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社会诚信缺失对青少年价值观的影响

社会诚信缺失对青少年价值观的影响

社会诚信缺失对青少年价值观的影响摘要:由于科技的发展,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青少年自身身心发展等原因,青少年与社会的接触越来越多。

存在已久的社会诚信缺失这一不良行为不可避免的介入了青少年的生活,进而影响青少年的价值观。

要预防社会诚信缺失对青少年价值观的负面影响,让青少年健康成长,需要我们从社会、青少年自身等方面着手。

关键词:社会诚信缺失青少年价值观影响Summary: Due to the development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 people living standard rise and physical and mental development of their own youth, more and more teenagers contact with the society. Long-standing social honesty this bad behavior inevitably involved in the adolescents’ life, and which will affect teenagers’values. In order to prevent the negative impact of society lack of integrity on youth values and let the teenagers grow healthily, we need the supports from the aspects of society, the youth themselves.Key words: Lack of social credit Teenagers Values Influence一、社会诚信缺失的含义诚信是中华民族几千年来始终崇尚的一个基本美德。

诚就是真实不欺,既不自欺,也不欺人。

对自己,要真心实意地为善去恶,以诚立德;对他人,要开诚布公,以诚相待。

信是指在与他人交往中应当遵守诺言、实践成约。

诚信要求人们守信履约,不弄虚作假,不欺诈为恶。

它对建立和谐的人际关系和推动社会进步都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

然而,不讲诚信,却成了目前社会上存在的一个最突出的道德问题。

有人认为,现在是市场经济,人人都成了商人,因此就是要讲赚钱第一。

在他们看来,不讲诚信,不讲规矩,不讲道德才能赚钱;讲诚信、讲规矩、讲道德只能赔本。

一些人由于上过当、受过骗或者曾经不同程度地做过不讲诚信的事,以至于认为诚信的道德信条适用于古而不适用于今。

在他们那里,人与人之间的诚信关系已荡然无存,非但认为别人说的话不可信,就是亲眼看见的事也认为值得怀疑。

由于社会上坑蒙拐骗现象的存在,从而增加了人们的设防心理,有些人常常既不肯对的确需要帮助的人伸出援助之手,也不肯轻易在真正需要人们帮助的时候接受人们善意的帮助。

由于不少地区确有弄虚作假、欺上瞒下的恶劣官员,因而许多人对于所有政府官员都抱有一种敌视的态度,宁肯相信小道消息也不肯相信领导干部开会时的讲话;一些人由于看到了个别不公正的执法事件和个别贪赃枉的公安干警和执法者,因而宁肯私低下解决人际关系中的纠纷和冲突,也不肯诉诸法律;诸如此类的现象在某些地方并不罕见。

现实中大量的事实说明,社会诚信缺失已随处可见,并已经给社会经济发展、社会秩序的维持和人与人之间的正常交往造成了巨大的不良影响。

二、青少年及价值观的含义青少年是指从12、13岁到24、25岁,即从初中阶段到大学阶段参加社会工作的最初三、四年的群体。

青少年期以生理变化为起点,而由文化决定其终点的——文化或社会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男孩和女孩在什么年龄才获得脱离父母的充分心理独立性。

价值观是个体在对事物重要性进行评价时所持的内部尺度。

是指一个人对周围事物的意义、重要性的总的评价和总的看法。

人对事物的是非、善恶、好坏的判断以及行为价值取向构成了人的价值观。

价值观是人生观的核心,也是影响个体行为的重要因素。

在大多数情况下,在大多数人的思想中,都认为价值观是对价值现象的总的观点和看法,是对价值本质的一般概括。

马克思主义认为,不能离开社会发展的具体情况,离开人在社会中的劳动,离开个人同集体、同社会的关系,抽象地讲价值观。

一个人的价值观是在家庭和社会的影响下逐步形成的,它必须要受到当时的社会生产方式、经济地位、社会诚信、家庭教育、学校等多方面的影响。

青少年的价值观是最能体现青少年对人生目的、人生意义的看法和态度,也是导致青少年行为各异的重要原因。

有人将价值观定义为价值观念中一般的基本的观点,简言之,价值观就是价值观念,是一般的基本的价值观念。

不过,有一些学者不同意这种意见。

他们认为,价值观本质上是关于价值的基本理论的观点。

价值观念则是人们对于什么为好(坏)、利(害)、美(丑)的看法;前者属于价值理论研究的范畴,后者构成人们价值评价的标准。

尽管存在着这种分歧,但是在大多数情况下、在大多数人的思想中,都认为价值观是对价值现象中的观点和看法,是对价值本质的一般概括,而价值观念则是在一定历史条件下、在特定历史时期人们关于某一类事物价值的稳定的观念模式。

三、社会诚信缺失对青少年价值观的影响社会诚信缺失是一个社会的问题,影响着不同层次的每一个人。

身为组成社会不可缺少部分的青少年,对社会充满了好奇和期盼,未来的路怎么走,要树立怎样的价值观等问题的解决都受到社会现状的影响,而成为社会上不可忽视的社会诚信缺失这一现象对青少年价值观的形成产生了重大的影响。

为了进一步了解社会诚信缺失对青少年价值观的影响,我们可以从司法公信力缺失、政务诚信缺失、商务诚信缺失和社会诚信缺失中的个人诚信缺失等方面来了解。

(一)司法公信力缺失对青少年价值观的影响所谓司法公信力,是指人民法院在长期的适用法律定纷止争的过程中,在社会公众中形成的权威性和信任度。

近年来,随着我国经济社会的发展和法制化的逐步推进,各种新类型的社会问题和纠纷不断涌现,而司法机关作为“社会公平正义的最后一道防线”,人们更多地把解决争议的目光投向司法机关,寻求司法救济,这是法治进程中令人鼓舞的进步。

但从社会实践中看,司法公信力依然面临着挑战,这些挑战主要体现如下。

首先,涉法信访折射出司法公信力的不足。

据最高法院2004至2005年度工作报告统计,最高法院在2005年办理来信来访147449件人次,地方各级法院办理来信来访3995244件人次,其中2005年全年涉诉信访达455242件人次。

2005年《半月谈》第21期也撰文指出,涉法涉诉信访在信访中的比例超过30%,为数不多,并就司法公信力在社会和人民群众中的持续下降问题进行了深入研讨。

我们可以这样说,涉法信访问题是部分群众对司法不信任的表现和结果,司法公信力不足导致“信访不信法”现象的产生。

其次,司法“乱作为”。

司法乱作为主要表现在一些司法机关或司法人员违反法律程序和实体规定,为谋取个人利益、部门利益或地方利益,滥用司法权,乱罚款、乱扣押、乱查封、乱冻结。

当前,有些法官办人情案、关系案、金钱案,甚至徇私舞弊、枉法裁判,造成恶劣的后果。

据2006年最高人民法院工作报告显示,2006年全国共查处违法违纪审判人员292人,其中依法被追究刑事责任109人。

在我国的司法实践中,司法机关内部的红头文件、请示、批示、指示、通知、讲话等形式提供了各种暗箱操作的程序,为司法不公和司法腐败提供了捷径,蚕食着司法公信力,拖累了法制建设的进程。

最后,司法“不作为”。

司法不作为主要表现为司法机关或司法人员不履行规定职责,有案不立,对案件久拖不决,效率低下,尤其是效率低下,不仅容易使当事人对司法能否公正心存疑虑,而且还可能使当事人在遥遥无期的等待中失去对法律的信心。

“立案难”、“申诉难”、和“执行难”作为司法不作为的主要表现,其主要表现有:老百姓没钱打官司,诉讼成本高、费用大;一些案件有理打不赢官司;一些案件诉讼周期长,判决没有稳定性;当事人对已发生法律效力的判决不服而进行的申诉尤为困难;生效的裁判得不到有效执行,合法权益得不到有效的保障。

据2006年全国法院司法统计公报显示,全国法院全年处理申诉374714件,其中各类再审案件收案的只有48214件,而这收案数包括了因抗诉而收案的,由此可见,再审立案的困难有多么的大。

司法公信力,是人民群众对人民法院审判工作满意的外部表征,是保障法律权威性的基础,是维持社会稳定的重要杠杆,是维持正义的化身。

司法公信力缺失不仅使人们对法院工作充满失望,对美好社会生活的毁灭;而且扭曲的人们的价值观,使人们觉得既然正义得不到伸张,这个社会不再需要正义,自己也不必再幻想着这世界是有正义的,什么善良的人会得到回报的那些话语都是骗人的,自己过得好就行了,不管他人死活的个人主义将会泛滥。

近朱者赤,近墨者黑,环境影响着每一个生活在其中的人。

身为社会生活中不可缺少的部分的青少年,面对这样正义得不到伸张的社会环境,会有怎样扭曲的价值观,是我们不敢想象的。

(二)政务诚信缺失,给青少年树立一个不诚信的管理者形象所谓政务诚信,主要是指作为行政主体的政府在公务活动过程中履行对公众的责任,信守对公众的承诺的行为表现。

它主要包括政府领导及各级公务员在执行公务中真实不虚假,公共政策的制定与执行具有公开透明度,行政人员言行一致、诚实守信。

政务诚信作为规则诚信、裁判诚信,是实现社会公平公正的根本保障。

没有政务诚信,投资者对未来不能形成稳定的预期,投资热情将会减退,经济交往成本也将会增加,发展活力将受到阻碍;没有政务诚信,公众对政府的信任度会下降,公共政策不能有效执行;没有政务诚信,更会导致整个社会机会主义、极端功利主义盛行,社会风气极度败坏;没有政务诚信,规则将被视为儿戏,弱肉强食,赢者通吃,人们将丧失基本的是非对错判断标准;公平不在,正义远离,政治岌岌可危,对青少年未来价值观的形成产生重大的消极影响。

在构建和谐社会的过程中,政务诚信是行政文化的关键,是政务工作有效展开的根本,是树立政府形象的基础,是整个社会稳定、有序、协调发展的有利保障,也是政府和谐文化建设的重中之重。

由于公共权力的特点和人性的弱点等原因,不可避免的出现了政务诚信缺失现象。

政务诚信缺失主要表现在以下四个方面:第一,政务程序繁多,行政效率低下。

政府办事手续繁多,程序复杂表现为政府内部层层审批,层级推诿,办公手段落后,传统的“人看、纸记、盖章”的办公形式仍然广泛存在,往往导致“不该管的事情不放手,该办的事情办不好”。

有些部门现代化的科学办公方式尚未普通应用,导致行政办公效率地下,造成公民的不满。

第二,公务员的素质不高,奖惩考核机制不健全。

政务诚信不健全,在很大程度上是由于公务员的素质不高所造成的。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