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大剧院工程建设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

大剧院工程建设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

一、项目背景1.项目名称山东省青岛市“某大剧院”。

2.承办单位概况某大剧院由青岛**实业有限公司设立的项目公司——青岛**大剧院有限公司全权负责本项目的开发建设和管理运作。

青岛**实业有限公司是经青岛市人民政府批准、按照青岛市经济发展战略总体要求、在规范国有资产运作的基础上成立的市直属国有独资公司,公司注册资本金人民币20 亿元,主要职能是作为政府投资主体,运营国有资本,经营国有股权,进行投资、资本运作和资产管理。

青岛**大剧院有限公司是青岛**实业有限公司的全资子公司,公司注册资本金人民币5700 万元;法定代表人——张镇德。

3.可行性研究报告编制依据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建设项目经济评价方法与参数》(第二版)《投资项目可行性研究指南》。

青岛市崂山区国土资源局“项目用地预审意见书[崂地预字(2004)34 号]”。

青岛市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关于建设某大剧院项目立项的批复[青发改社会(2004)14 号]”。

青岛市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关于某大剧院建设方案有关问题的汇报(2004 年9月2 日)”。

青岛市规划局“建设项目选址意见书[青规选址字(2004)267 号]”。

青岛市规划局“建设工程建筑方案审查意见书[青规建审字(2004)267 号]”。

青岛市国土资源局“建设用地批准书[资府国土函(2003)145 号]”。

概念方案(** 建筑设计有限公司、**建筑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

4.项目提出的理由和过程青岛经济相对发达,环境优美,聚集了各地的精英和人才,对文化艺术的高品位需求不断提高,拥有一批追求高层次的精神生活的消费群体。

但目前青岛市文化基础设施匮乏,缺少一个设施完善,功能完备的大型演出场所。

城市大剧院是城市的标志性功能建筑,能够有效提升城市的居住吸引力,和丰富城市的旅游产品。

为改变青岛市文化设施建设滞后的现状,保持精神文明和物质文明的同步发展,青岛市第八次党代会提出“要建设一批标志性的文化设施”,青岛市第九次党代会提出“将青岛建设成为现代文化名城和区域性文化中心”,同时《青岛市文化事业“十五”规划》也提出要“加大对文化设施的投入,加快文化设施建设和改造的步伐”。

在这种背景下,兴建某大剧院已显得非常迫切和必要,某大剧院的建设因此也被提上了议事日程。

二、项目概况青岛是国务院批准的第一批中国历史文化名城,有着深厚的文化底蕴。

为了实现将青岛建设成为现代文化名城和区域性文化中心的要求,满足公众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要,并满足文化事业社会化、产业化发展的需要,作为文化事业重要硬件设施的大剧院的建设已日显紧迫,加大文艺场馆投入,充分利用文艺场馆的多功能作用推动产业化的发展,促使青岛市必须拥有一个标志性的文艺建筑——某大剧院。

1.建设地点某大剧院建设地点位于青岛市崂山区香港东路、云岭路交界处,该区域属于崂山区行政中心。

2.建设规模城市的发展对于大剧院的建设提出了新的要求,即大剧院应能够同时满足歌剧、舞剧、话剧、戏曲、交响乐以及歌舞、曲艺、杂技和大型综艺演出等功能需求,并具有接待世界一流艺术表演团体演出的条件和能力。

因此某大剧院的功能应涵盖大剧场、音乐厅、多功能厅、演艺人员接待培训中心、表演艺术交流中心等内容,并包括场馆设施及配套设施。

建设规模应控制在79,000 平方米,其中:ß大剧场(1,600 座)建筑面积18,000 平方米;ß音乐厅(1,200 座)建筑面积9,000 平方米;ß多功能厅(400 座)建筑面积4,500 平方米;ß公共剧务建筑面积5,500 平方米左右;ß通用设备用房建筑面积7,000 平方米;ß行政管理、业务办公及后勤用房建筑面积3,000 平方米左右;ß地下停车场及人防建筑面积12,000 平方米左右;ß服务配套设施建筑面积20,000 平方米左右(含15,000 平方米左右的接待中心)。

3.建设目标某大剧院的建设应适应青岛市目前的经济和文化特点,并有一定的超前意识,具体表现为:ß建设一个功能合理、设施完善、国际一流的艺术中心,为演出、欣赏等艺术活动创造良好的条件和环境。

ß在与城市景观和周围环境协调的同时,创造有个性的形象和室内外空间,有强烈的时代感和艺术魅力,在建筑、功能布局、服务工作和技术设备上达到国际先进水平。

ß设计方案经济合理、技术先进,能充分体现使用功能与建筑艺术的完美结合。

ß采用多种措施,尽可能实现音乐厅的多功能使用,并使每一种功能均达到最佳的声、光学效果。

ß以数字化、网络化、自动化、智能化为特征,管理一流、服务优秀,具有可持续发展的特征。

ß作为一项重要的文化设施,建成后成为我国东部沿海地区一流水准的剧院,直接服务于环青岛“一小时交通圈”,同时在空间上能够有效辐射整个胶东半岛地区。

ß项目建成后能够满足高规格、高水准的大型演出的需求,同时应面向全社会各阶层的公众开放,将高雅艺术与群众艺术相结合,努力满足整个社会不同层次的文化需求,服务应向社区、家庭领域延伸。

4. 主要建设条件ß符合城市规划要求;根据《青岛市城市总体规划》,某大剧院的选址与青岛市城市规划相协调,符合城市规划要求。

ß建设资金有保障;某大剧院由青岛市政府和青岛**实业有限公司共同投资建设,资金已基本落实,能保证项目建设的顺利进行。

ß观众有保障;青岛市人口逾700 万,经济相对发达,公众对高雅文化艺术演出有较大需求,并且旅游资源发达,在青岛市委、市政府致力将青岛打造成现代文化名城和区域性文化中心的背景下,观众是有保障的。

5.建设周期某大剧院预计需要5 年左右时间竣工。

6.建设总投资及效益情况项目总投资:94,060 万元(其中建筑安装工程费用为79,370 万元)。

资金筹措:由青岛市政府提供启动配套建设资金,青岛**大剧院有限公司自筹其余建设资金。

经过对某大剧院正常运营年份的收入和成本分析,在正常运营年份每年经营收入约为3,689 万元,经营成本约为3,994 万元,国家及当地政府每年补贴约为305 万元。

但当考虑计入税费、折旧和大修理费用的时候,大剧院将不可避免地出现较大亏损,因此青岛市政府必须考虑给予某大剧院运营方以优惠政策:ß政府财政对本项目应缴营业税、所得税、房产税等税费应予返还及补偿。

ß政府财政对经营期内大剧院的大修理、设备更新和装修更新给予支持。

7.主要指标某大剧院主要指标如下:ß大剧场:1,600 座;ß音乐厅:1,200 座;ß多功能厅:400 座。

三、问题与建议1.建设过程中应予关注的问题ß避免片面重视外形,在追求标新立异效果的过程中走向极端的倾向。

ß避免建设与经营的脱节,导致由于剧场的过于“超前”在日后的经营过程中面临难以适应的难题。

ß避免大剧院定位不清晰,导致给剧场设计带来困难。

应关注大剧院发展与城区发展配套建设(如:公交设施、后勤保障等)的契合。

应关注舞台、声学等专业设计和施工。

2.建议推行招投标机制,确保工程质量。

ß聘请声誉好、技术力量雄厚、经验丰富的项目管理团队,运用组织、技术、合同、经济等措施,实施质量、进度、投资控制,并进行信息、合同管理及全盘组织协调。

ß进一步落实建设资金,确保某大剧院建设的顺利推进。

四、项目评价本项目可行,并有利于今后青岛市的文化建设、旅游市场拓展和文艺场馆的长远发展。

第一章区位及市场分析一、青岛市地理位置青岛位于山东半岛南端(北纬35°35'-37°09',东经119°30'-121°00'),黄海之滨。

依山傍海,风光秀丽,气候宜人,是一座独具特色的海滨城市。

全市海岸线(含所属海岛岸线)总长为870 公里,其中大陆岸线730 公里,占山东省岸线的1/4,海岸曲折,岬湾相间。

东南濒临黄海,东北与烟台市毗邻,西与潍坊市相连,西南与日照市接壤。

青岛现辖七区五市,总面积10,654 平方公里,总人口731 万,其中市区1,102 平方公里,人口258 万人。

所辖胶州、即墨、平度、胶南、莱西5 市面积为9552 平方公里。

青岛地处北温带季风区域,属温带季风气候。

市区由于海洋环境的直接调节,受来自洋面上的东南季风及海流、水团的影响,故又具有显著的海洋性气候特点。

空气湿润,温度适中,四季分明。

春季气温回升缓慢,较内陆迟一个月;夏季湿热多雨,但无酷暑;秋季天高气爽,降水少;冬季风大温低,持续时间较长,但无严寒。

青岛是国家14 个沿海开放城市和8 个国际会议城市之一,同时,青岛是中国重要的外贸口岸、中国重要的海洋科研基地。

由于受海洋环境的调节,空气湿润,温度适中,四季分明,因此成为中国著名的风景旅游胜地。

1986 年青岛市在国家计划中实行单列,赋予相当省一级经济管理权限。

1994 年被列为全国15 个副省级城市之一。

二、青岛市经济概况青岛市经过20 余年的改革开放和不断进行的工业产业结构调整,现已形成了电子通讯、信息家电、化工橡胶、饮料食品、汽车船舶、服装服饰六大支柱产业。

经初步核算,2004 年实现全市生产总值(GDP)2,163.8 亿元,增长16.8%,为1994 年以来的最高增幅。

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161.8 亿元,增长 2.7%;第二产业增加值1171.4 亿元,增长21.1% ;第三产业增加值830.6 亿元,增长14.2%。

三次产业的比例关系为7.5:54.1:38.4。

综合经济实力在全国城市中居第11 位,在15 个副省级城市中居第 5 位。

2004 年全市实现地方财政一般预算收入130.51 亿元,增长28.5%,地方财政一般预算支出164.06 亿元,增长16.9%。

城乡居民收入稳步增加,城乡消费品市场态势活跃。

2004 年实现社会消费品零售额突破600 亿大关,达605.5 亿元,增长15.8% 。

青岛市作为中国十大最具经济活力城市,凭借其公平的市场秩序、良好的社会治安、舒适的生活条件、高效的政府工作、完备的基础设施和有保障的人身及财产安全等良好的投资生活环境,荣获“企业家满意奖”。

并拥有一批中国知名企业,如海尔集团、海信集团、青岛钢铁控股集团、青岛啤酒股份有限公司、澳柯玛集团、颐中烟草(集团)、双星集团、青岛广源发集团、利群集团、青岛港(集团)、青岛建设集团、山东绮丽集团等。

三、青岛市的文化教育青岛市文化事业繁荣发展。

全市共有各类文化机构495 处。

其中,影剧院29 处,电影队214 个,文化馆(站)153 处,博物馆7 处,公共图书馆13 处,艺术表演团体11 个,广播电台 1 座、11 套节目,电视台 1 座、15 套节目,全市有线电视用户达到155.1 万户,数字电视用户达到15 万户。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