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2018年高考时文精选作文素材10篇(6)1.别让速成毁了匠心2.共享经济3.老年人亦是“无现金技术”的新契机4.莫让“拼命”一语成谶5.交“有用”的人不如读“无用”的书6.不做别人思想的“跑马场”7.人最快的脚步是“坚持”8.人民日报评论:为什么是《战狼2》成就了国产电影票房新高?9.做到最好,你就是英雄10.名校生饮酒而亡,畸形的“酒桌文化”害了他1.别让速成毁了匠心在快节奏生活的当下,不少物事的生产创造似乎也加速起来。
比如各类技能培训,只要有钱,到处都是班,两三个月就能拿到一本证书。
写书、拍电视剧等等,也无不可以速成。
现代社会,时间就是生命,办事讲效率没有错。
随着科技的进步,很多事情确实可以做到事半功倍。
但实践也告诉我们,有些时候“欲速则不达”,一味地追求速成不是好事。
正所谓“十月怀胎,一朝分娩”,事物的成长发展往往有其规律,那些违背规律的速成,往往就会先天不足,无异于拔苗助长。
一些以次充好的假冒伪劣“速成”产品,一些偷工减料的“速成”工程等等,多是以牺牲质量或成效,乃至以牺牲安全为代价,这样的速成就不仅无益,而且有害。
常言道:慢工出细活,文火煲靓汤。
很多事急不得,更速成不得。
古人对事物的创造,往往是匠心独运,不尚速成。
如丝绸、瓷器、漆器、金银器等各类技艺精湛的手工艺品,饱蘸着匠人们对自然的敬畏、对创造的虔敬、对工序的苛求。
有多少巨匠们一生默默无闻,远离名利场,只为了完成一件作品、办好一件事情。
盛于魏晋时期的“百炼钢”之术,其制作过程需工匠把精铁加热锻打一百多次,一锻一称,直到斤两不减,如此千锤百炼,最终锻出高纯度的器具。
这一丝不苟的工序,精湛的技术,专注的追求,精益求精的精神,正是我们今天所倡导的“工匠精神”。
“人心惟危,道心惟微;惟精惟一,允执厥中。
”只有沉得下心,才能做出经得起时间检验的产品。
高凤林作为一名特种熔融焊接工,35年如一日,一心专注火箭发动机焊接工作,被称为焊接火箭“心脏”的人,0.08毫米是高凤林焊接生涯里挑战过的最薄纪录。
载人潜水器有十几万个零部件,其组装对精密度要求达到“丝”级,顾秋亮作为一名焊工,40多年来兢兢业业、刻苦钻研,在平凡的岗位上不断追求卓越,一次又一次挑战极限,成功把“蛟龙”送入海底,他也被称为“有钻劲儿的螺丝钉”。
没有那种精细入微的追求,没有那种“差之毫厘,谬以千里”的体认,就很难有过硬的高精尖技术。
其实,不管是科技研究、手工制造、养殖种植,还是行医执教、著书立说,行业千万种,从业者至少都应该有一颗基本的“匠心”。
这颗匠心,不仅是对规律的尊重,对创造的敬畏,更是一种一丝不苟、追求卓越的精神。
养此匠心,则会耐得住寂寞,坐得住冷板凳,下得了苦功夫,生出一种宁静致远、潜心于事的定力。
涵养工匠精神,容不得浮躁,容不得唯利是图,容不得急功近利的“速成”。
“速成”是匠心的克星,欲养匠心,必戒“速成心”。
多少粗制滥造、速生速朽的物事告诉我们,急于求成于事无益,急功近利更难立身。
唯养一颗匠心,不迷于声色,不惑于杂乱,沉潜自己、专注一事,方能有所成、有所立。
2.共享经济共享经济不仅要把选题找好,更要把文章做好。
在商业布局的同时,更应该注重线下服务,尤其是向用户提供良好体验。
继共享睡眠舱、共享雨伞、共享充电宝等共享模式之后,有高校学生推出共享厨房,某公交站台惊现共享马扎。
日前,又有“共享健身房”出现在北京一小区内。
在四五平方米的空间内,有空调、空气净化器、跑步机、电视等设备,扫码支付后即可进行健身。
共享业态究竟能释放出多少可能性,引人遐想。
时评:“逻辑可以让你从A走到B,但想象力可以让你走到任何地方。
”不得不承认,那些共享模式“操盘手”具有强大的想象力,他们有相时而动的市场敏感,也有说干就干的行动力。
一个个共享模式的破土而出,不仅让创业者行走在共享新业态的前沿,也丰富了共享模式的内涵,这正说明共享经济方兴未艾,前景广阔。
用户所需,就是共享的土壤。
共享单车的出现,恰是瞄准了城市交通“最后一公里”难题;约一帮朋友唱歌越来越难,迷你KTV应运而生;对食堂饭菜不够满意,干脆来个共享厨房;嫌健身房太贵或太远,那就在家门口建造一个私人化的健身空间……一定程度上说,有需求就有市场,用户所想,就是创业者所向。
紧扣市场脉动,聆听用户心跳,正是共享模式生机勃勃的根本原因。
当一些人抱怨市场低迷、缺乏机遇的时候,不妨想一想转益多师;当有的人慨叹创意枯竭时,也许该问一问自己有没有“脑洞大开”?一个开放且有无限活力的市场经济,为所有人提供了展现才华和比拼创意的舞台。
共享模式的风生水起,吸引着资本大举进入,让不少资本把共享模式当成最能变现的风口。
有投资团队在一个小时内就决定投资某共享健身项目,并完成了打款,足可见共享模式的吸引力。
资本流向固然是由市场决定的,但同时也要注意,比抢占地盘更重要的,是如何守住、守好地盘。
在这方面,一些新兴共享模式显然尚未做到尽善尽美。
比如,有的共享健身房名不副实,仅有一台跑步机,以至于有网友谑称“把跑步机搬到小区里,就是健身房吗”?而一些共享项目也因管理不当极其耗费资源,引发公众担忧和遗憾。
凡此种种都提示人们,共享经济不仅要把选题找好,更要把文章做好。
把共享经济的文章做好,不能只是把共享当成噱头,只拿共享说事而缺少真诚。
对创业者与资本来说,在商业布局的同时,更应该注重线下服务,尤其是向用户提供良好体验,否则辛苦抢占的先机有可能得而复失。
而对相关部门来说,监管是共享业态不可或缺的重要方面,不容有失。
以让“青少年想唱就唱”的迷你KTV为例,它的出现满足了年轻人的个性诉求,但也给文化行政部门和文化市场综合执法机构提出了管理难题,比如,经营者是否应该取得相关许可?备案制管理让新业态飞速发展,未成年人的权益又该如何保障?回答好这些问题,是规范共享经济的题中之义。
作为近年来的新生事物,共享经济遍地开花,一方面说明中国市场蕴含着巨大活力和机遇,另一方面也提醒人们要给新鲜事物以充分的成长空间。
这同时也是一个完善市场机制、调整政策法规的机会,可以让随后出台的监管政策更加公平有效。
对共享经济多一些包容,它们就会走得更从容。
同时,包容不是纵容,依法依规监管好共享项目,让用户获得更舒适的体验,它们才能拥抱更加广阔的前景。
3.老年人亦是“无现金技术”的新契机人民网近来,“无现金社会”成为了热词。
有老外表示,在中国基本上一部手机就能过日子,连坐公交地铁也是刷一下就好。
正在试水的“无人超市”更是免去了排队、找零诸多烦恼。
在北京街头,甚至连街边练摊、收停车费的大爷大妈都会熟练地从怀里掏出个二维码来收费。
对此,有人惊叹“互联网+”时代移动支付的魔力,但也有人担心这对老年人来讲难操作、太冷漠。
其实,类似的担心并不是什么新鲜事。
电脑、手机刚问世的时候,同样有人怀疑老年人能不能跟得上潮流,然而到今天我们发现很多老年人网瘾不小还“玩的挺溜”,网约车、炒股票驾轻就熟。
所谓的“银发经济”有不少正是生成于互联网时代的手机与键盘。
可以预见,“无现金社会”的科技与商机将在相当程度上被老年人的需求、心理与习惯影响,反过来会形成许多全新的经济增长点。
一个基本共识是,互联网技术带来的交往、支付的前提在“便捷”二字,不便捷的产品与服务注定是没有长久生命力的。
因此,针对判断力、行动力有所下降的老年消费者,网络支付终端并不需要逆向而行,只需朝着“便捷”方向再迈出一两步,这决不是什么天大的难事。
有位广告里的女孩子踩着滑板逛超市,从选饮料到结账只掏了一下手机,没停滑板便搞定一切。
显然我们不能指望老年人的身姿如此潇洒,但在他们的“老人机”中嵌入简易程序,或者把购物相关信息与子女时时互联共享,注定不会是遥远的空想。
当然,很多人提醒的这个“技术爆炸”过程中的风险点仍然是值得重视。
比如,有的生鲜超市在过渡时期便明确要求只能下载软件支付,还“急吼吼”地在超市入口帮大爷大妈安装指导,这违反了人民币使用法律法规不说,而且也不是商业行为应当遵循的平等、自愿范式。
此外,无现金支付的网络环境、安全隐患,会不会催生针对老年人的新型诈骗,都要进行更充分的评估与预案设计。
最值得注意的是,当前支付平台过度集中在两三家知名商业公司,会不会由此引发私营垄断以及道德风险,怎么样合理引入外部性的公共服务,是根本上保障老年人“无现金权利”的重要顶层设计。
无论货币形态如何变化,支付手段怎样调整,至少目前看来市场经济的内生规律未曾改变。
生逢互联网新科技日新月异的当下,我们必须摒弃保守心态,牢记恩格斯那句名言“社会一旦有技术上的需要……就会比十所大学更能把科学推向前进”。
尤其在老龄化社会到来后,每个人都会成为老年人,都可能在科技面前变得“笨笨的”“弱弱的”,而这“笨笨”与“弱弱”是政府需要呵护的对象,是企业可以掘金的宝矿,更是我们共同的宝贵财富与契机。
4.莫让“拼命”一语成谶人活在这个世界上有时候真的很脆弱,真的不知道什么时候病魔会到来,悄悄把一个人带走。
9月7日下午,看到一条消息--徐婷的妹妹徐丹丹在微博确认了90后女演员徐婷病逝,因为身患淋巴癌走到了生命的尽头,很遗憾通过这样的方式认识这个美丽的姑娘,一个年仅26岁的美好生命,感慨生命有时候真的很脆弱。
在生活中,我们经常会听到有人说,“我一定要拼命工作,拼命挣钱”。
然而“拼命”这个词对于徐婷来说,在怀揣着三百元在北京打拼,在拼命挣钱,将几十部戏的酬劳全部奉献家人之后,却一语成谶,最终,病魔让她永远地离开了这个世界。
与徐婷的情况非常类似的是每年都会发生的“过劳死”现象。
就在今年六月底,南方医科大学金丹被发现在医院宿舍逝世,年仅45岁,另一名则是34岁的天涯社区副主编金波在地铁站台上突然晕倒,随后失去意识,经路人抢救无效不幸离世。
同事对他们的评价很一致,“平时工作很拼,经常熬夜”。
有报道称,中国已成为全球工作时间最长的国家之一,人均劳动时间已超过日本和韩国,每年有60万过劳死。
为什么要“拼命”?从个人角度来讲,“拼命”是对于工作的负责,对于事业成功的渴望,是有上进心的表现;从家庭角度来讲,“拼命”可以让孩子有一个更好的生活,能买到更好的学区房,接受更好的教育,让父母有更好的物质条件来颐养天年,少了陪伴可以用更多的金钱来弥补;从整个社会大环境来讲,“拼命”可以为社会创造更多的财富,让我们的祖国蒸蒸日上。
可是连命都搭上了,没有了健康这个1,后面有多少个0都是徒劳。
人生,不能只“低头拼命”,也要“抬头休息”。
首先,每个人都应该调整好自己的生活节奏和工作节奏,对待工作仍需一丝不苟,但是不能没日没夜,正所谓“只工作不玩耍,聪明员工也变傻”,不仅变傻,还有可能会“瞑目”,工作与休息娱乐相结合,做起事情才能事半功倍;其次,每个家庭也要给予家里的顶梁柱更多的关爱,少给他们压担子,多给他们“讲段子”,假如徐婷的家人能够多帮女孩排解压力,给她少增加些家庭的经济压力,也许她就不会那么拼命,癌症很可能就不会向她袭来;再次,我们的社会也应该对每一位劳动者,尤其是打拼的年轻人们更多的包容与关爱,尽量减少“白加黑”“五加二”的出现;最后,建立健全相关法律法规,让每位劳动者都可以通过法律手段一方面保障自己在加班过程中的经济权益,另一方面也让他们在维护自己劳动与休息的权利时有理有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