先秦两汉文学课件
第四节
先秦文学的基本特征
• 一、应用性与现实性; • 二、原创性与经典性; • 三、地域性。如《诗经》和儒家、墨家、 法家的散文,产生于北方,表现了北方人 民重实际而轻冥想的特点。屈原和宋玉的 作品,想象丰富,文辞华丽,则是南方楚 文化的产物。
第五节 先秦文学的贡献和影响
• 主要贡献有: 一、“后世之文,其体皆备于战国”(章学 诚《文史通义.诗教上》); 二、《诗》、《骚》诗歌典范的确立(写实 与奇幻;风雅传统); 三、亦史亦文的撰史传统; 四、深于比兴、深于取象的艺术传统。
•
二、神话思维的特点 神话是早期人类的宇宙观,其中打上了 原始社会生活的印记,也反映了原始思 维的特点,神话思维的特点主要有: 1、万物有灵观念; 2、互滲律; 3、具象思维。
另一方面有思想家来完成,如孔子 “不语怪 力乱神” ,将“夔一足”解释为:“像夔这 样的人有一个也就够了。”(《吕氏春秋.察 传》)又如《太平御览》卷七十九引《尸子》 记载:子贡问孔子:“古者黄帝四面,信乎?” 孔子说:“黄帝取合己者四人,使治四方…… 此之谓四面也”。庄子改造鲲鹏的神话来进行 说理。经过这样历史化的处理,致使不少神话 散失或改变了本来面目。 现存中国古代神话,主要散见于《山海 经》、《穆天子传》、《庄子》、《楚辞》、 《淮南子》、《列子》等古籍中。
二、祭祀歌谣:原始歌谣往往与祭祀和 宗教仪式有关,是一种集诗、乐、舞于一 身的综合艺术形式。如《吕氏春秋· 古乐篇》 中记载的“葛天氏之乐”就是原始部落的 人们祈祷或庆祝丰收的歌舞: 昔葛天氏之乐,三人操牛尾,投足以 歌八阕:一曰载民,二曰玄鸟,三曰遂草 木,四曰奋五谷,五曰敬天常,六曰达帝 功,七曰依地德,八曰总禽兽之极。
先秦文学从形态上看有两个鲜 明的特点: 一、文史哲不分;从历史散文 到诸子散文。 二、诗乐舞合一:从上古歌谣 到《诗经》《楚辞》。
第二节 先秦文学与先秦文化的演进关系
多种文化形态与先秦文学的发展演进关系: • 原始文化(万物有灵、互渗律)与上古文 学; • 巫卜文化(神鬼崇拜)与史官记事; • 史官文化(事鬼敬神而远之;先民后神, 先民后君,敬德保民)与历史散文; • 士人文化(重士保民,理性精神与感性自 觉)与诸子散文; • 楚文化(信巫鬼,重淫祀)与《楚辞》。
又如《礼记· 郊特牲》中保存的相传为伊耆 (qi)氏(神农氏,一说指帝尧)的《蜡 辞》: 土反其宅,水归其壑,昆虫毋作,草木归 其泽。 • 在《山海经· 大荒北经》中还有一篇命令旱 魃北行的诗: 神,北行,先除水道,决通沟渎。
第二节
上古神话
一、什么是神话?神话是指有关史前人或原始人中 长期流传的一些神奇故事。这些神奇故事不是个 人的创造,而是在一个种族或民族中经过世世代 代口头长期流传和加工而成的,是经过不自觉的 艺术加工而形成的集体口头创作。而且“任何神 话都是用想象和借助想象以征服自然力,支配自 然力,把自然力加以形象化”的结晶(马克思 《政治经济学批判导言》)。 一个神话故事的发生很古老,但有关这个故 事的记载可能很晚。
本章思考题:
1、简论先秦文学的发展历程。 2、简论先秦文学与文化的演进关系。 3、简论先秦文学的基本特征。 4、简论先秦文学的艺术贡献。
第二章 上古பைடு நூலகம்学
• 教学目标: 了解原始歌谣的产生和主要内容;了解原始 思维的特点;了解神话的概念,上古神话 的发展及演变过程,上古掌握神话的基本 主题,上古神话的文学意义。
第一节 上古歌谣
人类最早的文学是诗歌(即歌谣)。这 种歌谣最初在口头传唱。上古歌谣主要涉 及两方面的内容: 一、劳动歌谣:最初的诗歌起源于人类早期 的生活实践,特别是和人们的劳动生活密 切相关。《淮南子· 道应训》中说:“今夫 举大木者,前呼‘邪许’,后亦应之,此 举重劝力之歌也。”原始歌谣的内容也往 往与人们的生产活动密切相关。如《吴越 春秋》中记载的《弹歌》:
断竹、续竹、飞土、逐宍(同“肉”)。
• 相传为黄帝时代的作品,反映渔猎时代的 劳动过程。弓箭的发明是人类摆脱蒙昧时 代的重要标志。我国弓箭的发明很早,有 所谓:“少昊生般,是始为弓”(《山海 经· 海内经》);“羿作弓”。(《墨子· 非 儒》)其实弓箭的发明不是个人创造,而 是原始人在漫长的时代中智慧和经验的积 累。
四、上古神话主题 从一个民族的神话中可感受到这个民族 最关心的问题,这就是神话主题。中国上 古神话主题主要有:自然神话,创世神话, 英雄神话等神话主题。
1、自然神话,指解释和说明自然现象的 神话。 如关于太阳的神话: • 东南海之外,甘水之间,有羲和之国。有 女子名曰羲和,方浴日于甘渊。羲和者, 帝俊之妻,生十日。(《山海经· 大荒南 经》) • 汤谷上有扶桑,十日所浴,在黑齿北,居 水中,有大木,九日居下枝,一日居上枝。 (《山海经· 海外东经》)
第一编
先秦文学
制作 主讲: 刘桂华
半坡文化变体鸟纹盆
第一章 先秦文学总论
教学目标: 了解先秦文学的形态特点, 先秦文学与文化的发展演进关系, 掌握先秦文学的发展过程、文学 特征及文学贡献。
第一节 先秦文学的形态特点
• 所谓先秦文学,是指从远古时代到秦 代建立之前的文学(下止于公元前 221年)。在这个漫长的历史时期中, 经历了原始社会、奴隶社会和封建社 会初期三个发展阶段。这个时期的文 学样式主要有有上古神话、诗歌和散 文等。
第三节
先秦文学的发展轨迹
• 先秦文学发展三阶段: 一、从上古至春秋中叶:代表这一时期文学 发展的有上古歌谣、上古神话、《易》 卦爻辞、铭文、《尚书》、《诗经》等。 而《诗经》代表了这一时期文学的最高 成就。
二、从春秋中叶到战国中期:历史散文趋向 繁荣,产生了《春秋》、《国语》、 《左传》;诸子散文初露头角,产生了 《论语》》《老子》等著作。 三、战国中后期文学:诸子散文走向繁荣, 产生了《墨子》、《孟子》、《庄子》、 《荀子》、《韩非子》、《吕氏春秋》 等著作;又产生了亦史亦文的《战国 策》;而以屈宋为代表的“楚辞”创作 则将先秦文学推向高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