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历年中考文言文阅读分课辑录黔之驴

历年中考文言文阅读分课辑录黔之驴

黔之驴
课内文段
05上海市
C组:供使用二期课改教材(试验本)的考生完成。

黔之驴
黔无驴,有好事者船载以入。

至则无可用,放之山下。

虎见之,庞然大物也,以为神,蔽林间窥之。

稍出近之,懋懋然,莫相知。

他日,驴一鸣,虎大骇,远遁;以为且噬己也,甚恐。

然往来视之,觉无异能者;益习其声,又近出前后,终不敢搏。

稍近,益狎,荡倚冲冒。

驴不胜怒,蹄之。

虎因喜,计之曰:“技止此耳!”因跳踉大阚,断其喉,尽其肉,乃去。

4.本文作者是(朝代)的文学家(人名)。

(2分)
5.用现代汉语解释文中画线的句子。

(2分)
驴不胜怒,蹄之。

6.请用一个成语概括本文的内容。

(2分)
C组4、唐朝柳宗元
5、驴禁不住发怒,用蹄子踢老虎。

6、黔驴技穷
2006广西贺州市(课)
(二)黔之驴
柳宗元
黔无驴,有好事者船载以入。

至则无可用,放之山下。

虎见之,庞然大物也。

以为神。

蔽林间窥之,稍出近之,慭慭然,莫相知。

他日,驴一鸣,虎大骇,远遁,以为且噬己也,甚恐。

然往来视之,觉无异能者。

益习其声。

又近出前后,终不敢搏。

稍近,益狎,荡倚冲冒。

驴不胜恶,蹄之。

虎因喜,计之曰:“技止此耳!”因跳踉大阚,断其喉,尽其肉,乃去。

9、下列对加点词语的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3分)
A、慭慭然,莫相.知( 互相)
B、益习.其声(熟悉,习惯)
C、终不敢搏.(击,扑)
D、断其喉,尽其肉,乃.去(才)
10、下列加点的词语,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3分)
A、有好事者船.载以入/便舍船.,从口入
B、技止.此耳/妇拍儿亦渐拍渐止.
C、虎见之,庞然大物也,以.为神/衣食所安,弗敢专也,必以.分人
D、益.习其声/曾益.其所不能
11、下列句子的翻译,有误的一项是( )(3分)
A、蔽林间窥之,稍出近之:(老虎)藏在树林里偷偷看它(驴),悄悄地出来接近它。

B、以为且噬己也,甚恐:(老虎)认为(驴子)将要咬自己,十分恐惧。


C、驴不胜怒,蹄之:驴子禁不住发怒,就用蹄子踢老虎。

D、技止此耳:(它的)本领只不过如此罢了1
12、下列对本文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3分)
A、这则寓言叙写老虎吃掉“庞然大物”驴子的故事,告诉人们:貌似强大的对手其实并不可怕。

B、文章对驴的描写,虽着墨不多,却借助对老虎外形、神态和心理描写从侧面表现驴愚不可及的形象。

C、“一鸣”、“一蹄”,貌似强大的驴,本领仅此而已。

驴的形象,正是对现实中外强中干之人的写照。

D、这则寓言启示我们:认识事物的过程,是一个观察探究的实践过程,也就是从现象到本质不断深化认识的过程。

9、A 10、C 11、A 12、B
随州市2007
(一)阅读《黔之驴》,完成8~11题。

(10分)
黔之驴
柳宗元
黔①无驴,有好事者船载以入。

至则无所用,放之山下。

虎见之,庞然大物也,以为神。

蔽林间窥之,稍出近之,慭慭然②,莫相知。

他日,驴一鸣,虎大骇,远遁③,以为且噬④己也,甚恐。

然往来视之,觉无异能者。

益习其声,又近出前后,终不敢搏。

稍近,益狎⑤,荡倚冲冒⑥,驴不胜怒,蹄之。

虎因喜,计之曰:“技止此耳!”因跳踉⑦大 ⑧,断其喉,尽其肉,乃去。

【注释】①黔(qián):地名。

②慭慭(yìnyìn)然:小心谨慎的样子。

③遁(dùn):逃走。

④噬(shì):咬。

⑤狎(xiá):亲近而不庄重。

⑥荡倚冲冒:形容虎对驴轻侮戏弄的样子。

⑦跳踉(liàng):跳跃。

⑧ (hǎn):虎怒吼。

8.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

(2分)
(1)然往来视之,觉无异能者。

异:
(2)断其喉,尽其肉,乃去。

去:
9.下列句子中加点“之”的用法不同的一项是()(2分)
A.虎见之,庞然大物也
B.驴不胜怒,蹄之
C.览物之情,得无异乎
D.蔽林间窥之
10.翻译下列句子。

(2分)
技止此耳!
译文:
11.请用一个成语概括这篇寓言的内容,并谈谈你从这篇寓言中得到的启示。

(4分)
成语:
启示:
二、(一)8.(1)异,特殊、特别。

只要是“特殊”的近义词即可,1分。

(2)去,离开。

1分。

9. C,2 分。

10.本领不过这样罢了。

意思接近即可,2分。

11.成语:黔驴技穷或黔驴之技,2分。

启示:示例①:貌似强大的东西并不可怕,只要敢于斗争,善于斗争,就一定能战胜它。

示例②:没有真才实学,就难以在社会上立足。

评分标准:只要符合寓言内容,言之成理即可,2分。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