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高考时文精选作文素材10篇(12)1.笙的美学精神(品鉴)2.戏曲进校园要返璞归真3.那只坐井观天的青蛙4.有感于竹子的故事(人民论坛)5.法治中国舒展斑斓画卷(人民时评)6.成就属于自己的“主角光环”(评论员随笔)7.让认真成为一种习惯(人民论坛)8.蓄积爱的“利息”(人民论坛)9.摘取“最大的麦穗”(人民论坛)10.“端得平”才是真水平(人民论坛)1.笙的美学精神(品鉴)回望笙这件古老乐器3000年的历史,几乎和中华民族的文化命运休戚相关。
从齐宣王三百笙竽的旷世绝响,到魏晋时期《笙赋》里依稀浮现的礼乐光芒,再到竽在大唐盛世黯然退场,只留下一攒玉笙在南唐宫阙里优雅而神伤……风雨飘摇的岁月里,笙箫寂寞,无以言说;今天我们再度关注笙,那金声玉振的小小笙簧和刚直劲节的紫竹笙苗,仿佛带我们重回那个黄金时代。
我与笙结缘41年,对它的感情也由恨到爱,太多问题牵引着我。
我尝试背对现实往回摸索,看看笙这种乐器在历史的面纱后本初的样子。
在古籍的只言片语里,在历代诗词歌赋中,我试图连接和勾勒,像蜘蛛修补着一张破碎的网。
和笙有关的很多文字,虽是第一次见到,但并不陌生,因为那些对笙的赞美里,充满了对人性的追求。
就这样,我慢慢地领悟到笙在古代的四种精神——“和”“德”“清”“正”。
“和”是一个古老而博大的美学范畴,也是笙的前身。
殷商时期,甲骨文的“和”就已经出现,左边表示形,如同笙的样子,右边的“禾”字表示读音。
“和”并不是一个单纯的符号,而是取象于笙这件和谐共鸣的乐器。
“笙,生也,象物贯地而生也。
”作为乐器的“笙”,通“生长”的“生”,有万物生发的意思。
笙斗就像大地,簧片像种子,笙苗就像生长出来的万物。
当我们演奏笙的时候,一呼一吸好似一阴一阳,与《道德经》的“万物负阴而抱阳,冲气以为和”殊途同归。
这说明了笙与道家文化“天人合一”观念的同一性。
《齐物论》中讲到了“地籁”“人籁”“天籁”三位一体的和谐观念,“籁”字也是笙的名字。
许慎《说文解字》中说:“籁,三孔龠也。
大者谓之笙。
”笙发音,气振簧鸣,气停音止,恰恰蕴藏着天地间万物欢歌的含义。
“和”的另一种特性是圆融。
笙可以中和那些个性鲜明的民族乐器,如唢呐、二胡、琵琶等。
这些乐器独奏的时候,往往能给人留下深刻的印象,但在合奏的时候,若个性过分夸张,反而让彼此间无法交融。
有了笙,这种问题就能得到一定程度的缓解。
因为笙的每一个音,都用两个以上的音组合起来演奏。
这种多音组成的传统和声具有很宽的泛音频谱,可以补偿合奏中缺失的频段,让音乐听起来更加丰满圆融。
笙的第二重精神是“德”。
在很长一段时间里,我曾觉得自己学错了乐器。
二胡的滑音,唢呐的嘹亮,鼓的高亢,《十面埋伏》里一把琵琶就能演绎出千军万马,这些音乐表达对于笙来说,都是望尘莫及的。
笙是簧片乐器,这种发音原理决定了它的局限性。
直到我后来读到了晋朝潘岳的《笙赋》,《笙赋》形容笙的音色“直而不居,曲而不兆,疏音简节,乐不及妙”,意思是,笙奏出的音乐虽然直接但不僵硬,可以委婉但决不谄媚妖娆,这种疏朗简洁的艺术魅力,是其他乐器所无法比拟的。
这让我联想到《论语》里“乐而不淫,哀而不伤”的节制之美。
笙的音乐之美,恰恰是庙堂之气与君子之义的绝佳表现:喜不必得意忘形,悲不必哭天抢地。
中国古代士大夫阶层习惯用一种有节制的优雅姿态来抒发内心的感情。
这种细腻而深刻的处置,或许就是我们祖先面对无常人生的淡定和从容。
笙的第三重精神是“清”。
“清”是中国独有的美学概念。
清朝《灵芬馆词话》里形容姜夔的词如“瘦石孤花,清笙幽磬”,唐代《游春台诗》中亦有“凤凰三十六,碧天高太清”。
这里的凤凰,指的就是笙。
大概在18世纪时,笙通过一个法国传教士传到欧洲,在那之后产生的手风琴和口琴却没有什么清的音色。
原因在于笙的结构。
至少1000年前,笙片就有了一层用五音粉做的防锈涂层,演奏时,涂层也在震动,细小的铜粉和石粉也在摩擦共振,于是产生了类似于管风琴的声响。
“正”是笙的第四重精神。
从《周礼》中可知,笙师原是一个官名,被誉为“五音之长”。
小型民族乐队、大型民族管弦乐团,甚至“丝绸之路”乐团,大都由笙来校定音准。
在为笙校音时,要进入一种极为平静的状态,观察音与音之间是否相和,簧片在呼与吸之间是否平衡,找到一种最大限度的和谐——这样一攒笙调下来,通常要几个小时。
这同时是一个正心调性的过程。
经过深度沟通之后,人与笙之间的距离更近,达到一种合二为一的状态。
心无挂碍,人器合一,只听到那“中正平和”的笙音,带着我们深深地向往飘散到无边的天际。
大音希声,大象无形。
简单的音乐,或许可以唤起你内心的平静。
就像茶与酒的关系,没有茶,酒会变得相对浮躁,过于粗犷。
可如果没有酒,过于冷静,则少了一份冲动的喜悦。
激烈的音乐刺激,缓慢的音乐动人。
激烈的音乐只要重复一个技术,添加丰富的和弦色彩,以及矛盾和情绪的冲突,就可以营造出五光十色的音乐世界。
但缓慢的音乐,必须要投入全部灵魂,每一分每一秒都需要高度专注,这样才能拥有连绵不断的气韵,才能与听者心心相印,进入深度欣赏和聆听的状态,如同身心得到一次洗礼。
笙的“和”“德”“清”“正”是一种美学精神,也是中国人的生存方式。
这不但是祖先留给我们的精神财富,也是中国的先民对人类文明做出的伟大贡献。
(本报记者任姗姗整理自作者在“兰亭若耶音乐雅集”上的讲演)2.戏曲进校园要返璞归真戏曲进校园,作为当代戏曲传承发展的关键举措,近年来在各省市都得到具体落实和不断推进。
不可置喙的是,戏曲进校园的确取得了明显成效,在大中小学生中间发挥了培养戏曲观众、演员生力军,避免戏曲艺术断层,传承中华传统文化等积极作用。
问题在于,戏曲进校园,依旧存在效用短暂、改良过度、形式单一等弊病,导致戏曲进校园的功效大打折扣。
个中症结,恐怕要归咎到中国戏曲的根,被忽视甚至抛弃。
比如,近年来,戏曲进校园为了迎合青年学生的审美需求和观赏品味,特意对传统老戏进行了大刀阔斧的改革。
广东粤剧在进入大中小学时,着重引入《牡丹亭》《白蛇传·情》《倩女幽魂》乃至由网络游戏改编的《决战天策府》等新编、神话粤剧,在某种程度上的确革除了传统戏曲剧情拖沓、舞美素净、唱腔版式单调的缺点。
但是,粤剧艺术,包括所有的戏曲艺术,都是渊薮深厚、代代相传的文化产品,如果越过以往优秀的戏曲艺术作品,而直接为未接触过戏曲的青年人呈现与传统骨子老戏大相径庭的新戏,很容易让青年人先入为主地将戏曲艺术定性为:戏曲是与歌剧、舞台剧大同小异的舞台艺术形式。
毕竟,目前部分新编剧目已经将舞美打造成电影偏好的蒙太奇风格,将板腔替代成电子音乐,将千军万马毫无遗漏地搬到舞台之上,从而将中国传统戏曲包装成难以识别的舞台产品。
而传统戏曲的虚拟化、程式化被看作是沉闷和落后的象征,中国戏曲艺术自身固有的、不可复制的根被弃置一旁。
这就警醒我们,戏曲进校园,要有观众意识,更要有产出意识、传承意识。
戏曲进校园最大的目的,不在于用花巧的剧目取悦青年观众,也不在于不假思索地将产出的戏曲全部更迭为以现代审美和现代艺术情趣为主的剧目,以博观众一笑,让戏曲成为青年学生生活的匆匆过客。
长此以往,戏曲艺术就会成为青年学生漠视的精神文化产品,将戏曲艺术等同于一切搬演上舞台的表演,而没有领会到戏曲的特色,更不必说理解到戏曲与中华文化本身的密切勾连,如此,又怎能希冀戏曲艺术会在青年学生中长久繁盛呢?相反,戏曲进校园的要义,就是在观众心中播下戏曲的“种子”,让观众真正从戏曲的内核爱上戏曲,使戏曲成为其一生中不可脱离的艺术产品。
此时,戏曲的传承方为找到真谛。
而毫无疑问,最能展现戏曲内核的,是朴素而真挚的传统老戏。
返璞归真,是戏曲进校园必须把握的一个重点。
要青年学生一生爱上戏曲,则从入门开始就要展现戏曲的深厚情感和真切内涵,用中国特有的叙事方式、情感追求让每一青年学生都在自觉成为戏曲艺术的粉丝。
倘若我们能够把握戏曲艺术的精髓,将最为本真、最为核心的戏曲珍宝呈现于青年观众面前,将经历得起时代考验的骨子老戏传入校园,相信青年观众对戏曲的热爱持续度、了解深入度都会大幅提升。
一段西皮二黄、一个翻转水袖,这些程式化的表演,是经过前辈艺术家千锤百炼锻造而成的戏曲艺术精华,观众往往可以通过这些程式表演、固定唱腔与演员产生深切的共鸣,达到良好的艺术反馈和表演效果。
这是中国戏曲艺术中独有的特征。
如果一味将之视为糟粕,进行空中楼阁式的改造,实际上是过犹不及。
总之,戏曲进校园是一个系统工程,不能一蹴而就,更不能抛弃传统。
戏曲艺术是经验艺术,不能因为时代的迅猛发展而进行过度改良,而要从戏曲演员、校园文化管理者以及学生几方面形成合力,使各大校园形成聚集戏曲观众和演员的洼地,而不是自觉排斥传统戏曲、传统文化的知识养成所;使剧场之中,不再是满头白发、零星观众,而是满堂喝彩、再就华章。
3.那只坐井观天的青蛙半个世纪以前,人们曾感慨缺乏发声渠道,全国上下都是一个声音。
半个世纪后,互联网的发展如火如荼,虽然多了许多网络发声渠道,但公共话语平台的建设却未见得有多大进步:人们打破了制度的笼子,却自愿画地为笼,在小圈子内“圈地自萌”,抵触着与自己不同意见的观点与人群。
一遇到话题讨论时,不是有理有据的阐明观点,而是二话不说就互贴标签甚至直接升级为口水战。
依笔者所见,制约公共话语平台有序发展的重要原因,是人们社交圈子的“同质化”,缺乏对异己之见的包容与沟通。
宪法学家卡斯·桑斯坦在《网络共和国》一书中写道:“人们在做选择的时候,趋向于选择他们觉得熟悉、舒心并强化亦有信念的事物或信息。
”偏向于与自己观点相同的意见,对相反观点有抵触心理向来都是人类的天性。
心理学"认知冲突"理论认为,追求逻辑一致性几乎是人类的本能。
在互联网诞生之前,观点对立的人群也是听不进不同意见的,并且在“同仁”“战友”之间不断强化一己之见。
在网络时代,这种同声相求、自我归类的“回音室”,更容易形成与其他“回音室”对抗的社交圈。
在巨量的网上便利信息中,人们只选择自己想看到的东西、想听到的声音。
在作出回应的时候,经过回音壁的作用又反馈回来,不断激化、强化同一观点,将之推向极端。
各大媒介媒体也深懂人心,通过大数据统计与智能选择为人们屏蔽一些他们不感兴趣甚至碍眼的信息内容,为每个人制定专属的兴趣圈。
人们在自我的小圈子内“圈地自萌”、生活得如鱼得水。
不再因为看到异己观点而心烦,也省去了不少讨论、争辩的力气。
一个个相互绝缘排斥的“小圈子”蓬勃发展,却也导致公共话语平台的日益萎缩。
“回音室现象”不仅将原先包容一体的公共话语平台拆散成原子般的独立个体,还是造成网络上不同意见之间两极对立、互相敌视,难以妥协、难以弥合的一个重要原因。
古人云:“道不同,不足为谋。
”双方之间没有共同的价值观,再怎么沟通也只是对牛弹琴。
然而虽没有共同的价值观,但这并不代表着我不能尝试着去听、去理解对方所认同的价值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