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1史铁生《合欢树》

1史铁生《合欢树》


1. 诵读课文,根据“合欢树”出现前 、出现后 的顺序把文章分成两部分。并说说你认为这 . . 篇文章的主题 是什么? .. 明确:第一部分 1——6 写母亲生前的事,追忆母亲。 【写“人”为主(实写) 】 第二部分 7——12 写母亲去世后的事,思索合欢树。 【写“树”为主(虚写) 】 文章主题: 母爱 2. 诵读课文 1--6 段,作者写了人生中几个年龄段“我”和母亲的哪些事情?从中我们能
教 学 内 容 小 结
本文是一篇表现母爱的优美散文。 文章以时间为线索,先写母亲生前的事,后写母亲逝世后的事,由人及 树,前后流畅,浑然一体,表现了作者对母亲的深情怀念和对母爱的高度赞 美。
作 业 布 置
1. 抄写生字词; 2. 完成课后习题及练习册。
课 后
吸收率
巩固率
运用率

授课教师
教务科审阅
感受到母亲怎样的象?
年龄 十岁
“我” 作文获奖 (调皮活泼)
母亲 年轻美貌、热爱生活、 童心未泯、争强好胜; 早生华发、全副心思、为我 治病、隐忍退让、励我写作、 抱着希望;
二十岁
双腿残废 (心灰意冷)
三十岁
小说发表 (思念感怀)
不在人世
思考:母亲从外貌到性格的巨大变化甚至反差说明了什么? 明确:母亲为了残疾的儿子牺牲了自己的青春、爱好乃至健康,作者内心也因此充满了“子 欲养而亲不待”的愧疚和痛苦。 3. 浏览课文 7~12 自然段,思考母亲与合欢树有什么关联? (1)内容衔接:史铁生的文字看似平淡,但内容却很丰富,母亲的形象以及她身上的变化 都在一处处细节描写中展现出来, 尤其是在叙述的过程中作者流露出来的感情非常真挚。 作 家王安忆评价史铁生的散文: “在叙述中流露出原初面目的情感” 。 在这篇文章中当然指的是 母爱, 而文章在接下来的部分却用了很多的笔墨写合欢树, 而在写合欢树之前又写了一群老 人。如果写母亲是确保文章的深度,而写院子里的老人就是文章主题的厚度,也是母爱的一 种折射。 (2)阅读第 7 自然段,思考老太太形象的塑造对文章主旨的作用,以及段末“终于”一词 所包含的深层含义(老太太们怕他伤心,但更怕他忘了母亲,所以, “有一年,人们终于又 提到母亲” ) 。 附: “终于”一词在汉语词汇中,有到底、最终的含义,表示所预料的或所期望的事情 最终发生。有时候也反喻不希望的事情最终发生。 【老太太形象】忠厚 善良 慈爱 e.g.“把我当儿孙看” “怪我不常去” “想到我没了母亲,但都不说,光扯些闲话” “大伙就不 再说,忙扯些别的” 【终于】A.时间的等待。 “终于”总是有一段时间的,不能由马上到现在。 B.头脑的酝酿。想了好多次,但一直没有实行。 C.行动的努力。 总结: “终于”提到了母亲,就引出了“合欢树” 。写这几个老人不仅使整个主题更有厚度, 还有一个重要的作用就是引出合欢树, 在文中起到了一个过度的作用, 使合欢树的出现显得 自然。 (3)(现在我们大家一起来看合欢树)思考:合欢树与我、与母亲之间的关系? 明确: 合欢树 路边的含羞草 母亲 种在花盆
1. 学习分析理解句子的方法,培养理解文句的能力。 2. 品味平淡朴实的文字,感受作者母子情深。
难 点
通过体会作者在文中表现的母子情深, 引导学生学会感悟亲情, 珍惜亲情, 懂得感恩。
关 键 教 具 教学方法 复 习 提 纲
理解“合欢树”在文中的象征意义。 多媒体课件 教读法、讨论法
教学过程、内容: 一、 图片导入 今天我们学习第一课史铁生先生的《合欢树》 。首先看一组合欢树的图片,并了解 这种植物蕴含的寓意以及美丽的传说。思考作者为什么要以“合欢树”作为文章标题, 合欢树与作者又有怎样的关联?(图片展示)合欢树又代表着怎样凄美的灵魂,又支撑 着怎样的希望呢? 二、 作者简介 史铁生,中国当代作家、散文家。1951 年出生于北京,1967 年毕业于清华附中,
后去延安插队。因双腿瘫痪于 1972 年回到北京。后来又患肾病并发展到尿毒症,靠着 每周三次透析维持生命。病后开始从事文学创作,自称“职业是生病,业余在写作” 。 2010 年 12 月 31 日凌晨突发脑溢血逝世,享年 59 岁。 著有中短篇小说集《我的遥远的清平湾》 《礼拜日》 《舞台效果》 《命若琴弦》等; 长篇小说《务虚笔记》等。其中《我的遥远的清平湾》 《奶奶的星星》分获 1983、1984 年全国优秀短篇小说奖。另外散文《我与地坛》 《秋天的怀念》等作品也获得了很大影 响。他的作品,一类是对知青生活的回忆和反思,另一类是对残疾人命运的描摹,作品 呈现平淡质朴而意蕴深沉的“散文化”倾向。 (附:华语文学传媒大奖 2002 年度杰出成就奖授奖词) 史铁生是当代中国最令人敬佩的作家之一。他的写作与他的生命完全同构在了一 起,在自己的“写作之夜” ,史铁生用残缺的身体,说出了最为健全而丰满的思想。他体验 到的是生命的苦难,表达出的却是存在的明朗和欢乐,他睿智的言辞,照亮的反而是我 们日益幽暗的内心。他的《病隙碎笔》作为 2002 年度中国文学最为重要的收获,一如 既往地思考着生与死、 残缺与爱情、苦难与信仰、 写作与艺术等重大问题, 并解答了“我” 如何在场、如何活出意义来这些普遍性的精神难题。当多数作家在消费主义时代里放弃 面对人的基本状况时,史铁生却居住在自己的内心,仍旧苦苦追索人之为人的价值和光 辉,仍旧坚定地向存在的荒凉地带进发,坚定地与未明事物作斗争,这种勇气和执着, 深深地唤起了我们对自身所处境遇的警醒和关怀。 三、 课文分析
第二年没有发芽 第三年长出叶子 第四年长大了 有一年开花了 “我”
不舍得扔 常去伺弄 栽在窗前的地上(念
叨)
已不在人世 母亲
(执着地培养) “合欢树”
两腿残废 没有发芽 叹息,不放弃 开始写作 茁壮成长 高兴,常侍弄 事业有成 花繁叶茂 去世,没看到 母亲的恩泽 (4)思考“我”是如何对待合欢树的?(把握作者复杂的情感体验) 明确:作者对合欢树怀着一种复杂的情感,既渴望相见,又刻意回避,正是作者对母亲无比 怀念之情的深刻表现。合欢树是母亲亲自带回家、亲自栽种、细心呵护,并寄予着无限希望 的树,寄予着渴望“我”顽强活下去的希望,它的身上有母亲的影子,作者想到母亲已经去 世,愧疚而痛苦,所以“可以去却不想去” ;而后来认识到合欢树凝聚着母亲深沉的爱,母 亲虽已去世,但合欢树仍在健康成长,暗喻母爱长青、母爱永恒,这让“我”感到幸福,借 看合欢树思念母亲,但是“想去却不能去了” 。 (5)作者在文中反复提到看树影儿的孩子有何深刻涵义?、 明确:生命的延续,母爱的传递 4.文章为什么不用《我的母亲》为题,而用《合欢树》为题? 明确:象征手法的运用(作者自己;母亲;母爱亲情)
山西省阳泉市工业学校 语文 课时授课计划 机电、计算机专业 2015 年 3 月 9 日 授课班级: (高职)计算机 141;
高职机电 141、142 班
课 题 教 学 目 标 重 点 一、合欢树(史铁生) 1. 从作者经历、思想感情等角度,欣赏和品味文中含义隽永的语句。 2. 通过对“合欢树”成长经历的分析,理解“合欢树”在文中体现的丰富的 情感内涵和象征意义。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