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体温调节的生理机制

体温调节的生理机制

体温的正常波动与调节
.
内容提要
体温 体温的正常波动 体温调节
.
体温(body temperature)
1 1
生理学:体温分为核心温度(core temperature) 与表层温度(shell temperature)
2
临床:指机体核心部分的平均温

意义:体温的相对恒定是机
体新陈代谢和一切生命活动正
2
体温的这种周期性波动称
为昼夜节律或日周期 (
circadian rhythm)。
3
.
2、性别的影响
1
在相同状态下,男性体温比女性
体温低0.3°C。
2
女性体温随月经周期而变动。月
经期至排卵这段时间体温较低,排
卵日体温最低,排卵后体温回升至
月经前水平。孕激素及其代谢产物
可能是引起体温波动的主要因素。
3
.
体温调节(thermoregulation)
1
不受意识控制
自主性体温调节指在体温调节中枢的控
制下,随机体内外环境温热性刺激信息的变动,通
2
过增减皮肤血流量、发汗、寒颤等生理反应,调节
体热的产生和放散,使体温保持相对恒定的体温调
节方式。这是机体实现恒温调节的基础。
行为性体温调节指机体通过一定的行为
3
.
体温调定点学说
1
2
3
.
体温调定点学说
1
调定点
下丘脑体温调节中枢(控制系统)
产热装置
散热装置
(骨骼肌、肝脏) (汗腺、皮肤血管)
2
(受控系统)
(受控系统)
深部温度
干扰因素
体温
3
.
温度感受器
体温调节过程
气温下降
散热过多
体温趋于下降
冷感受器兴奋
发汗中枢
体温调节中枢
发汗停止 血管收缩 代谢增强 寒 战

3
.
表层温度和核心温度
1

关系:机体表
层的温度低于
核心温度,而 2
且由表层向深
部存在着比较
明显的温度梯

3
在不同环境温度下人体体温分布图.
体温的正常波动
1
昼夜变化的影响
性别的影响
2
年龄的影响
肌肉活动的影响
3
.
1、昼夜变化:
1
清晨2-6时体温最低,
午后1-6时最高,周期 幅度一般不超过1°C,
散热减少
产热增多
体温趋于正常
.
体温调节过程(以环境温度下降为例)
1
2
大脑皮层 行为调节
产热增多 散热减少
3
Thank you
.
整合。
2
3
.
体温调定点学说
1
此学说认为,在下丘脑体温调节中枢PO/AH
中存在着一个与恒温器相类似的调定点,规
定着机体的温度数值。
设置说法未定
2
当温度与调定点的水平一致时,机体的产热=散热 当体温高于调定点水平时,中枢的调节活动会使产热活动 降低,散热活动加强 当体温低于调定点水平时,产热活动加强,散热活动降低 ,直到体温回到调定点水平。
的神经元。
✓视前区--下丘脑前部 (PO/AH) 热敏神经元(
warm-sensitive neuron)较多 ;
✓脑干的网状结构和下丘脑弓状核 冷敏神经元 (cold-
sensitive neuron)较多。
3
.
体温调节中枢
1
下丘脑前部的热敏神经元 和冷敏神经元既能感受其 所在部位的温度变化,又 能对传入的温度信息进行
3
.
女性月经周期中基础体温曲线
1
2
3
.
3、年龄:
1
儿童体温较高,老年人体温较低。 新生儿(特别是早产儿)因体温调 2 节机制发育不完善,调节能力差, 体温易受环境温度影响。
新生儿体温>成年人>老年人
3
.
4、肌肉活动:
1
肌肉剧烈活动时,由于代谢增强 ,产热量增加,体温可升1~ 2 2ºC,
此外,情绪激动、精神紧张、环 境温度变化以及进食等均可 影响体温。
活动来保持体温的相对稳定,例如增减衣着、创造
空调环境,提高保温御寒、防暑降温效果等。
受意识控制
3
.
体温调节(thermoregulation)
1
体温调节机构示意图
2
负 反 馈
3
.
温度感受器
1
外周温度感受器:位于皮肤、粘膜和内脏
的对温度变化敏感的游离神经末梢。
中枢温度感受器:位于脊髓、脑干
2
网状结构和下丘脑等中枢神经系统内的对温度变化敏感
诊断外周 血管疾病 的指标
2
3
.
核心温度
1
机体核心部分(心
腋窝温度:36.0-
、肺、脑和腹腔ore
口腔温度 : 36.7-37.7 ℃
2
temperature),
直肠温度:36.9-
相对稳定,身体各
37.9 ℃
部之间的温度差异
可信度 :直肠温
很小。
>口腔温>腋窝
常进行的必需条件。
T < 22℃→心跳停止 T > 43℃→酶变. 性而 死亡
3
T = 27℃→低温麻醉
表层温度
机体表层部分 (皮肤、皮下 组织和肌肉等 )的温度称为 表层温度( shell temperature ),易受环境 温度影响,身 体各部之间的 温度差异较大 。
1
机体表层的最 外层即皮肤的 温度称为皮肤 温度(skin temperature ),与局部血 流量有密切的 关系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