肱骨外科颈骨折分型:(1)无移位骨折 (2)外展型骨折 (3)内收型骨折 (4)背伸型骨折诊断依据:1.无移位骨折肩部肿胀,相当于肱骨外科颈处有明显压痛,无畸形,肩关节功能障碍。
2.外展型骨折肩部肿胀、疼痛、压痛明显,多数有大片瘀血斑,甚至可遍布上臂及肘部,肩前内侧,相当于喙突水平,能触到骨折远折端的骨擦感,畸形明显,三角肌止点处向内凹陷。
上臂下段外展,呈翼状,不能贴近胸壁。
X线片显示:正位片:肱骨外科颈骨折,远折端向内移位,或两折端向内成角嵌插,远折端的外侧皮质嵌插在近折端的内侧。
轴位片:远折端向前重叠移位,并突起成角,或嵌插。
3.内收型骨折肩部肿胀、疼痛、压痛明显,于肩外上前侧有突起畸形。
正位看,上臂下段内收,相当于喙突水平的外、前侧有高突畸形,局部可触到向前外侧移位的远折端,一般瘀血不明显。
肩前外侧高突畸形的顶点处,呈皮肉凹陷,或有点状瘀血斑,局部皮肉推拉时不能移动。
X线片显示:正位片:骨折远折端向外上重叠移位或成角移位轴位片:远折端向前重叠移位或成角移位。
4.背伸型骨折肩部肿胀、疼痛、压痛明显,功能障碍,肩关节前侧相当于喙突水平处,向前有显著高突畸形,局部或有点状瘀斑。
侧位观:上臂下段背伸,肩前向前突出,肩后凹陷。
肱骨干骨折诊断依据:上臂肿胀,可延及前臂和手部,疼痛,骨折部压痛明显,可触到骨软及骨擦音,有移位者有明显畸形,皮肤可出现瘀血斑,患臂功能活动障碍。
如为肱骨中下1/3骨折,应注意检查有无桡神经损伤。
陈旧者肿痛缓解畸形明显。
X线正、侧位片示:可见不同类型的骨折。
肱骨髁上骨折按折端移位情况分①无移位骨折:少见。
②尺偏型移位骨折:最多见,占85%以上。
③桡偏型移位骨折:少见。
④中间型移位骨折:少见诊断依据:(一)症状肘部肿胀,一般较严重,有时起有很多水疱,疼痛、压痛,骨软存在,功能障碍,畸形明显,肘部瘀斑。
伸展型:肘后三点连线正常,肘尖后突,靴状畸形,肘前可触及不平的肱骨近折端骨槎,应与肘关节后脱位相鉴别屈曲型:肘后三点连线正常,肘部呈圆形。
(二)合并症1.桡神经损伤腕关节下垂,背伸无力或不能,轻者拇指背伸无力,虎口区麻木,较多见。
2.正中神经损伤重者后期可出现“猿手”,但极少见。
多为轻度损伤,表现为食指屈曲无力,拇指对掌无力。
3.尺神经损伤小指及环指间关节不能伸直,麻木。
4.肱动脉损伤手部温度低,颜色暗或苍白,桡尺动脉搏动消失。
尺、桡骨骨折按骨折的程度轻重和槎形可分为:1.裂纹骨折暴力较小,使桡骨头外侧关节面被撞击,而形成裂纹,但骨折无分离及移位,一般骨折线自桡骨头关节面斜向外侧。
2.劈裂骨折桡骨头外侧关节面受较大暴力的撞击,桡骨头外侧缘被劈裂,一般为关节面的1/3到1/2,近折端常有向外向下移位。
3.粉碎骨折强大的暴力撞击,可造成桡骨头的粉碎骨折。
4.塌陷骨折桡骨头受较大且垂直的暴力撞击,可致桡骨头关节面被压而塌陷。
诊断依据:(一)症状肘部肿胀,中心位于外侧,局部疼痛,压痛,功能障碍,特别表现为前臂旋转的功能障碍,旋臂时痛剧烈。
(二)诊断依据外伤史、临床症状,结合X线正、侧位片示,可确诊。
桡骨远端骨折按受伤机制分:①伸展型骨折:暴力作用于掌侧,使远端过度背伸所致骨折,远折端向背侧桡侧移位,或向掌侧突起成角,折端背侧相嵌插。
掌倾角和尺倾角变小或成负角,或桡骨背侧缘骨折,合并腕骨向背侧脱出,亦属伸展型,少见。
②屈曲型骨折:暴力作用于背侧,使远端过度掌屈所致骨折,远折端向掌侧移位,或向背侧成角畸形变位,掌侧折端相互嵌插,掌倾角变大,尺倾角度变小。
诊断依据: (一)症状前臂下段及腕手部肿胀、疼痛、局部压痛及典型勺状畸形,骨软及骨擦音存在,损伤严重者,可有瘀血斑和水疱,功能障碍。
1.伸展型骨折腕部呈背伸,腕上方掌侧突起,手偏向桡侧,尺骨小头向尺侧或背侧突起2.屈曲型骨折畸形与伸展型相反,但手桡偏一致,腕部呈掌屈,腕上方向背侧突起,手偏向桡侧,尺骨小头撬起。
3.粉碎型骨折肿胀严重,畸形显著或不典型,可有瘀斑和水疱,疼痛剧烈,功能障碍。
4.开放性骨折皮肉损伤破裂,骨折端外露或仅与外界相通,极为少见。
5.陈旧性骨折肿胀疼痛已减,畸形显著,功能障碍或较前缓解。
(二)诊断依据外伤史、临床症状,结合X线正、侧位片,即可确诊。
手部骨折按骨折部位分①基底部骨折:骨折端多为横断形或短斜形,折端向背桡侧突起成角,是最多见的一种骨折。
②掌骨干骨折:多为横断或粉碎骨折,折端多向背侧成角移位。
③掌骨颈骨折:多为横断骨折,骨折端向背侧成角移位。
【诊断依据】(一)症状肿胀,疼痛,局部压痛,畸形,骨软及骨擦音存在,功能障碍或有瘀斑,开放性骨折有伤口或皮肉挫裂。
(二)诊断依据外伤史、临床症状及X线正、侧位片,可确诊。
股骨颈骨折1.按骨折的解剖部位分型Rockwood(1984)将股骨颈骨折分为头下型、经颈型和基底型,毛宾尧(1992)根据骨折的解剖部位增加一种头颈型,共分为四型:(1)头下型:骨折线完全位于股骨头下,整个股骨颈均在骨折远端,股骨头可在髋臼和关节囊内自由转动。
这类骨折在老年患者中最为多见,股骨头血供损伤严重,即使圆韧带动脉存在,也只能供给圆韧带凹附近小范围骨质血运;而圆韧带动脉随年龄增长而逐渐退化,甚至闭塞。
因此,这类骨折愈合困难,股骨头发生缺血坏死发生率高,预后差。
(2)头颈型:即股骨颈斜行骨折。
由于股骨颈骨折多系扭转暴力所致,故真正的头下型和颈中型均属少见,而多数头下型骨折均带有一块大小不等的股骨颈骨折块,使骨折线呈斜行。
此型骨折难以复位,复位后稳定性亦差,对股骨头血供的破坏仅次于头下型。
(3)经颈(颈中)型:全部骨折面均通过股骨颈,实际上此型较少见,特别老年患者中更少见,甚至有学者认为不存在此型。
X线显示的经颈骨折往往是一种假象,重复摄片时常被证实为头颈型。
(4)基底型:骨折线位于股骨颈基底。
骨折端血运良好,复位后易保持稳定,骨折容易愈合,预后良好,故有部分学者将其列入转子部骨折。
前三型骨折的骨折线位于髋关节囊内,称囊内骨折;基底型骨折线位于囊外,称囊外骨折。
诊断依据:(一)症状不同类型的股骨颈骨折,有不同的临床表现,但伤后都有明显的髋部疼痛,患肢的任何活动均可加重疼痛。
肢体的功能障碍,一般股骨颈骨折后多不能站立行走,起坐也多受限。
但无移位的线形或嵌插型骨折,伤后尚可站立或勉强行走或骑自行车。
特别是疲劳性骨折,尚能坚持较长时间的劳动。
因此对此类骨折应特别注意,以免误诊而使无移位的稳定型骨折变为移位的不稳定型骨折而增加治疗的难度以及导致预后不良。
肿胀在不同类型的股骨颈骨折中差异很大。
关节囊内骨折因有关节囊和丰厚肌肉包绕,多无明显肿胀和瘀斑,有些可在腹股沟中点出现小片瘀斑。
外展嵌插型骨折也无明显肿胀。
股骨颈基底部骨折多有明显肿胀,甚或可沿内收肌向下出现大片瘀斑。
畸形在不同类型的股骨颈骨折中差异也很大。
无移位骨折、外展嵌插型骨折和疲劳性骨折的早期均无明显畸形。
而有移位的内收型骨折和股骨颈基底部骨折多有明显畸形。
患肢多呈外旋畸形,股骨颈基底部骨折外旋畸形尤甚,外观足可倒于床面;大粗隆部高凸明显,有程度不等的大腿内收和肢体短缩畸形。
肢体的短缩程度可用下肢长度测量法来确定。
根据骨折移位程度,可有2~4cm的缩短畸形;根据骨折移位大小,大粗隆可有不同程度的上移。
腹股沟中点的压痛,大粗隆部的叩击疼,特别是无移位的线形、嵌插型和疲劳性骨折的主要临床表现。
即使其他体征包括X线检查暂时还不支持,也应严密观察并按股骨颈骨折处理,以免误诊、延误治疗时机而影响治疗效果和预后。
(二)诊断根据病史,凡老人跌倒或青壮年有长期超量负重步行后引起的髋部持续性疼痛和其他临床体征,一般诊断不难确定。
正、轴位X线片检查,可进一步明确骨折的部位、类型和移位情况,对确定诊断和治疗都有重要意义。
特别对无移位和嵌插型骨折的确诊和治疗方法的选定尤为重要,当然也不能过分依赖X线,只要临床症状具备,即使暂时X线片无明显阳性显示,也应确诊为无移位骨折而进行处理,待2~3周再行X线片复查时即可显示骨折线。
股骨粗隆间骨折股骨粗隆间骨折根据损伤机制、骨折线的走行方向和骨折的局部情况,可分为顺粗隆间型、反粗隆间型和粉碎型三种。
顺粗隆间型骨折为粗隆间骨折中最多见的一种,骨折线由大粗隆部沿粗隆间线和粗隆间嵴向内下走行达小粗隆,小粗隆常呈游离状。
该型骨折移位多不大,主要是颈干角变小,复位后只要保持外展体位,比较稳定,为该部位骨折中的稳定型。
反粗隆间型骨折,是粗隆间骨折中较少见的一种,骨折线的走行方向与粗隆间线相反,即由外下的大粗隆基底部斜向内上的小粗隆,小粗隆或游离或连同远折端一并向内上移位。
近折端受臀肌的牵拉而外展外旋,远折端受内收肌和髂腰肌的牵拉而向内向上移位。
该型是粗隆间骨折中较难治疗的一种——若以远折端迁就近折端来对位,则有髋内翻畸形;若增加外展度矫正内翻畸形,则远折端将向内分离移位。
故为该部位骨折中最不稳定的一型。
粉碎型粗隆间骨折是由顺粗隆间型演变而成。
若因跌时的直接碰撞地面或臀肌的牵拉折断,即成为该型骨折。
因失去了外展后的稳定性,故也属于不稳定型。
诊断依据:(一)症状股骨粗隆间骨折的临床症状明显,伤后即时出现疼痛,不能站立和活动受限;肿胀也较为严重,有些可沿内收大肌、阔筋膜张肌向下、后出现大片瘀斑,甚至可蔓延到大腿下部;患肢可有程度不等的短缩,多有明显的外旋畸形,即外观足可外倒于床面,大粗隆部高凸、压痛并上移,沿肢体纵轴的推顶、扭旋和叩击痛均明显。
(二)诊断根据外伤史、临床症状和体征即可确定诊断。
其与股骨颈骨折、髋关节脱位的鉴别已于前述,正、侧位的X线片检查可进一步明确骨折的类型和移位程度,对确定治疗有重要指导意义。
股骨干骨折股骨干骨折以骨折部位分,则有股骨上1/3骨折、中1/3骨折和下1/3骨折,以中、下1/3交界处骨折最为多见。
股骨干骨折因受暴力、肌肉牵拉、肢体重力和不适当的搬运等影响,可发生各种不同的移位。
一般股骨上1/3骨折时,其移位方向比较规律,骨折近端因受外展、外旋肌群和髂腰肌的作用而出现外展、外旋和屈曲等向前、外成角突起移位,骨折远端则向内、向后、向上重叠移位;股骨中1/3骨折时,除原骨折端向上重叠外,移位多随暴力方向而异,一般远折端多向后向内移位;股骨下1/3骨折时,近折端因受内收肌的牵拉而向内成角突起移位,远折端因受腓肠肌的牵拉而向后倾斜成角突起移位,有损伤腘窝部动、静脉及神经的危险。
诊断依据:(一)症状股骨干骨折后疼痛和功能丧失均较明显,多有较严重肿胀,有程度不等的短缩和成角、旋转畸形,局部压痛,纵向推顶、叩击、扭旋痛和骨软等,均十分明显;移动患肢和手法检查时可感到或听到骨擦音,股骨干骨折即使无移位骨折,其下肢的主要功能也将完全丧失,股骨干下1/3骨折时,由于远折端向后成角突起移位,可损伤腘窝血管和神经,应仔细检查足背和胫后动脉的搏动情况和足踝的运动及感觉情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