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西藏农村公路设计指南(更新)

西藏农村公路设计指南(更新)

目录1总则1.1为适应西藏自治区农村公路建设的需要,体现“安全、经济、实用、耐久、环保、美观”的设计理念,规范和指导西藏自治区农村公路的勘察设计工作,特制定《西藏自治区农村公路标准化设计指南》(以下简称《指南》)。

1.2本《指南》主要依据我国相关法律、法规及现行公路行业相关标准、规范,结合西藏自治区农村公路建设的区域特点和实际情况进行编制,是对现行行业标准、规范的细化和补充。

1.3本《指南》主要适用于西藏自治区农村公路新、改建工程中三、四级公路。

1.4本《指南》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公路法》、交通运输部颁发《公路工程技术标准》(JTG B01-2014)、《农村公路建设指导意见》(交公路发[2004]372号)、《西藏公路工程技术政策》等有关标准、规范规定编制。

12总体设计2.1一般规定2.1.1农村公路设计应符合批准的公路网规划,综合考虑路线走廊带范围的远期社会、经济发展和边防巩固需要,确定项目起讫点、主要控制点以及与公路、铁路、管线等的衔接形式。

2.1.2农村公路设计坚持“因地制宜、注重安全、节约土地、保护环境”的原则,充分利用旧路资源升级改造,减少占地,保护基本农田;重视灾害防治,着重完善防护、排水、安全设施,提高公路抗灾能力;尽量避免高填深挖,减少对沿线生态环境的损害,防止水土流失,改善农村的交通条件,提高生产生活质量;过村镇路段应与村镇规划建设、村镇综合整治相结合,改善农村的交通和生产生活环境,提高综合服务水平,适合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需要。

2.1.3农村公路设计标准选用原则执行现行《公路工程技术标准》(JTG B01-2014)。

根据西藏实际,农村公路一般采用三、四级公路技术等级标准。

若旧路等级为三级,改造时不得降低原有标准。

对于工程艰巨、地质复杂路段,在确保安全的前提下,采用本《指南》中最小设计速度指标。

22.1.4根据西藏自治区县、乡(镇)、村、寺庙分布特点,结合沿线自然地理条件、灾害分布状况,农村公路设计应基于通达、通畅两个目标。

设计过程中应加强对现场地形、地貌及地质调查,选线过程要尽量避开不良地质,加强与沿线政府和相关部门的沟通和协调。

2.1.5对于未通公路或经论证灾害难以绕避,并且治理困难或者治理费用过高的项目应考虑以通达为建设目标。

其他项目应以通畅为建设目标。

2.1.6以通达为建设目标的项目设计注重以通为主,可考虑“一次性设计,分期实施”的设计原则。

一期工程应保证路基的稳定,对小型灾害进行治理,对于难以绕避的大中型灾害考虑保通,路面采用碎石路面或砂砾路面。

如外购材料运输困难,桥涵可采用半临时结构(下部结构一次到位)。

具有较为完善的交通安全设施,保证行车安全。

一期工程实施后,根据运营效果,适时实施后期工程。

2.1.7以通畅为建设目标的项目设计注重以畅为主,注重排水、防护质量,确保寿命,提高抗灾能力,路面采用沥青混凝土路面或水泥混凝土路面,桥涵构造物完备,具有较为完善的排水工程、交通安全设施。

32.3.2在风沙、雪害等特殊地质地带,需设置防护林,种植固沙植物,安装防沙或防雪栅栏以及设置反压护道等设施时,应根据实际需要确定其用地范围。

2.3.3用地范围还应包括必要的服务、安全、停车设施以及绿化、养护管理等工程的用地范围。

63路线3.1一般规定3.1.1路线设计应结合沿线的地形、地貌、地质、水文、植被等条件,根据工程造价、社会环境等因素进行路线方案比选及技术经济论证,合理运用技术指标,综合考虑平、纵、横三个方面要素,力求线形连续、均衡,保障行车安全。

3.1.2贯彻保护耕地、节约用地的原则;少拆房屋、少动迁公用事业管线;充分利用旧路,安全利用原有构造物,避免大改大调或大填大挖,防止诱发新的地质病害;方便农(牧)民出行;注意与沿线地形、地物、环境和景观相协调,保护自然生态环境和文物古迹。

3.1.3尽量避免穿越滑坡、泥石流、软土、沼泽等地质不良地段和沙漠、多年冻土等特殊地区。

必须穿过时应缩小穿越范围,并采取必要的工程技术处理措施;如灾害难以根治,考虑该段以通达为建设目标。

3.1.4对于改(扩)建的农村公路设计,应对既有道路其平、纵、横指标详细描述,综合分析现有路线指标,论证其利用或改建方案。

73.1.5农村公路设计原则执行现行《公路工程技术标准》(JTG B01-2014)和《公路路线设计规范》(JTG D20-2006)。

对于工程艰巨、地质复杂路段,按照《农村公路建设指导意见》(交公路发[2004]372号)、《西藏公路工程技术政策》,在确保安全的前提下,最小圆曲线半径、停车视距、会车视距、超车视距、最大纵坡、最小坡长、不同纵坡的最大坡长、竖曲线的最小半径等技术指标,经技术经济论证可采用本《指南》的极限指标。

避免出现不利因素的组合,并设置必要的交通安全设施,保证行车安全。

3.1.6连续长、陡下坡路段,宜在长、陡下坡地段的右侧视距良好的适当位置设置避险车道,其宽度不应小于4.50m。

长度和纵坡根据实际地形合理设置。

3.2平面3.2.1圆曲线农村公路最小平曲线半径,见表3.2.1。

一般情况下应尽量采用大于或等于表列一般最小半径。

当受地形条件或其他特殊情况限制时,方可采用表列极限最小半径。

83.4.5土路肩横坡位于直线路段或曲线路段内侧,且车道横坡大于或等于3%,土路肩横坡值应与车道横坡值相同;小于3%时,土路肩横坡值应采用3%或4%。

位于曲线路段外侧的土路肩横坡值,应采用3%或4%的反向横坡值。

3.5公路改(扩)建选线要求3.5.1改(扩)建之前应收集旧路的路线线形指标、纵坡、路面宽度、路面状况、设计洪水频率、桥涵状况等技术资料。

3.5.2原则上应尽量利用旧路,对不符合规范要求或低等级指标路段进行局部改造,应注重完善交通安全设施。

3.5.3技术状况为四、五类的桥梁应同步改造。

适应性不足桥梁应根据实际需要分项或分部进行加固维修利用。

214路基与防护工程4.1一般路基4.1.1一般规定1路基设计之前,应充分收集公路沿线地质、地形、地貌、水文、路用材料、气象、地震及宗教、民族文化等设计资料。

改建与整治工程公路路基设计时,还应收集历年路况资料及当地路基的翻浆、崩塌、水毁、泥石流、冻害与路基变形等病害和防治经验的资料,必要时应测试原路面弯沉。

2路基设计应根据当地自然条件、工程地质条件,选择适当的路基横断面形式和边坡坡度。

3陡坡路段的半填半挖路基可根据地形、地质条件,采用护肩、挡土墙等结构;对于中高山狭窄河谷区不宜多挖时,可采用桥梁、半边桥、悬出路台等构造物;当山体岩石整体性较好时,可采用半山洞。

4西藏地区农村公路设计应采用集中取土、集中弃土方式取弃土。

取弃土工程完成后,应对场地进行适当平整和恢复。

自然保护区内与宗教建筑附近不得设置取弃土场。

224.1.2路基设计1路基设计高度应满足防冻胀、防融沉及防浸水的最小路基设计高度。

一般路段路肩边缘应高出路基两侧地面积水0.5m以上,确保路基最小填土高度。

沿河及受水浸淹的路段路基标高应高出设计洪水频率的计算水位加壅水高、波浪侵袭高和0.5m的安全高度。

四级公路设计洪水频率根据实际情况自行确定。

2路基防护应结合当地水文、地质及地产材料等情况,针对易塌方的高边坡、不稳定的高路堤、受冲刷较大的沿河路段等重点路基部位,采用护岸、挡土墙、石砌护坡、石笼、抛石等工程防护和种植灌木等植物防护相结合的综合防护措施,防治路基病害,保证路基稳定。

3地形特别险峻、工程量巨大、易发生塌方的改建路段,在满足机动车通行的前提下,可维持原路基和防护的稳定状态,同时应设置必要的交通安全设施。

4合理控制路基填挖高度,设计过程中应不断优化路线平、纵设计,以减少工程造价。

4.1.3路基压实23对其路床进行换填或加固处理。

3多年冻土区的隔热层路基、片块石路基的压实标准,应根据现场修筑试验路段分析论证,在保证路基强度要求的前提下确定。

4.1.4边坡设计1路基边坡形式、坡率及防护工程应按现行《公路路基设计规范》合理确定。

2利用原有老路路基边坡,边坡形式、坡率及防护工程可综合工程实际情况合理确定。

4.2路基防护与支挡4.2.1一般规定1根据公路的使用功能、等级、灾害的影响程度,以及西藏经济发展情况等确定路基设防目标;根据水文、地质条件与设防目的等选择防护类型。

2同一条公路不同路段根据需要可以选用不同的防护等级。

个别路网不完善、损毁后无法就近迂回通车的路段,地形险峻、容易发生25要的物理力学参数,宜采用原位测试的数据,并结合室内试验资料综合分析确定。

4.3.4特殊路基设计应考虑地质和环境等因素对路基的影响,以及这些因素的发展变化规律,路基病害整治应遵循以防为主、防治结合、力求根治的原则,通过综合技术经济比较,因地制宜,采取合理的整治方案和有效的工程措施。

4.4特殊路段4.4.1高填路堤设计1对边坡高度超过20m的路堤或地面斜坡坡率大于1:2.5的路堤,应进行个别勘察设计,对重要的路堤应进行稳定性监控。

2对于陡坡路堤,除对原地面开挖台阶并设置土工格栅外,应根据地形、地质条件以及路基稳定性计算,应在路基坡脚处适当设置护脚、支挡结构物,或地形条件许可时采用反压等防滑措施。

4.4.2与结构物相邻路基设计:为了减小路基在构造物两侧产生不均匀沉降,减轻跳车现象,提高车辆行驶的舒适性,对桥梁和涵洞两侧及隧道进出口路基填筑需进行特殊处理。

一般要求压实度应不低31于96%,填筑材料应采用透水性材料。

4.4.3深路堑路基设计:应根据岩土体类型、成因、形状、风化程度、岩体结构面、结构面含水状况、胶结及闭合程度等,通过对边坡稳定性计算分析,确定边坡稳定类型、稳定程度以及对公路可能造成的危害。

当地质、地形、水文等条件许可时,应优先考虑放缓边坡坡率,保持边坡自稳。

4.5路基拓宽改建4.5.1一般规定1公路路基拓宽改建设计,应根据原有公路沿线的地形、地貌、地质构造、水文地质、地基土的性质、不良地质的发育情况,采取合理的工程措施,保证拓宽改建公路路基的强度和稳定性。

2公路路基拓宽改建设计,应调查拟拓宽改建公路目前路基的稳定情况,并对原有路基和拓宽场地进行工程地质和水文地质调查、勘探和测试,查明原有路基的填料性质、含水量、密度、压实度、强度和稠度状态,查明原有路堑边坡地质情况、原有防护排水措施及边坡稳定状态。

323路基改扩建设计,应分析评价新拼接路基对原有路基沉降变形和边坡稳定的影响程度,拓宽路基与原有公路路基之间应保持良好的衔接,并采取必要的工程措施减小拓宽路基与原有公路路基之间的差异沉降,防止产生纵向裂缝。

4.5.2路基拓宽改建宜采用单侧加宽方式。

4.5.3拓宽改建路堤的填料,宜选用与原有路堤相同且符合要求的填料或较原有路堤渗水性强的填料。

4.5.4拓宽原有路堤时,应在原有路基坡面开挖台阶,台阶宽度不应小于1.0m,当拼接宽度小于0.75m时,可采取超宽填筑或翻挖原有路基等工程措施。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