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考讲义文言文阅读(课内)教学目标学习课内文言文阅读。
1.能理解浅易文言文中常见文言词语的意思;2.能翻译浅易文言文中的句子;3.能对文本的整体、部分或细节的有关内容进行理解和思想情感的把握。
学习内容知识梳理一、考纲要求1.理解浅易文言文中常见文言词语的意思。
(能力层级:理解)2.翻译浅易文言文中的句子。
(能力层级:理解)3.理解浅易文言文的基本内容。
(能力层级:理解)4.领会浅易文言文中作者的写作意图。
(能力层级:理解)二、具体内容(一)理解浅易文言文中常见文言词语的意思【考点内容及题型特点】“理解浅易文言文中常见文言词语的意思”就是考查重点文言词语的两个知识点:一是一词多义现象,二是重点文言实词的释义。
从近三年中考来看,考查的内容都是一词多义,题型以选择题为主,内容主要是所选文段的重点词语,题量一般为 1 题,分值为 3 分。
【答题指导】文言实词大部分具有多义性,关键是要确定一个实词在特定语境中的具体含义。
命题人往往将考查范围锁定在一词多义、古今异义、通假字、词类活用等方面。
1.一词多义一般说来,一个文言实词诸多义项之间会有一定的联系,其中有一个是本义,其他义项则是它的引申义、比喻义或假借义。
如“亡”的本义是“逃亡”。
“今亡亦死,举大计亦死”中的“亡”,用的就是它的本义。
成语“亡羊补牢,犹未晚也”中的“亡”用的是它的引申义“丢失”。
文言文中,“亡”通“无”,读作 wú,解释为“没有”,如“河曲智叟亡以应”中的“亡”。
掌握一词多义,一靠学习课文时及时理解,二靠准确识记。
我们可以通过制作卡片的形式来积累相关知识。
2.古今异义现代汉语和古代汉语有着继承和发展的关系。
古今异义概括起来,大致有如下几种情况:(1)词义扩大。
如“河”,古代专指“黄河”,现在则泛指大大小小的一切河流。
(2)词义缩小。
如“亲戚”,古代还包括内亲,即自己的父母、兄弟、妻、嫂等,现在多指旁系亲属。
(3)词义转移。
如“媵人持汤沃灌”的“汤”,古代指热水、开水,现在多指菜汤。
(4)感情色彩变化。
如“先帝不以臣卑鄙”的“卑鄙”,古代是中性词,指地位低下,见识浅陋,现在则成了贬义词,指品行恶劣。
需要注意的是,现代汉语中的有些双音节词,在古代是两个单音节词,如“地方”指土地方圆,“感激”指感动振奋,“可以”相当于“可以之”,翻译为“可凭借这个条件”。
3.通假字通假,指古书上有些音同或音近的字可以借用的现象,有点像我们今天说的别字。
我们在理解时,一定得找出其本字。
如“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的“说”,按“说”的一般用法,在这里讲不通,原来本字应是“悦”,“高兴”的意思。
通假字的数量并不是很多,我们可逐课进行整理,先摘出原句,之后找出通假字,再写出本字,以便归纳记忆。
4.词类活用在古代汉语里,某些词,主要是实词,可以按照一定的语言习惯灵活运用,在语句中临时改变它原来的词性。
如“一狼洞其中”的“洞”本为名词,表示“洞穴”,这里临时改变了词性,用作动词充当谓语,表示“打洞”。
这种现象就是词类活用。
古代汉语词类活用常见的有:名词活用为动词,名词作状语,名词、动词、形容词的使动用法,动词活用为名词,形容词活用为动词或名词,名词、形容词的意动用法,数词活用为动词等。
另外,在具体解答这类题目时,要看清题干要求,明确是要找出“词语意思相同的两项”还是“词语意思不同的两项”。
在解答的过程中,可以采用:1.代入法即以选项中左句词语的意思代入右句,看是否解释得通,以此来判断异同。
2.排除法把自己有把握的选项进行排除,再在剩下的选项中进行分析比较,也可以找到答案。
3.词性法根据两个词语在句子(成语)中的词性,判断两个词的意思是否相同。
(二)翻译浅易文言文中的句子【考点内容及题型特点】“翻译浅易文言文中的句子”就是让考生直接翻译文段中的句子,考查考生对文言文中重点句子的翻译能力。
一般是一句话,主要是文段中的重点句、关键句、难句、特殊句、特色句、主旨句等。
【答题指导】1.翻译的标准和要求文言文翻译的标准和要求可概括为“信”“达”“雅”。
(1)信。
所谓“信”,就是译文要准确表达原文的意思,要忠实于原文,不误解、歪曲,不遗漏,不牵强附会,不随意增删内容。
(2)达。
所谓“达”,就是译文明白晓畅,通顺无语病,符合现代汉语语法的表达要求和习惯。
(3)雅。
所谓“雅”,就是译文语句规范、得体、生动、优美。
2.翻译的原则文言文的翻译有其原则,概括地说,就是:字字落实、直译为主、意译为辅、直译和意译相结合。
(1)直译。
直译,指译文要与原文保持对应关系,对句子中的每个词,只要它有一定的实在意义,就必须字字落实,对号入座。
并且,要尽量保持原文遣词造句的特点和运用相近的表达方式,力求语言风格也和原文一致。
(2)意译。
意译,指在直译有困难的地方,从着眼于表达原句的意思出发,在忠于原意的前提下,灵活翻译原文的词语,灵活处理原文的句子结构。
3.翻译的方法。
文言文翻译的方法可概括为“扩”“换”“留”“删”“补”“调”六字,即六字诀。
(1)扩。
古汉语中有大量的单音节词,翻译成现代汉语时,要把单音节词与另一个字组合,扩充为双音节词,或者直接用对应其意义的、现代汉语中的一个合成词代替。
如:晋陶渊明独爱菊(《爱莲说》)。
译为:晋朝的陶渊明偏偏喜爱菊花。
另外,要特别注意不要把文言文中的两个单音节词误认为是现代汉语里的一个双音节词,如“于是”“虽然”“妻子”“以为”“交通”“可以”“卑鄙”等。
(2)换。
由于时代的原因,古代汉语中有些词的意义已经发生较大变化,用法已经改变,语法已经不用,在翻译时,应将这些古语换为今语。
另外,凡是通假字,在翻译时,都要换成本字。
如:①媵人持汤沃灌[《送东阳马生序(节选)》],“汤”应翻译为“热水”。
②小大之狱(《曹刿论战》),“狱”应翻译为“案件”。
(3)留。
现代汉语是继承了古代汉语并加以发展而形成的,它们之间有很多相同的地方,因而翻译时,有时需要运用保留法,即原样照搬文中词语。
这主要指:①古今通用的词语,如“人”“手”“心”“笔”“墨”“山”“水”“牛”“羊”“田”“大”“小”“长”“短”等。
②古代的专有名词,包括人名、地名、国名、朝代名、年号、日期、官职名、典章制度的名称等。
如: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记承天寺夜游》)。
“元丰六年”(帝王年号)、“承天寺”(地名)、“张怀民”(人名)都属专有名词,翻译时照搬即可。
(4)删。
凡是古代汉语中的发语词、在句子结构上起标志作用的助词和凑足音节的助词等虚词,没有实在意义,在现代汉语中没有相应的词语来表示它,因而翻译时无须译出。
如:①夫战,勇气也。
(《曹刿论战》)译为:战斗,靠的是勇气。
“夫”为发语词,删去不译。
②孔子云:“何陋之有?”(《陋室铭》)译为:孔子说:“有什么简陋的呢?”“之”为宾语前置的标志,删去不译。
对于有实在意义的虚词,翻译时则不能删去。
如:渔人甚异之。
(《桃花源记》)译为:渔人对这(桃花林的景象)感到非常诧异。
“之”为代词,代指前文渔人看到的景象,有实在意义,翻译时不能删去。
(5)补。
古代汉语中常常省略一些成分,翻译时,就要把省略的成分补出来。
省略的成分主要有:主语、谓语、宾语、量词、介词及介词的宾语等。
如:①(陛下)诚宜开张圣听,以光先帝遗德。
(《出师表》)(补主语)②一鼓作气,再(鼓)而衰,三(鼓)而竭。
(《曹刿论战》)(补谓语)③箕畚运(土石)于渤海之尾。
(《愚公移山》)(补宾语)④念无与(我)为乐者。
(《记承天寺夜游》)(补介词“与”的宾语)⑤一(个)人、一(张)桌、一(把)椅、一(把)扇、一(条)抚尺而已。
(《口技》)(补量词)(6)调。
这种方法主要用于调整跟现代汉语语序不同的文言特殊句式,翻译时,要按现代汉语的语序来表达。
①前置宾语后移。
如:吾谁与归?(《岳阳楼记》)译为:我跟谁一起呢?②后置状语前移。
如:负者歌于途,行者休于树。
(《醉翁亭记》)译为:背着东西的人在路上唱歌,行人在树下休息。
③前置状语后移。
如:甚矣,汝之不惠!(《愚公移山》)译为:你太不聪明了。
④意动用法、动量结构。
如:a.稍稍宾客其父。
(《伤仲永》)译为:渐渐地有人把他的父亲看作宾客。
b.日再食。
[《送东阳马生序(节选)》]译为:每天吃两顿饭。
(三)内容理解【考点内容及题型特点】“内容理解”就是用填空、简答的方式考查考生对文本的整体、部分或细节的有关内容的理解,思想情感的把握。
【答题指导】1.读懂原文,整体感知,准确地把握文本所写的人、事、物、景、情等要点,并对有关要点进行辨析、判断、提炼和表述。
2.审清题意,准确地判断提取对象,确定筛选范围,明确要求和准确回答。
可参照以下步骤:(1)确定涉及对象(内容)。
(2)认真审清题干中的题意和要求,充分利用题干中提示性(明示和暗示)的词语。
(3)按要求找到答案所在语段(句),仔细辨析,得出答案。
(4)把得出的答案代入题目,再读一遍,检验是否正确。
(5)注意答题要求:用原文语句填空、用自己的话概括、字数限制等。
例题讲解例题孙权劝学《资治通鉴》初,权谓吕蒙曰:“卿今当涂掌事,不可不学!”蒙辞以军中多务。
权曰:“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但当涉猎,见往事耳。
卿言多务,孰若孤?孤常读书,自以为大有所益。
”蒙乃始就学。
及鲁肃过寻阳,与蒙论议,大惊曰:“卿今者才略,非复吴下阿蒙!”蒙曰:“士别三日,即更刮目相待,大兄何见事之晚乎!”肃遂拜蒙母,结友而别。
1. 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语的意思相同的一项是()A. 卿今当.涂掌事/但当.涉猎B. 蒙辞以.军中多务/自以.为大有所益C. 见.往事耳/大兄何见.事之晚乎D. 权谓吕蒙曰./谓其妻曰.:“我孰与城北徐公美?”【答案】D【解析】A项第一个“当”是副词,“正当、正在”;第二个“当”是副词,“应当”。
B 项第一个“以”是介词,“用”;第二个“以”是动词,“认为”。
C 项第一个“见”是动词,“了解”;第二个“见”是动词,“认清”。
D 项两个“谓”都是动词,“对……说”。
2. 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
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答案】我难道想要你研究儒家经典而成为专掌经学传授的学官吗?3. 本文通过孙权劝学的故事,强调了读书学习的重要性。
主要写吕蒙在孙权劝说下“__________”,然后通过鲁肃“__________”,从侧面展示吕蒙通过学习,才略有了惊人的长进,从而令鲁肃叹服并“__________”。
(用原文语句填空)【答案】乃始就学与蒙论议结友而别综合题库一、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后面的题。
(12 分)出师表(节选)诸葛亮宫中府中,俱为一体,陟罚臧否,不宜异同。
若有作奸犯科及为忠善者,宜付有司论其刑赏,以昭陛下平明之理,不宜偏私,使内外异法也。
侍中、侍郎郭攸之、费祎、董允等,此皆良实,志虑忠纯,是以先帝简拔以遗陛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