导致该市非农业用地的减少 B.扩大该市的环境人口容量C.减轻了城市基础设施的压力 D.加剧了当地就业紧张局面老龄化指数指65岁以上人口占0—14岁人口比例。

读下列国家和地区老龄化指数表,回答下列各题。

国家和地区台湾日本美国法国意大利老龄化指数(%)42.3125.158.485. 7129.614.造成上述五个国家和地区老龄化指数偏高的主要原因是()A.经济发达,寿命延长 B.婴儿死亡率下降C.人口迁移率上升 D.出生率下降15.根据规定,美国家庭中如果有一个孩子,可从总收入中扣除5000美元再纳税。

如果有两个以上小孩,最多也只能扣除10000美元。

美国该项税制不能()A.控制人口自然增长 B.防止人口老龄化C.降低婴儿死亡率 D.提高出生率右图为“甲、乙、丙、丁四个国家人口自然增长柱状图”。

读图完成下列各题。

16.下列叙述正确的是()A.甲是现代型人口增长模式 B.出生率最低的是乙C.人口数量自然增速最慢的是丙D.人口数量增长最多的是丁17.与我国现在人口增长特点相似的国家是()A.甲 B.乙 C.丙 D.丁2014年末,北京人口数为2151万。

2015年3月,北京公布了“严控人口数量”的新目标:2020年人口数量控制在2300万以内,该人口数量主要是根据北京水资源的承载力计算出来的。

据资料,回答下列小题。

18.2020年的人口数量是北京的A.户籍人口数量 B.外来人口数量C.人口合理容量 D.环境人口容量19.北京市为控制人口规模需要调整的产业为①普通服装业②高新技术产业③文化创意产业④小商品批发产业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③④下图为“某城镇略图”,读图完成下列各题。

20.图中①②③所代表的城市功能区分别是()A.住宅区、工业区、商业区 B.工业区、住宅区、商业区C.商业区、住宅区、工业区 D.住宅区、商业区、工业区21.若乙处为新开楼盘,下列房地产开发商的广告词中,能反映其自然优美环境的是()A.毗邻大学,文化氛围浓厚 B.交通便利,四通八达C.视野开阔,俯瞰全城 D.绝版水岸名邸,依山傍水读城市地域结构的理论模式示意图,完成下列问题。

22.以下叙述正确的是( )A、各等级城市服务范围相同B、甲等级城市服务功能最全C、乙等级城市数量相对最少D、丙等级城市彼此相距最远23.图中四城市比较,高等院校多集中于( )A、①B、②C、③D、④24.容积率是规划用地范围内建筑物总面积与规划用地面积的比率,一般来讲,容积率越高,建筑物越高。

绿地率是居住区用地范围内各类绿地的总和与居住区用地的比率。

有关容积率、绿地率的叙述正确的是A.容积率越低,房地产开发商的利润空间越大,居民的舒适度越低B.绿地率越高,城市土地的利用率越高,居民的舒适度越低C.绿地率越高,城市的热岛效应越明显D.城市中心商务区的容积率一般较高下图为某市某区域一公共自行车租借服务点多日平均借车和还车数量统计图。

完成下列小题。

25.图示时间段内该服务点自行车数量增多的时间约有A.2小时 B.4小时 C.6小时 D.8小时26.该服务点最可能位于该市的A.风景区 B.工业区C.住宅区 D.仓储区下图示意合肥经济圈内的轨道交通线网规划,读图完成以下问题。

27.与合肥市相比,淮南市A.城市级别高 B.城市规模大C.服务范围大 D.服务种类少28.随着城市化进程,合肥市的A.第二、三产业比重上升 B.交通用地减少C.第一产业产值减少 D.耕地比重增加29.下图为1990~2012年我国某特大城市主城区居住用地面积在各环线圈内的比例变化统计,造成这一变化的直接原因是①经济发展和人口驱动②空气质量改善③基础设施建设④产业结构优化A.①② B.②③C.①③ D.③④30.从第四次人口普查到第五次人口普查期间,广东省人口数量增长速度相当快,其原因是①经济发展,人口的出生率上升,死亡率下降②政区的变化,香港和澳门回归③人口迁入量大④人口的机械增长快⑤新的生育高峰期的到来A.①②B.③④C.④⑤D.①⑤新疆在承接国家“一带一路”战略上将努力建成丝绸之路经济带核心区。

目前,新疆出口的家具主要销往中亚,并在中亚建家具加工厂和物流中心。

据材料回答31~32题。

31.新疆家具企业在中亚建加工厂的主要因素是( )A.原料B.市场 C.劳动力 D.技术32.在中亚建家具加工厂对当地的有利影响是( )①促进产业结构调整②增加就业机会③促进基础设施建设④改善城市生态环境⑤提高科技水平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③④⑤ D.①②④读“区域产业结构演进与自然资源支撑模式图”,完成33~34题。

33.影响产业结构由M阶段向N阶段演进的主导因素是( )A.交通B.政策C.人才D.市场34.随着产业结构的演进( )A.纺织、煤炭、钢铁等传统工业部门消失B.工业部门的种类日趋多元化C.资源要素对经济发展的贡献率逐渐降低D.工业产值占GDP的比重不断攀升下图为“某地甲、乙两工厂万元产值主要成本百分比图”。

读图回答35~36题。

35.下列关于甲、乙两工厂劳动力成本的叙述,正确的是( )A.甲员工工资水平低,乙员工工资水平高B.甲、乙两工厂劳动力成本比例差异悬殊C.甲、乙两工厂所属工业类型对劳动力数量的要求相当D.乙属于技术导向型工业,单位产值从业人员数量多36.下列关于甲、乙两类工业的叙述,正确的是( )A.乙类工业在我国正逐步从东部沿海地区向中西部地区转移B.现在甲类工业受地域条件的限制逐渐减少C.自然条件对甲、乙两类工业均无明显影响D.甲、乙两类工业发展对交通运输方式的选择要求完全一致下图示意世界炼油能力空间分布及变化(图中圆圈大小表示炼油能力大小)。

读图回答37~38题。

37.与图中炼油能力空间分布关系最大的是( )A.石油资源B.科技水平 C.市场需求D.人口数量38.炼油能力空间分布的变化将导致( )A.石油运输量增加 B.欧美经济萎缩 C.世界贫富差距加剧D.污染区域更集中读工业区位因素影响力随时间变化曲线图,回答39题。

39.符合甲、乙变化趋势的工业区位因素分别是( )A.科技、原料 B.计算机网络、原料C.廉价劳动力、计算机网络 D.廉价劳动力、交通40.下图中四幅工业区位图,最合理的是( )第II卷(非选择题)二、综合题41.读图及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20世纪70年代以来,一些国家的大城市中心区人口开始向郊区移动,在城市周围形成新城或卫星城,都市区人口常出现负增长现象。

图甲为“部分国家城市人口比重与人均GDP统计图”。

材料二:中国社会科学院发布的《社会蓝皮书:2012 年中国社会形势分析与预测》指出,2011 年,中国城镇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超过50%,城镇化将成为拉动国家经济的新增长点,但对于目前城市化过程中各种问题我们仍需正视,我们不能走发达国家“先发展后治理”的老路。

表一是我国第五次和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年龄结构变化对比表,图乙表示我国改革开放以来全国及三大经济地带城市化水平的变化情况,图丙为“我国1980年和2004年城市等级规模金字塔示意图”。

人口普查人口总数10年增长(%)0—14岁(%)15—59岁(%)60岁以上(%)受大学教育人数(每10万人)城市化水平(%)第五次(2000年)12.7亿11.66 22.89 66.78 10.33 3600人36.2 第六次13.4亿 5.84 16.60 70.14 13.26 8900人46.6(2010年)(1)材料一中叙述的现象主要在图甲中的____(国家)表现最为明显,这种现象被称为________现象。

(2)结合表格分析,2000~2010年期间,我国突出的问题是()A.社会养老负担明显加重 B.受教育程度明显提高C.人口自然增长率明显下降 D.城市化速度逐渐加快(3)结合材料二中的表一、图乙,可看出东部地带城市人口比重最高。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