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北航16年6月课程考试《北航大讲堂》考核要求

北航16年6月课程考试《北航大讲堂》考核要求

北航《北航大讲堂》考核要求各位学员大家好《北航大讲堂》作为大家进入北航学习的一门导论课程,内容涉及到课业学习、人生规划和当前形势等多方面的内容,同时也让大家对祖国航空航天事业和当前的科技发展方向有一定的了解,学习形式主要以在线听讲座为主。

本课程需要大家在学期结束之前,通过离线作业形式提交一篇学习报告,字数在4000字以上。

内容根据课堂讲座主题任选一题。

课件中的讲座主题有:1、中华孝道与和谐社会2、好男儿志在蓝天3、节能减排、中国在行动4、文艺修养与创新意识5、中国宏观经济形势分析给分标准:1.不要写成散文、诗歌……2.有理有据,有事实有数据,不要空泛议论抒情。

3.若引用自书籍、网络、科技文献,须在文尾注明来源,希望大家通过本课程,锻炼写作的条理性逻辑性和问题分析能力。

4.欢迎结合自身工作情况加以论述分析。

论《中华孝道与和谐社会》看完《北航大讲堂》,我选择的题目是中华孝道与和谐社会。

之所以选择这个题目,百行孝为先,孝道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我们每个人的生活中都会经历。

尊敬长辈,孝敬父母,是我们每个人都应该做的。

一、什么是孝道孝道是中华传统文化的重要内容。

它起源于商朝,兴盛于西周。

自春秋末年的孔子、曾子对其作过系统地理论上的阐述后,遂成为中国儒家伦理的重要内容,在中国几千年的历史上发生过重大的影响。

时至今日,对于建立和谐社会仍有其现代价值。

孝道在中国传统的伦理道德中,天经地义,人人应该也必须奉行。

古人认为这一伦理观念绝对正确,毋庸置疑。

第一,从社会伦理回报的角度来看:千万年来人类社会从低级向高级不断发展。

劳动创造了世界和人的本身,思维使人类越来越聪明,合群劳动使人们在战胜自然中不断取得胜利。

作为社会主体的人,一代生一代,一代教一代,一代传一代,人类才不断战胜自然,发展、前进。

后人对前人的尊重,是对社会文化成果的尊重,是对自己生存条件不断改善、提高这一事实的尊重。

前人开路后人走,前人栽树后人乘凉,社会上的一切文化成果都是前人创造遗留下来的。

没有前人一代代的努力,社会就会停滞不前,今人还处于蒙昧状态。

仅只笼统地说对待那些斩荆披棘为后人铺路的前人来说,后人就应对其尊敬、爱护与奉养。

这些前人如果正是自己的父母,他们更直接地为自身的生存发展铺好道路,那不更应该尊敬、爱戴与奉养吗?第二,从家庭伦理的亲情来看:父母生儿育女,绝对不等同于一般生物的繁殖后代,其最大的特点是亲情和爱。

人与动物最大的不同是有思维。

思维使人有了灵性,此灵性即指人的性、情。

情产生爱。

天下的爱有多种:大到对国家、民族的爱,小到对异性的爱。

还有对亲朋的友爱,对世人的关爱,对事业的钟爱等等。

但是在一切爱中,最重要的是父母对子女的亲子之爱。

子女出生后,父母在对子女抚养、教育到长大成人过程中,父母无不付出无怨无悔的劳动,最大的代价,对子女灌输以深厚、持久的爱。

“可怜天下父母心”。

为了子女,父母可以忍受各种艰苦,爱护子女胜过爱护自己,保护子女胜过保护自己。

子女在父母的爱河中成长,父母对子女的爱表现在各个方面,自然应该换取子女对父母的爱。

从思想、情感上的爱,到行动上的爱。

表现为子女对父母的尊敬、爱戴与奉养。

这便是子女对父母的孝。

第三,从生态伦理发展观上来看:地球上自从有了生物之后,由低级向高级,由植物到动物。

发展中分门别类,各自独立生存。

以动物来说,他们生育后代以后,又不停地设法教育后代生存的手段。

如鸟学飞、兽学走。

小鸟逐渐变作成鸟,小兽变作成兽。

他们的后代,有的成长后,也回过头来对自己的前辈奉养。

如乌鸦反哺,小乌鱼喂瞎了眼的老乌鱼等。

这是动物的本能,但此本能却是维系他们生存、发展的一种手段。

这正好体现出社会上的生态伦理观。

尽管这些动物不像人一样在社会上生活,但这些行为却体现出他们自身发展的规律,子女孝敬父母,自然也符合生物界生存和发展的规律。

难怪有人说一个人如果不孝敬父母,他还达不到一般动物的水平。

二、孝道与社会和谐和谐文化是我国文化的核心价值。

我们党提出将“和谐社会”作为执政的战略任务,“和谐”的理念要成为建设“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过程中的价值取向。

“民主法治、公平正义、诚信友爱、充满活力、安定有序、人与自然和谐相处”是和谐社会的主要内容。

那么,孝道在和谐社会中又扮演什么样的作用呢?社会和谐,核心是人的和谐。

我国有13亿人口,分布在4亿个家庭中间。

家庭是社会的细胞,家庭和谐,社会才能和谐。

家庭怎样才能和谐呢?我们中华民族有个传统,有个法宝,这就是尊老爱幼。

说起尊老,我们强调一个“孝”字。

当前,我国孝道意识淡化了。

因此,我们在发展经济、不断完善养老保障制度建设的同时,孝道教育势在必行。

孔子说过:“今之孝者,是谓能养。

至于犬马,皆能有养;不敬,何以别乎?”羔羊有跪乳之恩,乌鸦有反哺之义,动物如此,何况人乎?但当今社会,人们生活越来越富足,孝道意识却越来越淡保一个普遍的现象是,下一代成了家里的小皇帝,如众星拱月,老人在家庭中的地位则无足轻重。

尤其在一些地方的农村,孝道缺失现象更为严重。

在农村,吃的最差的是老人,穿的最破的是老人,在矮、偏、旧房里住的是老人,在田里干活和照看孙子一辈的多是老人。

孝道衰落令人心忧,也影响着和谐社会的建设。

曾子曰:“幸有三,大孝尊亲,其次弗辱,其下能养。

”可见,对父母物质上的赡养是“孝”最低层次的要求,更重要的是对父母的尊敬和精神上的慰藉。

有的子女每月、每年可以给父母一笔钱,以为这就尽了做子女的“孝”。

其实,现在的老人尤其是在城市里的老人,更缺的是天伦之乐,是亲情之爱。

因此,除了给老人提供物质上的条件,对老人生活上给予细心的照料,经常与父母进行心灵上的沟通,满足老人精神上的要求,使老人高兴、愉悦是更大的孝。

如果能像田世国那样为了父母不怕牺牲自己的一切,这种大孝至爱的精神更值得弘扬。

孝心是对今天社会转型期人际间情感疏离的感召,大力推进孝德建设,让孝入人心、入家庭、入社会,以孝聚合力、保稳定、促发展,在社会中形成“以孝为荣、不孝为辱、以孝为美、不孝为丑”的良好风气。

这既继承和弘扬了中华民族优秀的传统道德,又适应了社会主义道德建设的时代要求。

倡导真善美,这是人民群众发自内心的呼唤。

只有爱父母、爱亲人、爱家庭,才能真正爱人民、爱集体、爱国家。

我们应该立足孝德建设这一道德本源,全面加强公民的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和家庭美德建设,提高整个社会的道德水平,这对于建设和谐家庭、和谐社区、和谐村庄乃至于和谐社会,都有着重要的作用和极其深远的意义。

“孝道”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一项重要内容,弘扬孝道文化,对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有着重要意义。

人受胎于父亲之精,成胎于母亲之怀,秉受人间第一亲情、血缘亲情、哺育之恩、抚育之恩、培育之恩,作为子女怎能不孝呢?孝道对于维护家庭、社会和谐的稳定,促进社会道德建设都具有独特作用。

第一,“孝”是为人立身之本。

“孝”是人间各种伦理关系中第一伦理。

孔子在《论语·学而》中说:“君子务本,本立而道生,孝弟也者,其为人之本与!”人若有这个孝,人格才会完美起来,才能“谨而信,泛爱众,而亲仁”,才会有信、义、仁的品德。

第二,“孝”是发展家庭亲情关系之本。

“孝”反映的是子女对父母之间的一种亲情关系,这种亲情关系是家庭中种种亲情关系中的第一关系,家庭中的兄(姐)弟(妹)间,夫妻间,姑媳间的亲和关系,常常总是在家庭中首先存在了“孝”的这个关系才可能出现的。

一般说,一个人真的做到了对父母的“孝”,他才有可能按父母的意愿,去做到对亲兄弟的亲及其他关系的亲。

第三,“孝”是发展个人和国家亲和关系之本。

子女对父母有孝心,推而广之,老吾老以及人之老。

他就有可能去爱他人之老,使社会亲和。

三、孝道的现代意义(一)弘扬新孝道有助于调节代际关系,实现家庭和睦孟子说:“天下之本在国,国之本在家”,家庭和睦是社会和谐的基础。

我国有3.74亿个家庭,大小不一,关系颇为复杂。

只有把各种关系都处理好,家庭才能和睦。

但众多关系中,有一类较为重要的关系便是家庭代际关系。

由于家庭两代人成长的时代不同,经历不同,观念不同,思维方式和行为方式都有差异。

在价值观念、道德观念严重滑坡的今天,不可避免的存在代际之间隔阂和冲突。

有的子女不尽赡养义务,甚至虐待老人;有的子女虽能提供相对丰富的物质供应,但对于精神方面需求则是不闻不问。

如何协调家庭代际关系,最基本的就是要传承弘扬以“孝道”为核心的尊老敬老优良传统,子女真正做到孝了,父母的心情和身体才会有稳定的保障,家庭的气氛就会和睦融洽,而有了每一个家庭的和谐,才会有整个社会的和谐。

(二)弘扬新孝道有助于实现人际关系和谐孝的一个核心就是尊老敬老,而孝道教育的目标就是使敬老养老观念由家庭推广到社会,并通过社会教化与社会教育的结合,有效地营造了一种尊老敬老的社会风尚。

这种由孝生发出来的尊敬爱护他人的思想观念和行为规范,对于营造和谐的人际关系是非常重要的。

但在现实生活中,确有一些不肖子孙不赡养老人,不仅不尽赡养义务,甚至虐待、打骂老人。

还有的一味强调父母的养育之责,长期依赖父母,把父母的积蓄和家产据为己有,视父母为保姆,恨不能把老人最后的力气榨干。

这些现象不仅造成家庭关系的不和睦,更为重要的是给社会带来恶劣的影响,从而在更为广泛的范围内造成了严重的不和谐因素。

通过弘扬新孝道,这一种基本的社会伦理、公众道德准则,可以由点及面,从而形成和睦社会风尚、保持社会稳定。

(三)弘扬新孝道有助于提高全体公民的基本道德素质培养公民高尚的道德情操,是社会和谐的重要一环。

而弘扬新孝道,则有助于提高公民的道德素质。

从我国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需求和面临的现实看,正处在由传统走向现代化的转型期,伴随改革开放的步伐,旧的道德规范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不相适应的矛盾正日益碰撞、磨合,重塑与重建具有中国特色的现代道德文化体系和体现时代精神的伦理精神,是每一个中国人所面临的道德选择。

中国的孝道强调对于父母的尊养,反哺,回报,就是在感恩,感谢父母的生育、养育、教育、培育的恩情。

此种恩情虽来源于天生的血缘,但却具有普遍的社会意义,对于建立良性的社会道德价值体系至关重要。

孔子说:“孝悌也者,其为人之本与。

”如果人人都怀有爱人之心,整个社会就会祥和安定,趋于和谐。

(四)弘扬新孝道有助于培养人的爱国精神传统孝道不仅仅是一种小我的、家庭的人伦道德,已经扩大为一种社会性行为,行孝者对社会公德负责,肩负着社会责任,从而就是对国家的忠义。

到了近代,孙中山先生把孝上升到爱国、强国的高度来认识,他说:“谈到中国固有的道德,中国人至今不能忘记的首先是‘忠孝’,”“讲到‘孝’字,我们中国尤为特长,尤其比各国进步得多。

”“要能够把‘忠孝’二字讲到极点,国家便自然可以强盛。

”今天从我国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需求和面临的现实看,新孝道中的爱国思想,正是我们要大力提倡的。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