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例谈发挥学生主体性提高教学成效论文

例谈发挥学生主体性提高教学成效论文

例谈发挥学生主体性提高教学成效
【摘要】:教学中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是培养学生整体发展的核心。

随着初中数学教学改革不断深入的今天,基于在减负的同时力争实现增效的目的。

本文笔者通过从创设思维情境、引导自主探究、渗透教学方法等三个方面教学设计中如何发挥学生的主体性提高教学成效,谈一些具体做法。

【关键词】:教学设计主体性有效教学
教育学家第斯多惠说过:“科学知识是不应该传授给学生的,而应该引导学生去发现它们,独立地掌握它们。

”《数学新课程标准》也指出有效的数学学习活动不能单纯地依赖模拟与记忆,而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

因此,坚持“以生为本”,真正摆正学生主体地位,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促进学生积极参与是优化教学过程,提高数学课堂教学效率的关键,也是深化教学教改的急切呼唤。

那么,在教学中如何发挥学生主体性,提高教学成效呢?本文着重通过几则案例谈一谈这一方面的体会。

一、创设思维情境,启发学生的主体性。

新课程理念下的课堂教学,需要的是完整的人的教育,它不仅要让学生获得知识,还要让学生拥有创新精神,锲而不舍的态度,不懈的追求。

案例一:我在执教浙教版七年级数学(上)第四章4.2《代数式》的教学中,笔者对代数式教学两种不同的教学设计,其效果和作用
却截然不同。

教学设计方案一:①介绍代数式,板书定义;②给出一些代数式、非代数式的例子,带领学生参照代数式的定义,辨别哪些是代数式,哪些不是代数式;
如:指出下列哪些是代数式?8m+6n ab 6-2=4
③提供若干个辨别代数式的练习,让学生依照刚才的方法解决它们。

教学设计方案二:
出示下图:
①按图式的方式,搭一个正方形需要4根小棒,搭2个正方形需要 7 根小棒,搭3个正方形需要根小棒,搭4个正方形需要根小棒……
②搭10个这样的正方形需要多少根小棒?搭100个呢?你是怎样想到的?
③如果有n表示所搭正方形的个数,那么搭n个这样的正方形需要多少根小棒?你是怎样表示搭n个这样的正方形需要多少根小棒的?跟同伴进行交流。

显然,方案一是以一种“范本”的形式出现的;直接向学生呈现“代数式”的含义和相关概念,以及一些旨在熟悉这些概念的例题和模仿例题的习题。

其主要的教学目的让学生知道“什么是代数式”、“如何求解”有关代数式的题目。

方案二则是主要给学生提供了若干从事数学活动的机会,有趣
的、需要思考的问题情境,求解的经历,思维空间,概念的本质属性。

其用意在于:首先让学生体会“为什么要学习代数式”,“代数式是怎样产生的”,通过活动,归纳与概括,思考与交流等去掌握代数式的基本含义。

同时,在此活动过程中学习一些认识新事物的基本认识方法,发展寻求解决问题的思路。

两种学习方式,学生虽然都掌握了知识,但由于学生学习的过程不同、体验不同、方案一失去“过程”,方案二获得“过程”,一样的成绩,不一样的过程,真正意义上的收获是不一样的。

其对学生的影响有的是一个阶段,而有的却是一生。

只有在课程实施中做到既重视教学结果,又重视教学过程,才能有助与学生形成一个既有“肌体”又有“灵魂”的学科认知体系。

二、引导自主探究,重视学生的主体性。

古人也云:“学起于思,思源于疑”,所以学习过程是一种对未知的探求、创造的过程,“疑”是经过深入思考、主动探究才能产生的,“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

会读书的人,都想方设法搞清楚事物的联系与本质,都在探索中学习,在学习中探索。

案例二:我在执教浙教版七年(下)1.1《认识三角形》的内容,笔者同样对三角形三边的关系探究教学两种不同的教学设计,其效果和作用也截然不同。

教学设计探究活动方案一:
教师事先给每组学生准备3、4、5、8厘米的小棒各一根,请学生选择其中的三根小棒围三角形并记录每次围的情况。

学生完成后
出示一组填写的表格:
第一根小棒长度第二根小棒长度第三根小棒长度能否围成三角形
3厘米4厘米5厘米能
4厘米5厘米8厘米能
3厘米4厘米8厘米不能
3厘米5厘米8厘米不能
教师开始评讲,先请学生将围成和围不成的各种情况展示出来,然后重点评讲围不成的那两种情况,并请学生思考围不成三角形的原因。

师生观察表格中的数据发现规律,归纳得出:三角形任意两边之和大于第三边。

这样的探究过程过程看上去很流畅,然而课后调查却发现有一半学生对两边之和大于第三边这一规律比较生疏,运用时很多学生还是凭经验而不是三边关系作为依据去解决。

为什么这样流畅的探究活动不能带来良好的探究效果呢?事实上我们不难发现,在整个操作探究的过程,教师牵引的痕迹比较明显。

由于小棒的长度是老师指定的,探究过程中教师急于给出方法让学生轻而易举发现“奥秘”;学生对操作后得出的结论体验不深,对规律是否具有普遍性心存疑虑。

教学设计探究活动方案二:
教师对探究活动实施了“手术”,让学生经历真实自然的探究过程:教师请每位学生从材料袋中取出一根吸管,问:你们能将这根
吸管剪成三段围成一个三角形吗?能!学生豪气十足,他们纷纷行动起来。

一会,有的如愿以偿围成三角形,有的则抓耳挠腮。

这时,教师笑着说:看来不是随随便便剪成三段就可以围成三角形的,这里面里面隐藏着什么秘密!我们一起把它找出来好吗?如果同学不介意的话能不能把没围成的“作品”贡献出来供我们研究?几位学生争着将自己的“作品”拿上讲台。

教师选了其中的一份(如图)教师问:这三根小棒肯定搭不成吗?听了教师的语气,有的学生动摇了。

一位学生用手指着边说:“那两根小棒斜一点,或许可以搭在一起。

”有的学生也开始附和着。

于是教师根据学生的“指示”,一一演示:
演示刚结束,几位学生叫了起来:我知道为什么围不成三角形了,因为两根小棒合起来都没第三根长。

教师笑着点头说:是呀,由此你们得出什么结论?“当两根小棒的长度和等于或小于第三根时,不能围成三角形。

”“那两根小棒的长度和多长时,就能围成呢?”教师把问题又抛给了学生。

接下来学生便开始猜测,动手实验,在量量比比中,验证了在三角形中任意两边之和大于第三边的规律。

比较两次不同的教学设计探究活动,笔者认为方案二探究的环境更真实,探究的结果更可信。

方案一学生探究规律需要的小棒是教师提供的,连长度都是统一的,学生只要进行简单的拼搭即可完成探究任务。

给人感觉的环境有意布设,有“巧合”之嫌。

方案二是学生任意剪小棒,势必出现许多不确定因素,自然生成。

教学过程的推进是随着课堂上师生之间的交流与对话、学生的思维发展的轨
迹而进行的,没有刻意的安排,没有巧设的“陷阱”,显得自然而真实。

在这样自然而真实、曲曲折折、层层推进的探究过程中,学生应该经历这样的探究过程。

三、渗透教学方法,促进学生的主体性。

学习数学过程中,解题的关键在于找到合适的解题思路,数学思想方法就是帮助构建解题思路的指导思想。

因此,在初中数学教学中,我们应当不失时机地、有目的、有选择、适时地向学生渗透一些基本的数学思想方法,如:将实际问题抽象为数学问题,再借助方程或不等式等解决的模型化思想;数与式各种的运算律,都是从特殊归纳出一般规律的思想;利用数轴研究有理数的概念与运算律的数形结合思想;解二元一次方程组中用的是化归思想与程式化思想、函数思想等。

数学思想方法的教学必须通过具体的教学过程加以实现。

因此,必须把握好教学过程中进行数学思想方法教学的契机——概念形成的过程,结论推导的过程,方法思考的过程,思路探索的过程,规律揭示的过程等。

同时,进行数学思想方法的教学要注意有机结合、自然渗透,要有意识地潜移默化地启发学生领悟蕴含于数学知识之中的种种数学思想方法,切忌生搬硬套、脱离实际。

总之,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想方设法激励学生的参与,调动学生的积极主动性,而且承认学生的潜能并给予激励和肯定,重视学生主体性的发挥,重视学生的参与和能力的提高。

正如德国教育家第斯多惠所说的:“一个真正的教师指点他的学生时,不是已经投
入了千百年劳动的现成的大厦,而是促使他们去做砌砖的工作,同他们一起来建造大厦,教他建筑”。

因此,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大胆放手,激励学生动手实践、自主探索、合作交流,把想象的空间、思考的时间、思维的过程还给学生,教师为辅,主要是引导、点拨、纠偏、调控,不仅使每个学生参与学习,而且要让他们会学、要学、乐学、富有创造性地学,使学生真正成为学习、认知的主体,从而有效地提高初中数学课堂教学效果。

【参考文献】:
[1]谢雅礼.精心创设教学情境提高课堂探究成效
[2]顾冷沅主编.邵光华著.作为教学任务的数学思想方法。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