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王韬是我国近代著名思想家,我国新闻史上第一个报刊政论家。
王韬早年游历欧洲,是我国最早提倡学习西方、变法自强的先进知识分子之一。
1874年在香港创办了我国第一家政论报刊《循环日报》。
王韬在《循环日报》撰写了大量政论文章,鼓吹变法自强,创立了报刊政论文体,确立了不拘一格的文章报风。
他的部分政论文章后收编为《弢园文录外编》,是我国最早的一部报刊政论文集。
·系统的提出了办报主张:1办报目的是为了“立言”。
即通过报纸来宣传变法自强的主张。
该思想成为中国报刊的传统特色之一。
2报纸的功用是一个“通”字。
即使国政民情上通下达。
3呼吁言论自由。
4主张报纸的文风要直抒胸臆。
5报纸的编辑人员要慎重选择。
他关于办报的言论代表了维新变法前报刊理论的最高成就,奠定了近代报刊理论的基石。
2.郑观应早期资产阶级改良主义者,在其著作《盛世危言》中提出与王韬类似的观点:1报纸的功用要“通民隐,达民情”。
2创办报纸是实行民主政治的枢纽。
3办报是中国变法自强的重要手段。
4呼吁政府允许国人办报。
3.康有为中国近代最杰出的思想家、理论家和政治家之一,是戊戍变法运动中著名领袖,也是清末民初中国资产阶级报业的先驱。
·1895年康有为联合进京参加会试的1300多名举人,举行“公车上书”,要求朝廷变法维新。
·1895.8参与维新派第一家报纸《万国公报》。
·1895.11中国资产阶级改良派的第一个具有政党性质的团体,京师强学会成立,康为实际组织者。
作为京师强学会的机关报,《万国公报》改名为《中外纪闻》。
·1895.11康有为在上海,与友人共同成立上海强学会。
其机关报《强学报》应运而生。
在维新变法中,康有为十分重视报纸的宣传作用,并认为报刊是维新变法的最重要的武器之一。
他所创办的报纸,都是重政论、重宣传、轻新闻,使报纸成为了他们推行变法新政、开展维新运动的重要基地。
他认为报纸的作用有“匡不逮”、“达民隐”、“鉴敌情”、“知新政”四个方面。
4.梁启超5.唐才常(1867~1900)字佛尘,湖南浏阳人,是戊戌时期著名的政治活动家和宣传家,与谭嗣同合称“浏阳二杰”。
唐才常先后于1897、1898年任《湘学新报》和《湘报》主笔。
他在两报上发表大量文章,向读者宣传资产阶级民权思想,鼓吹在中国实行君主立宪制度,发展民族工商业,走资本主义道路,在湖南知识界有很大影响。
6.谭嗣同(1865~1898)维新时期重要的政治活动家和报刊政论家,与唐才常合称“浏阳二杰”。
谭嗣同是南学会的主要组织者,是《湘报》的核心领导人物。
在《湘报》工作的半年间,发表了25篇政论文章,内容涉及政治、经济、法律、教育等各个方面。
1898年,戊戌政变发生后,英勇就义。
谭嗣同的办报思想主要有两点:一是报纸要“求新”,成为“助新之具”。
他认为,中国要想摆脱落后的局面,必须跟上时代的步伐,而报纸的时效性最强,是最早的助新之具。
二是,他认为报纸要代民立言,成为“民史”、“民口”。
这些思想具有明显的反封建的民主主义意识。
7.严复(1854~1921)我国近代著名启蒙思想家、翻译家、报刊政论家,维新运动知名人士。
1895年,严复在天津《直报》上发表文章,抨击封建君主专制制度,宣传西方资产阶级自由、平等思想,阐述了变法图强、挽救国家危亡的主张,在当时起了振聋发聩的作用。
1897年,严复与友人创办了《国闻报》和《国闻汇编》,大力鼓吹变法维新。
他在《国闻汇编》上署名发表了《天演论》等译作,系统介绍了西方资产阶级文化,呼吁国人思想救亡,在思想界引起震动,为维新变法提供了思想理论依据。
但严复并不赞成维新派倡民权、开议院的主张,属于维新派中的右翼。
晚年思想渐趋保守。
8.章士钊字行严,湖南长沙人。
我国近代新闻史上著名的报刊活动家。
清末任上海《苏报》主笔。
1911年辛亥革命后,曾任北京大学教授,北京农业学校校长,南北议和南方代表。
1924年任段祺瑞执政府司法总长。
1925年兼署教育总长。
曾参与镇压学生爱国运动,造成三一八惨案。
他是甲寅派代表人物,所办《甲寅周刊》反对以鲁迅为代表的新文化运动。
1949年任南京国民党政府和平谈判代表团成员。
同年9月出席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体会议。
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后,任全国人大常委会委员,全国政协常委会委员,中央文史研究馆馆长等职。
著有《柳文指要》等。
9.章太炎章太炎是中国近代著名国学家和报刊政论家。
戊戌变法时期,参加强学会,曾为《时务报》撰述。
1900年在《中国日报》等报纸发表文章排满,反对保皇立宪。
1902年后,为《苏报》撰稿,宣传革命,在《苏报》案中被捕入狱,成为举国闻名的革命志士。
1906年刑满出狱后赴日本任《民报》主编,继续宣传排满和保存国粹,成为《民报》最主要的政论作者和革命宣传家。
他的政论逻辑严密,气势充足,陈古论今,在当时产生重大影响。
但他好用古奥字句和文言语法,传播效果不如梁启超的文章。
五四运动后潜心治学,反对新文化运动,思想倒退。
1931年九一八事变后,支持抗日救亡。
著有《章氏丛书》、《章氏丛书续编》等传世。
10.于右任(1879~1964)辛亥革命时期著名的民主革命家、报刊活动家和政论家。
1907年在上海创办同盟会第一家大型日报《神州日报》,1909年在上海创办《民呼日报》、《民吁日报》,1910年在上海创办《民立报》。
《民呼日报》、《民吁日报》、《民立报》都用“民”字打头,创办时间相衔接,风格和基调协同,被人称为“竖三民”。
他所创办的报纸揭发贪官污吏,披露帝国主义侵华阴谋,宣传民主革命思想,很受读者欢迎。
他还为报刊写了不少评论和诗词,感情炽烈,文辞丰腴,名噪一时。
著述有《右任文存》等。
11.远生(1885~1915)民国初年出现的名记者中最杰出的代表,是中国新闻史上第一个因采写新闻通讯而负盛名的记者,被誉为中国新闻通讯的奠基人。
戈公振在《中国报学史》中称其为“报界之奇才”。
他先后编辑过《少年中国》、《庸言》等刊物,曾任《申报》、《时报》驻京特派记者,并为《东方杂志》等刊撰稿。
·通讯特点:1题材务求重大。
2针砭时弊,不畏权贵。
3生动具体,善于捕捉细节。
4通俗自然,文风不拘一格。
·发明了“新闻日记”体裁,用日记形式报道评论当日新闻事件。
·其新闻思想方面,提出“四能”说:“脑筋能想,腿脚能奔走,耳能听,手能写”·政治上,黄远生的基本态度是拥袁反孙的,1915年被人认作帝党刺杀于旧金山。
黄远生的文集《远生遗著》,以新闻通讯作品为主,是我国第一部报刊通讯集。
12邵飘萍(1886~1926)(07)·中国新闻事业史上的著名报人,被誉为新闻全才。
·早年被《申报》聘为通讯员,参加南社。
·1911辛亥革命爆发,任《汉民日报》主编,开始职业报人生涯。
后接办该报,抨击军阀、揭露贪官污吏的罪行。
后被逮捕入狱,汉民日报被封。
·1914出狱后东渡日本留学,1915创办东京通讯社。
专门为京、沪报纸提供东京通讯。
曾首先报道了袁世凯政府和日本政府签订的“二十一条密约”,对国内反袁斗争起到了一定推动作用。
·1918在北京创办新闻编译社。
以消息迅捷闻名,有本社采写+翻译的外电。
开展有声有色的新闻采访报道活动,对北洋政府的内政外交、国会动态等做出翔实的报道。
·1918在北京创办大型日报《京报》。
1919因揭露政府卖国政策被封,邵再次流亡。
1920回国复刊,使该报成为北方一份有影响的大报。
·业务上,既办通讯社又办报纸,既精通采写业务又善于经营管理,既从事新闻实践又从事新闻教育,是中国新闻事业史上的新闻全才。
尤其善于新闻采访,其撰写的《实际应用新闻学》是我国最早的新闻采访学专著之一。
·政治上,紧随时代步伐,不断进步,1925在北京秘密加入中共。
1926年3.18惨案全力揭露真相,抨击军阀当局罪恶,被列入通缉黑名单,后被枪杀,为共产主义事业献身。
13林白水民国初期的著名记者。
曾两度留学日本,攻读法律,兼学新闻。
回国后先后担任上海《中国白话报》、《俄事警闻》、《警钟日报》,北京《公言报》、《新社会报》、《社会日报》等报纸的编辑、记者、主任和社长。
1926年8月因所写《官僚之运气》一文触犯当局,被奉系军阀张宗昌杀害。
林白水撰写的新闻和评论,挥洒自如,辛辣尖刻,好议个人短长,或揭人隐事,故积怨于军阀,他的文章通俗浅显,颇能吸引读者。
14刘少少(1870~1929)民国初年著名的新闻记者,与黄远生、徐彬彬一起,被誉为“民初三大名记者”。
青年时代就学于岳麓书院,1905年留学日本,曾协助杨度创办《中国新报》。
1909年回国,任北京《帝国日报》编辑,开始用“少少”笔名,取“少年中国之少年”之意,撰写政论鼓吹立宪,在新闻界崭露头角。
武昌起义后,先后担任《湖南公报》、《公言》、《中华》等报刊的编辑、记者、主笔。
袁世凯办的《亚细亚日报》创刊时,曾应聘担任主笔。
1918年后,受聘为北京大学讲师,研究老庄哲学。
刘少少一生在政治上趋于保守,无大作为,但他为文独辟蹊径,庄谐杂出,时有新意,有报界“怪杰”之称。
5.徐凌霄(1888~1961)笔名彬彬,他与黄远生、刘少少一起,被誉为“民初三大名记者”。
1916年起,徐彬彬继黄远生之后任上海《时报》和《申报》驻京特派记者,长期为两报撰写北京通讯。
他长于文学,娴于经史,熟悉历史掌故,因而他撰写的通讯文笔优美而又富于情趣,深受读者欢迎。
他对中国传统戏曲也很有研究,是民初著名的报刊剧评专栏作家。
16胡政之(1889~1949)民国初期的著名记者。
曾任上海《大共和报》翻译、编辑、主笔,1915年任该报驻京特派记者,以消息快捷受到报界关注。
1916年,担任王郅隆主办时期的天津《大公报》的经理兼总编辑,曾亲自采访段祺瑞“马厂誓师”等重大新闻,蜚声于时。
1918年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束后赴欧采访,是采访巴黎和会的惟一的中国记者。
后在上海组织国闻通讯社,1926年在天津任新记公司《大公报》经理兼副总编辑,成为报界名人。
17张季鸾(1888~1941)民国时期的著名新闻记者。
1905年他官费留学日本,任《夏声》杂志编辑,开始走上“言论救国”的道路,1910年任上海《民立报》记者。
1913年,张季鸾受命北上创办北京《民立报》,最先在报纸上披露袁世凯政府与五国银行团签订的“善后大借款”合同全文,引起轩然大波,并因此而被逮捕。
出狱后,他回上海《大共和日报》主持国际版,后又任《民信日报》总编辑,积极进行反袁宣传。
袁世凯死后,张季鸾任上海《新闻报》驻京特派记者和《中华新报》总编辑,1918年因揭露段祺瑞政府卖国借款的消息再次入狱。
1926年,任新记《大公报》总编辑兼副总经理,在新闻界开始享有盛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