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前我国社会诚信缺失的表现和原因
、当前我国社会诚信缺失的表现
人们之所以普遍关注诚信,社会呼唤诚信,除了社会诚信直接关系人们社会生活的切身利益的根本原因之外,当前,社会诚信缺失现象普遍存在及严重程度,则是十分重要的现实原因。
这类诚信缺失,可主要归纳为以下几个方面。
1、腐败大案频发,社会矛盾复杂突出。
近年来,一些官员
腐败案件屡屡发生,党和政府的反腐倡廉取得了巨大成绩,但暴露出的大案、要案,金额之巨、层次之高,令社会大为震惊。
王益、黄瑶、许宗衡、张春江、刘志军等腐败分子,以权谋私、贪污腐化,情节严重、性质恶劣。
一些官员不作为、乱作为或工作方法简单等而导致对抗基层政权的群体性、恶性事件频发。
一些政府部门政出多门,矛盾不一,公开、公平、公正性不够,导致社会舆论纷然不一。
有的地方由于社会分配不公,贫富差距拉大、体制改革利益受损等引发的部分有关利益阶层诉求不断,上访连连,以至发展成群体事件。
这些已经严重败坏了党的声誉,损害了人民政府的形象,极大影响了政府管理行为的可信度和公信力。
2、经营行为唯利是图,社会责任缺失。
具体表现为:一是
不守信用。
主要体现在不认真履行合同,包括供货合同、贷款合同、用工合同、工程合同等。
二是制假卖假。
假药、假酒、假烟、
毒奶、毒米、毒胶囊、黑心棉、注水肉横溢市场,屡禁不止。
三是恶意欺诈。
利用假合同、假票据诈骗企业和银行资金,利用假广告坑害消费者,
利用“假破产”方式逃废银行债务,一些无良企业频频曝光,商业欺诈现象屡禁不止,假冒伪劣产品层出不穷,丧失起码的诚信底线,这些不单是诚信缺失问题,而是严重的犯罪行为。
四是财务失真。
编制虚假财务报表隐瞒利润,逃税漏税;有的上市公司掩盖经营亏损,披露虚假财务信息,虚高利润,骗取业绩,误导投资者。
3、人际关系庸俗功利,坦诚不足,戒防有余。
人与人之间
的接触,正常的情感越来越淡薄,功利性趋强,多带上“面罩” 和“标签”,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人与人之间越来越缺乏基本的互信,坦诚不足,戒防有余。
4、职业道德污浊于名利私欲,潜规则横行。
教育界、学术
界、文艺界、体育界以及中介机构风气污化,不少从业人员职业操守下降,潜规则替代了规章制度,名利金钱主导所言所行,拜金主义泛滥。
文凭造假、考试作弊,硕士、博士、博士后、院士等学位、职称空前贬值。
二、当前社会诚信缺失的危害
在当前我国经济加速转型、社会深刻变革的过程中,由于
些人诚信意识淡薄、信用监督机制不健全、失信成本过低等原因,社会诚信不彰且严重缺失行为像“沙尘暴”一样吞噬着信用的
绿洲”,这类社会诚信缺失现象的存在和蔓延,于党、于国、
于民危害甚大。
第一,损害党和政府的形象和执政能力。
在社会诚信危机中, 政府诚信缺失是最有杀伤力和影响力的。
因为这关系到党的形象
和执政地位的巩固,关系到党领导的人民政府管理国家、经济和社会事务的能力和水平,关系到人民群众信任、拥护、服从党和政府领导和管理的大问题。
第二,破坏经济和社会秩序的健康运行。
当前,我国正处于
建立和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转型时期,市场经济就是信用经济、法制经济,诚信是基石,法制是保障。
如果社会普遍面临诚信危机,人与人之间不信任,企业不讲信用,政府缺乏公信力,那么整个国家的管
理、经济活动和社会交往就会扭曲、失范、无序,信用在经济和社会发展中的功能就难以发挥,健康有效的市场机制就无法正常运转,企业将面临诸多风险和陷阱,交易成本增加,效率和效益降低;法律和社会道德秩序就会失去应有的作用。
第三,不利于我国对外国际形象。
目前,经济全球化日益加深,国际竞争更加激烈,诚信在某种程度上已经成为各国企业核心竞争力的重要因素。
但是,由于我国一些企业和个人在国际商业活动和日常交往中,存在一些不守信用,制假售假的现象,使
得部分国家和地区对我国出口的商品格外“关照”,消费者也心
存疑虑,严重影响了我国企业“走出去”的步伐,也影响了我国的对外交往和国家声誉。
第四,影响和谐社会和小康社会的建设。
构建和谐社会,诚信是最基本的要素,需要人与人之间建立互信、互爱、真诚和友善的关系,需要企业以诚信为本、以信誉至上、为社会负责,需要政府成为高效、廉洁、公信的管理者。
党的十六大政治报告中提出的“发展是第一要务”,这里的
“发展”,无疑,绝不仅仅是指经济发展及GDP增长速度,而是
包括精神文明、政治文明等在内的社会进步。
因此,我们应该采取切实可行举措,强化社会诚信建设,重典治乱,正上扶下,言行必果,取信于民,彻底扭转诚信缺失的种种恶风陋习,真正建立世风清正、诚信有序、和谐文明、健康向上的社会主义风尚。
三、当前诚信缺失问题突出的主要原因
当前,诚信缺失问题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如我国市场经济起步不久,体制不成熟、不完善,市场监管不力等。
其中的一个关键因素是,时代和社会发展了,诚信原则植根的原有社会土壤发生了变化,而支撑诚信原则发挥作用的保障机制却没有完全跟上。
计划经济条件下也存在诚信缺失问题,但在许多领域特别是经济领域表现并不突出。
这除了思想和道德教育的原因之外,与当时的历史背景、社会条件密切相关。
在计划经济体制和较为封闭的社会环境下,人们之间的纵向联系多于横向联系,熟人之间的联系多于陌生人之间的联系,行政联系多于经济联系,道德责任多于经济利益。
具体来说:一是与计划经济体制相适应的是
高度集中的行政管理体制,经济社会运行主要依靠自上而下的行
政指令。
人们的社会关系主要是行政隶属关系,人主要作为“单位人”而存在。
在这种管理方式下,如果出现背信弃义、弄虚作假的行为,付出的代价和成本是非常高昂的,这就从客观上减少了不诚信行为。
二是在相对封闭的社会环境下,人们社会活动的空间不大、交往关系不广,社会基本上是一种“熟人社会”,这也使得不诚信行为出现的几率减少。
三是在当时的社会氛围中, 人们之间的交往和联系大都是政治性的,经济方面的联系较少, 经济利益冲突也较少,见利忘义、唯利是图的不诚信行为也不容易发生。
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诚信原则受到了许多新的挑战。
首先,经济活动、社会活动越来越多,人们的交往和联系日益频繁,横向联系多于纵向联系,社会联系多于单位内部联系,
陌生人之间的联系多于熟人之间的联系,社会基本上是一种“陌
生人社会”。
在这种“陌生人社会”中诚信缺失问题出现的几
率就会明显增大。
其次,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的转型必然引起行政管理体制的变革。
原有的高度集中的单一行政管理体制被打破,但适应市场经济体制的新的经济和社会管理体制还不够健全和完善,体制的空隙、管理的疏漏在所难免。
特别是随着经济成分、就业方式、组织形式、生活方式的多样化,行政手段对人们的约束力大为减弱。
面对不诚信行为,行政管理常常出现管束乏力,甚至三令五申而屡禁不止的情况。
与此同时,有效的法律约束和规范手段还没有完全形成,这就导致以往不突出的不诚信行为变得尖锐。
再次,市场经济强调物质利益,趋利成为常见的社会现象,义利冲突和矛盾也会日益增多。
面对金钱和物质的诱惑, 一些人坑蒙拐骗,不择手段。
作为观念形态的诚信原则,在这些行为面前显得软弱无力。
我们应与时俱进,正确面对,以寻求其正确的思路和对策,重塑社会诚信,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和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之梦作贡献O。