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人格心理学7-15

人格心理学7-15

第七章特质流派一特质流派1假定:划定了一个能够展现于这连续体上的广泛的行为规范,任何人都处于连续体上的某一位置。

(1)人格特质在时间上相对稳定(2)人格特质具有跨情境的稳定性。

2物质流派的特征✧预测那些得分处在连续体上某一范围内的人有什么样的典型行为表现✧不注重查明行为机制,更关注描述人格和预测行为✧主要优点是容易把人们进行比较✧与其化流派的差异是,很少论及人格的变化,只提供一个改变的方向二重要的物质理论家1 Gordon:关心能意识到的行为的原因,认为特质不能预测行为,但应有一部分是稳定不变的,正是用特质要领所说明的那部分。

1)整体探索VS.个案探索整体研究法notnothetic approaches:假设对所有人都可以描述其在一个单一维度所处的水平。

共同特质(common traits):大体上适用于每一个人的特质。

个案研究法idiographic approaches:试图确定各种物质的独特组合,通过这种来说明一个人的人格,而不将所有人都归入预先确定的类别。

核心特质(central traits):5到10个最能说明个体人格的特质。

基本特质(cardinal traits):一个单一特质可以决定一个的人格2)机能自主性(functional autonomy):一种行为方式得到保持,但保持这种行为方式的原因已经不同于最初导致这种行为的原因。

行为曾经是为了达到某一目的的手段,而后来成为机能性的自主行为。

本能性(proprium):自我的所有方面。

2 Murray:人格学1)TAT;2)人格的需要层次心因性需要(psychogenic needs):在某种条件下以某种特定方式作出反应的可能性或准备状态。

压力(press):一种与心因性需要相互作用而共同决定行为的环境特征。

三、因素分析:卡特尔根源特质(source traits):组成人格的基本特质。

1、大五(the big five)✧神经质(Neuroticism):依据人们情绪的稳定性和调节情况而将其置于一个连续统一体的某处,此项得分高的人易感到压力✧外向性(Extraversion):好交际,精力充沛,积极,友好,自信。

✧求新性(Openness):对经验持开放,探求态度✧随和性(Agreeableness):分高的人乐于助人,可信赖和富同情心✧尽责性(Conscientiousness):如何控制自己,如何自律。

此项为工作绩效预测的最好指标。

2、大五的批评及局限✧五因素的含义存在争议:也许仅仅揭示了语言中所固有的维度,我们表述特质的能力受语言能力的限制,大五未必能准确涵盖人格的复杂性和精妙性。

✧五因素模式的结构存在一些不同意见,并不是所有结果都与五因素的结构相吻合✧由于非理论性而受到批评:缺乏预先的推断会导致对研究结果做任意的解释。

四情境论与物质论1、特质论的批评✧特质测量并不能够很好的预测行为:行为是由人与情境的相互作用决定的。

人与情境相互作用研究法(person-by-situation approach):研究物质、情境和行为之间关系的方法。

✧没有证据支持跨情境的一致性:人们经常看到的是他们希望看到的,我们多数只看到在一种情境中或充当一种角色的人,而不能充分认识到情境对行为的影响程度。

2、特质论的辩护✧行为的测量:特质心理学家认为研究者不能在人格特质与行为之间建立有说服力的联系,是因为他们对行为的测量不正确。

✧确定相关特质:只有当该特质对个体来说是有关的,或者说是一种核心特质的时候,对人格特质的测量可以作为预测行为的有效工具✧10%变异的重要性:检验相关的重要性的方法是把人格研究中所能解释的变异数量与其他领域的研究结果做比较。

五大五的应用:工作岗位六自陈式调查表:只要求人们对有关他们自己的问题作出回答的纸笔测验。

相对简单的计分程序使得测验者能得出一个或者一组可以在某一特质连续体上与他人作比较的分数1、明尼苏达多项人格调查表(Minnesota Multiphasic Personality Inventory)2 、自陈式量表存在的问题✧伪装(faking):受测者故意提供误导信息✧粗心大意与恶意对抗(carelessness and sabotage):厌烦,不愿意承认弱势✧反应倾向:社会赞许性(social desirability)人们在一定程度上展现自己受人赞许的默许反应。

社会赞许分数在判断一个新人格量表的判别效度时是有用的。

七贡献与批判1贡献✧运用客观的测量方法来检验自己的理论构念,一定程度上减少了偏见和主观性。

✧在许多方面的有效的应用性(咨询、教育、就业等)✧引发了大量的研究2批判✧特质心理学家根据特质来描述人,却不解释特质的产生,或者怎样才能帮助得分过高和较低的人✧其缺乏一个统一的结构,没有基本的统一的理论框架第九章生物学流派一、艾森克的人格理论:人格在很大程度上由生物特性决定,个体差异的方面。

1人格结构:内外向型、神经质、精神质A将人格因素分成可以按等级排列的不同单元,基本结构是包含特定行为的特定性反应水平,第二个水平是习惯化的反应。

B外向和内向的人皮质唤醒水平不同,在空白状态时,外向者的皮质唤醒水平比内向的低一些,所以他们会寻求高唤醒的社会行为,极端外向的人只是在努力心避免讨厌的无聊。

内向者所处的皮质唤醒水平比其最佳水平高,这些人会选择僻静的,无刺激的环境,保证他们己经很高的皮质唤醒水平不会变得更高。

C 内向者比外向者对刺激更敏感,当处于外部刺激时,内向者的唤醒更迅速也更激烈。

D有奖赏的情境更容易吸引外向者。

2)神经质上的得分说明情绪上的反应3)精神质上得分高的人:自我为中心,攻击性,非个人,冷漠,冲动。

2、人格的生物学基础✧外向-内向型具有跨时间的持续性✧跨文化研究结果的支持✧在三个维度中遗传都起重要作用。

二气质(temperament):某些行为类型的广泛的一般行为倾向1、气质与人格:气质是广泛起作用的人格倾向,个体差异在1岁左右可见适应良好儿童(well-adjusted)难以控制儿童(under controlled)抑制性儿童(inhibited)儿童的倾向性会影响到他的生活环境,气质能够影响对待儿童的方式。

成人的人格既受遗传的气质决定也受环境因素的决定,气质影响环境,环境又影响气质,发展成为稳定的人格特质的方式。

2抑制与非抑制儿童:很小就可以鉴别并保持稳定✧抑制性儿童:自我控制,温和有礼✧非抑制型儿童:用精力充沛的和自发的方式表达自己✧陌生焦虑:面临不熟的人和情境时更容易焦虑三进化人格心理学1、自然选择与心理机制:物种中有些个体具有一些先天遗传的特性,自然选择使一些心理机制帮助人类生存和繁殖。

2、焦虑与社会排斥:人都有从属于某个群体或加入某种关系的迫切需要,当我们被社会群体排斥时,有可能焦虑。

四应用:儿童气质与教育✧易教养型儿童(easy children):主动面对新环境,适应性强,积极。

✧困难型儿童(difficult children):退缩面对新环境、适应慢、紧张、消极✧缓慢发动型儿童(slow-to-warm-up):退缩、缓慢适应1、气质与成绩✧一些气质可能比另一些气质更符合课堂需要:造成他们学习成功机会的多少✧学生的行为引发了教师的反应:影响师生的相互作用,影响学生在生活中的表现。

✧老师常会曲解学生的气质类型2、适应良好模型:孩子在学校里表现如何,部分取决于对这个孩子的要求与这个孩子的“能力、特性和行为风格”匹配得如何五脑电六贡献与批判1贡献✧在人格研究和生物学原理之间架起了一座桥梁✧其研究成功地帮助了那些对行为变化感兴趣的心理学者查明了些影响变量✧研究者己经从实证角度支持了根据这一观点提出许多假设2批判✧其倡导者经常会在验证他们的一些想法时,表现出能力上的局限(推论和自圆其说的演绎)✧气质的研究和理论没一个统一的模式✧没有形成基于这一观点的心理治疗学派第十一章人本主义流派一起源✧存在主义哲学✧美国的心理学家,罗杰斯、马斯洛的研究,存在主义心理治疗的,是解决存在的焦虑,这是由于认为个人生活没意义而产生的恐慌、恐惧感,治疗一般包括通过强调自由选择,以及建立种可以减轻空虚、焦虑和烦恼的生活方式,培养对人生的更加成熟的态度。

二理论内容:①人的责任②此时此地③从现象学角度看个体④强调人的成长✧人的责任:在特定时刻,行为是每个自己的选择,是自己生活的主动建构者,可以自由地改变自己。

✧此时此地:只有按生活本来面貌生活,才能真正完善✧个体现象学:自己最了解自己,通过指导自己解决问题✧人的成长三罗杰斯1心理和谐的人:达到:“人的本性就是要努力作到因满足于个人生活而保持乐观态度”这一目标的人。

其特征有三:①坦城对待自己的经历,目的是体验生活②愿意相信自己的感觉,不太屈从社会角色要求③与其他人相比,能深刻而敏感的体会自己的情感2焦虑和防御机制焦虑产生于当我们接触到与我们的自我知觉不一致的信息的时候。

潜知觉:人并不是在意识层面上清楚地认识到这种不一致扭曲:最普遍的防御机制整合失败:自我概念与现实之间的差距非常大的时候,防御机制不能发挥作用。

3有条件的和无条件的积极关注:价值条件化1)大多数父母都是在孩子们满足了自己的期望的时候,才会爱他们,使儿童认为只有做了父母让他们做的事情,才能得到爱,结果,使其学会了抛弃他们自己的真实感情和愿望,而只是接受父母赞许的那一部分自我,拒绝自己的弱点和错误。

2)无条件积极关注下,孩子会觉得需要去隐藏那部分可能引起爱的撤消的自我,可以自由的体验全部的自我,自由地把错误和弱点都纳入到自己的自我要领中,自由的体验全部生活。

四马斯洛:关注意识方面1动机和需要层次理论匮乏动机:由一些基本需要的缺乏而产生成长需要:无私地给别人爱和最大限度地发挥个人潜能生理需要安全需要归属和爱的需要自尊需要自我实现需要2 理论的解释:对需要和行为之间关系的一种概括分析✧存在一些明显例外✧需要只是部分满足即可,不需要百分百满足✧同文化中,满足每一种需要的方式不同✧行为是多元动机驱动的结果3对心理健康的人的研究:(传记分析法)✧自我实现的人一方面能够打官腔自己,承认自己的弱点,努力改进,尊重自己✧心理健康的人比普通人更少受文经规范和习俗的约束✧心理健康的人有自我实现的创造性✧心理健康的人朋友少,但友谊浓厚令人敬佩✧拥有高峰体验(超越一切的体验,没有任何焦虑,人感受到自我与世界的和谐统一,感受到暂时的力量和惊奇)五乐观体验的心理六应用:以人为中心治疗的职业满意态度1以人的中心的治疗:治疗师的工作非改变患者,而是提供一种使患者能够自己帮助自己的氛围。

①治疗师发源与患者之间建立适当的关系,公开、真诚的面对患者②无条件的积极关注,接受并尊重患者当前状态③通过反馈帮助患者更好地了解自己2满意度七评价:Q分类技术八贡献与批判1 贡献✧人本主义的积极的理论提供了一种受欢迎的观点✧人本主义心理学对心理咨询师和心理咨询者的咨询方法产生了重大影响✧人本主义心理学的影响并不仅限于心理学和心理治疗领域2批评✧最主要的是用自由意志的要领来解释人的行为,使其研究与科学研究不相适应,没有研究可以支持这种解释✧许多关键要领很难定义✧其研究的资料受到实验定向心理学家的质疑✧治疗技术适用有限性的问题✧对人性作了过多的本质假设第十三章行为主义和社会学习理论一行为主义:心理学研究的是外显的行为—可观察,可预见最终可控的行为,射是理解人类行为的关键,学习仅仅是通过观察甚至是通过听说别人怎么行为而发生的。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