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文档之家› 生理学:第二节 体温及其调节
生理学:第二节 体温及其调节
2.5 34 40 23.5Βιβλιοθήκη 产热量(占机体总产热量的%)
安静状态
运动或劳动
16
1
56
22
18
73
10
2
❖安静时:内脏为主(肝脏最明显) ❖运动时:骨骼肌为主
㈠机体的产热 2. 产热形式
⑴战栗产热: 寒冷环境中主要产热形式
⑵非战栗产热:褐色脂肪分解产热-对婴儿有意 义 其它:基础代谢产热、骨骼肌运动产热、食 物特殊动力效应
⑴辐射散热 ⑵传导散热 ⑶对流散热 ⑷蒸发散热
2. 皮肤主要散热方式
⑴辐射
机体通过热射线的形式将 体热传给外界较冷物质的 一种散热方式。
散热量取决于
❖ 散热面积 ❖ 皮肤-环境温度差
2. 皮肤主要散热方式
⑵传导
散热量取决于
❖ 接触面积 ❖ 温度差 ❖ 导热性
冰帽——降温 脂肪 —— 保温
2. 皮肤主要散热方式
第二节 体温及其调节
一 、体温的概念:是指机体深部的平均温度。
体内任何组织或内脏的温度取决于: 1.局部的代谢水平 2.通过该部位的血流量和血液的温度 3.与周围组织间温度梯度的大小
一、体温及其生理变动 (一)表层温度和核心温度 (二)体温的生理变动
㈠表层温度和核心温度
1.表层温度
❖ 随环境温度变化 ❖ 各部位差别较大
㈠机体的产热 3. 产热的调节
⑴体液调节: 甲状腺激素
肾上腺素和去甲肾上腺素
⑵神经调节: 寒战中枢兴奋引起寒战
兴奋交感神经
㈡机体的散热
1. 散热途径
主要:通过皮肤 少量:通过呼吸、尿液、粪便
㈡机体的散热
散热的主要部位是皮肤 呼吸道
消化道、尿道
85% 13.5% 1.5%
皮肤散热在维持体温的稳定中起主要作用
㈠表层温度和核心温度
⑤波状热(undulant fever) 体温逐渐上升达39℃或以上,数 天后又逐渐下降至正常水平,持续数天后又逐渐升高,如 此反复多次。常见于布氏杆菌病。
⑥不规则热(irregular fever) 发热的体温曲线无一定规律, 可见于结核病、风湿热、支气管肺炎、渗出性胸膜炎等。
㈠表层温度和核心温度
③间歇热(intermittent fever) 体温骤然升达高峰后持续 数小时,又迅速降至正常水平,无热期(间歇期)可 持续1天至数天,如此高热期与无热期反复交替出现, 见于疟疾、急性肾盂肾炎等。
㈠表层温度和核心温度
④回归热(recurrent fever) 是指体温急剧上升至39℃或 以上,持续数天后又骤然下降至正常水平,高热期与 无热期各持续若干天后规律性交替一次的体温曲线类 型,可见于回归热、霍奇金(Hodgkin)病等。
㈠表层温度和核心温度
常见的热型
①稽留热(continued fever) 是指体温恒定地维持在39~40℃以上 的高水平,达数天或数周,24小时内体温波动范围不超过1 ℃, 常见于大叶性肺炎、斑疹伤寒及伤寒高热期。
㈠表层温度和核心温度
②弛张热(remittent fever) 又称败血症热型,是指体温 常在39℃以上,波动幅度大,24小时内体温波动范围 超过2℃,但都在正常水平以上的体温曲线类型,常 见于败血症、风湿热、重症肺结核及化脓性炎症等。
㈡机体的散热
机体内热量到达皮肤的途径
1、热传导 机体大多数组织的导热性与水的导热性 相等,脂肪的导热性差,肥胖的个体皮下脂肪多, 体内热量不容易到达皮肤。
2、皮肤的血液循环 受神经支配:炎热环境,交感 神经紧张性降低,血管舒张,散热增加;相反,寒 冷环境,血管收缩,皮肤温度降低,散热减少。
㈡机体的散热 2. 皮肤主要散热方式
㈡体温的生理变动
1.昼夜变化-昼夜节律
特点: 清晨2~6时体温较低, 午后1~6时较高。
中枢:下丘脑视交叉上核
㈡体温的生理变动
2.性别
特点:
❖女性>男性 ❖女性体温的月周期
㈡体温的生理变动
3.年龄
特点:
❖儿童、青少年体温较高,老人体温较低
❖新生儿体温调节能力差
注意保温
㈡体温的生理变动
4.肌肉活动
特点:
❖活动时体温较高
㈡体温的生理变动
5.其他因素
麻醉时体温下降 情绪激动、精神紧张、环境温度和进食等 小儿哭闹时体温测量不准
二、机体的产热和散热
神经、体液调节
产热
散热
产热和散热的相对平衡
㈠机体的产热
1. 主要产热器官
几种组织器官在不同状态下的产热量
组织器官
脑 内脏 骨骼肌 其他
重量(占体重的%)
2. 皮肤主要散热方式
发汗的类型: 1、温热性发汗: 体内外温热性刺激引起的 发汗,是全身的小汗腺都分泌汗液的现象, 生理意义 蒸发散热,调节体温。 调控中枢: 下丘脑的发汗中枢。
2. 皮肤主要散热方式
2、精神性发汗 由于精神紧张或情绪激动引起的发汗 一般无潜伏期,与体温调节无关 发生部位 掌心 、足底、 前额、 腋窝 中枢 可能在大脑皮层运动区
⑶对流:通过空气流动实现热 量交换的方式
散热量取决于
❖ 风速 ❖ 温度差 ❖ 散热面积
2. 皮肤主要散热方式
环境温度高于表层 温度时怎样散热?
答案:
40
唯一散热方式——蒸发
40
2. 皮肤主要散热方式
(4)蒸发散热 evaporation
概念 水分从体表气化时吸收热量而散发体热的 一 种方式。 1g水蒸发可吸收热量 2.43kJ。
2. 皮肤主要散热方式
发汗:汗腺主动分泌汗液的过程。又称可感蒸 发。
汗腺分布:大汗腺,腋窝、阴部及乳头等
小汗腺 ,全身的皮肤,手心和足跖突出 汗腺总数相等于一个肾脏的重量,约200~250万个 分泌能力最强的部位:躯干、四肢
2. 皮肤主要散热方式
汗液
组成:水分99%,固体成分1%。固体 成分中主要为 NaCl, 少量为尿素、乳 酸、脂肪酸等。
2.核心温度
❖ 相对稳定 ❖ 各部位差别小
㈠表层温度和核心温度
体温的正常值 直肠温度: 36.9 ~ 37.9℃ 口腔温度: 36.7 ~ 37.7℃ 腋窝温度: 36.0 ~ 37.4℃
㈠表层温度和核心温度
体温高于正常称为发热, 37.3~38摄氏度为低热, 38.1~39摄氏度为中度发热, 39.1~41摄氏度为高热, 41摄氏度以上为超高热。
当环境温度≥体温时,蒸发是机体唯一的散热方 式。
分不感蒸发和可感蒸发两种。
2. 皮肤主要散热方式
1、不感蒸发:体液的水分从皮肤和黏膜表面渗出 而被气化的形式。 每天约1000ml
临床:补液病人应考虑每天丢失的体液 婴幼儿更容易缺水,应及时补充。 不能分泌汗液的动物,不感蒸发是重要散
热 途径,如狗热喘呼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