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古代汉语的语序

古代汉语的语序


(10)皇天無親,唯德是輔。(《左傳·僖公五年》) (11)敢不唯命是聽。(《左傳·宣公十二年》) (12)敢不唯子是從。(《左傳·哀公六年》)
(13)荀偃命曰:“雞鳴而駕,塞井夷灶,唯余馬首 是瞻。”(《左傳·襄公十四年》) (14)父母唯其疾之憂。(《論語·為政》)
現代漢語:唯利是图、唯你是問、 惟命是從、唯才是舉。
(1)不患人之不己知,患不知人也。( 《論語·學 而》)
(2)居則曰:“不吾知也。”(《論語·先進》)
(3)三歲貫汝,莫我肯顧。(《詩·魏風·碩鼠》) (4)諫而不入,則莫之繼也。(《晉靈公不君》)
(6)晉侯以我喪故,未之見也。(《子產壞晉館垣》) (7)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寡人之於國也》) (8)我無爾詐,爾無我虞。(《左傳·宣公十五年》) (9)毋吾以也。(《論語·侍坐》)
例外情況:
(14)知我者,謂我心憂;不知我者,謂我何求? (《詩·王風·黍離》)
(15)其未得之也,患得之;既得之,患失之? (《論語·陽貨》)
(16)以天下之民莫為之也,然而是子独為之。 (《荀子·君道》)
(17)房喜謂韓王曰:“勿聽之也。”《戰國策韓策 二》
這條規律没有第一條嚴格。 《論語》中代詞賓語後置8例,
《論語子張》 同類現象: 奈之何(奈何)若之何(若何)
(二)否定句中代詞作賓語,賓語前置。
否定詞“弗”和“勿”與及物動詞搭配時,後邊往往 不出
現賓語。 “不”、“莫”、“未”、“無”與動詞搭配時後多
帶賓語 ——如果賓語是名詞或名詞性短語就放在動詞後邊。 ——如果賓語時人稱代詞或指示代詞,往往分布在動 詞前面,否定詞後邊。
(2)天之蒼蒼,其正色耶?《莊子逍遥遊》 (3)苟有險,余必下推車,子豈識之?《左傳齊 晋鞌之戰》
1、動詞带賓語例: (1)吾誰欺?欺天乎?(《論語·子罕》) (2)我退而楚還,我將何求?(《城濮之戰》) (3)沛公安在?(《史記·項羽本紀》)
(4)“許子冠首?”曰:“冠。”曰:“奚冠?” 曰:“冠素。”(《許行》)
《左傳》前置的有57例,後置的有37例。这说明从先秦开始,
否定句中的代词宾语已经从前置向后置发展。
(三)用代詞 “是”、“之”等复指賓語時,賓語前置 (1)將虢是滅,何愛于虞?(《左傳·僖公五年》) (2)豈不榖是為?先君之好是繼。(《左傳·僖公四年》 (3)求,无乃尔是过与? (《论语·季氏》)
(4) 日居月諸,東方自出。(《詩·邶風·日月》)
三、謂語前置
為了強調和突出謂語,把謂語提到主語之前,叫作 謂語前置。謂語前置常見於感歎句和疑問句中,有 時也出現於祈使句中。 1、感歎句用例: (1)賢哉,回也!(《論語·雍也》) (2)亦太甚矣,先生之言也!(《戰國策·趙策三》) (3)野哉,由也。 (《論語》)
第四,如果宾语是代词,多用“之”复指,而不用 “是”。 (7)太上有立德,其次有立功,其次有立言,虽久不 废,此之谓不朽。(《左传·襄公二十四年》)
(8)太甲曰:“天作孽,猶可為,自作孽,不可活”, 此之謂也。(《孟子公孫醜上》)
(9)詩曰:“孝子不匱永錫爾類”,其是之謂乎! (《左傳隱公元年》)
(9)晉饑,秦輸之粟。(《韓之戰》) (10)天生民而立之君。(《左傳·襄公十四》) (11)紾兄之臂而奪之食。(《孟子·告子下》)
(从他手中夺取食物) (12)欲見賢人而不以其道,猶欲其入而閉之門也。
(《孟子·萬章下》)(对他关上门)
古漢語中的動詞“為”也可以帶雙賓語。
(13)不如早為之所,無使滋蔓。(《左傳·隱公元年》) (14)使盡之,而為之簞食與肉,置諸橐以與之。(《晉
東漢以後,疑問句中疑問代詞作賓語的語序開始 有變化
(20)蘭澤多芳草,采之欲遺誰?《古詩十九首 涉江采芙蓉》
(21)出户独彷徨,愁思當告誰?《古詩十九首 明月何皎皎》
关于“何如”、“如何”
(22)公曰:“其熱何如”曰:“如日。” “其色何如”曰:“如蒼玉”(燕子春秋內篇雜 下) (23)子路問於孔子曰:“管仲之為人何如?” 子曰:“仁也。” (24)以五十步笑百步,则何如?
2、疑問句用例 (3)誰與,哭者?(《禮記·檀弓上》) (4)子邪,言伐莒者?(《呂氏春秋·難言》) 3、祈使句用例 (5)勉哉,夫子!(《史記·周本紀》)
四、雙賓語
➢雙賓結構是古今共有的句法結構。 ➢古今漢語裏,含有給予義或問告義的動詞
都能帶雙賓語。
➢但是,古代漢語的雙賓結構在結構形式和 語義關係方面還有一些值得注意的特點。
(二)能帶雙賓語的一些動詞
1、“給予義”動詞帶雙賓語 古漢語中具有給予義的動詞“賜”、“與”、 “予”、“遺”、“貽”等可以帶雙賓語。 (1)公賜之食。(《鄭伯克段于鄢》) (2)文公與之處。(《許處》) (3)秦亦不以城予趙,趙亦終不予秦璧。
(《史記·廉頗藺相如列傳》) (4)湯使遺之牛羊。(《孟子·滕文公下》) (5)貽我彤管。(《詩·邶風·靜女》)
何以幸教寡人? 誰與為亲? 疑問代詞作賓語保留現代漢語:如“何去何從?”
“何以辨别真偽”
注意:(1)如果賓語是名詞或以疑問代詞作定語 的名詞性短語,則一般不能前置。 (11)吾誰欺?欺天乎? (論語·子罕) (12)帝曰:欲于何所王之?”王夫人曰:“願置之 洛陽。”(史記·三王世家) (2)當動詞前有能願動詞時(能、敢、肯),疑問 代詞賓語就要放在能愿動詞前面,如: (13)臣實不才,又誰敢怨?(《左傳·成公二年》) (14)二國有好,臣不與及,又誰敢德?(同上)
注意(1)如果賓語不是代詞,即使是否定句,不前置。
(10)君子不重傷,不禽二毛。(《左傳·僖公二十 二年》)
注意(2)如果句子中含有兩個否定詞,賓語也不前置
(11)宮婦左右莫不私王,朝廷之臣莫不畏王。 (《戰國策·齊策一》)
(12)長安諸公,莫弗稱之。(《史記》) (13)物莫不若是。(《莊子》)
語法(一) 第二節、古代汉漢的語序
一、什麼是語序?
句子中句法成分前後的次序稱為語序。漢語是較少 依靠形態變化的語言,語序和虛詞是表達語法意義 的主要手段。 主語在前,謂語在后;修饰语在前,中心語之後; 述语在前,賓語在后;述语在前,补語在后。 不過在先秦文獻中,也存在一些與基本語序不一致 的情況。 這些與基本語序不一致的現象,有些是臨時性的移 位(修辭手法),有些則是當時的語法規律。
二、賓語前置
❖ 疑問句中,疑問代詞作賓語,賓語前置。 ❖ 否定句中,代詞作賓語,賓語前置。 ❖ 一般叙述句中,用“是”“之”复指賓語,賓語
前置 ❖ 一般叙述句中,“是”独立作動詞或介詞賓語時,
前置
• “宾语前置”、“宾语提前”
• “提前”——预设了一个前提,即汉语的语序, 宾语原本都是位于动词后面的,只是在某些条 件下提到了动词前面。
• “前置”——对于汉语起源时代宾语所处的位 置没有表达明确的意见。
(一)疑問句中,疑問代詞作賓語,賓語前置。
句子是疑問句 宾语是疑問代詞
應該注意的是,疑問句裏不是必須有 疑問代詞,特 别是不一定有疑問代詞充任的賓語,用疑問語氣詞, 疑問副詞或語調也可以構成疑問句
(1)子見夫子乎?《論語微子》
(2)葛之覃兮,施于中谷。維葉莫莫,是刈是濩。(《詩· 周南·葛覃》)
(3)出因其資,入用其寵,饑食其食,三施而無報,是以 來也。(《韓之戰》)
(4)仲尼之徒,無道桓文之事者,是以後世無傳焉。 (《孟子·梁惠王上》)
试比较: 尔贡包茅不入,王祭不供,无以缩酒, 寡人是征;昭王南征而不复,寡人是问。 《左传·齐桓公代楚》 岂不谷是为?先君之好是继。《同上》
附录: “斯”、“焉”、“實”也可以用作复指代词。 (15)我周之东迁,晋郑焉依。《左传·隐公元年》 (16)朋酒斯飨,曰杀羔羊。《诗经·豳风·七月》 (17)鬼神非人實親,惟德是依。《左傳僖公五年》
(四)代詞“是”充當動詞或介詞的賓語 也常常置於動詞或介詞的前面。
(1)爾貢包茅不入,王祭不供,無以縮酒,寡人是征。昭 王南征而不復,寡人是問。(《左傳·僖公四年》)
(15)仲叔昭伯曰:“我楚国之为,岂为一人行 也。?”《左传襄公二十八年》
黎錦熙先生在《比較文法》一書中說:“用 ‘是’字間倒賓者,較‘之’字更能使賓語增重, 語音激切。若附‘惟’字,尤加強度。”所謂附 “惟”,即在前置賓訓的前面再加上副詞“惟” (唯),構成“唯……是(之)……”的格式,副 詞“唯”修飾謂語動詞,表示賓語是唯一的,排 他的,可以翻译为只是。
(5)聖王有百,吾孰法焉?(《荀子·非相》)
(6)雖聞,曷聞?雖見,曷見?雖知,曷知? (《呂工春秋·任數》)
(7)居惡在?仁是也;路惡在?義是也。 (《孟子·盡心上》)
2、介詞带賓語例: (8)何為紛紛然與百工交易?(《許行》)
(9)許子奚為不自織?(同⑧) (10)奚以知其然也?(《逍遙遊》)
(4)姜氏何厭之有?(《鄭伯克段于鄢》) (5)夫子焉不學?而亦何常師之有?(《論語·
子張》) (6)君子居之,何陋之有?(《論語·子罕》)
注意: 第一,名詞+之+動詞 “主之謂”、“賓之述”、“偏之正”三種結構 第二,何厭之有、何罪之有 “疑問代詞作賓語,賓語前置”or“賓語用代詞之 复指,賓語前置” 第三,這種賓語前置,是臨時性的移位,是為了强 調賓語,可看做是修辭手段。不同於前兩種,前 兩種是古代漢語語法中固有的語法規律。
總之:疑问代词作宾语,无论是动词的宾语,还 是介词的宾语,都要前置。这条规则在先秦是比 较严格的,可以说是很少有例外。 (15)子張曰:“子夏云何?”(論語·子張) (16)子為誰?曰:“為仲由”(論語微子) (17)既見君子,云胡不喜?《詩經鄭風》 (18)荀息謂何?(國語·晉語二) (19)禮起於何?《荀子·禮論》
(25)伤未及死,如何勿重?《左传·僖公二十 二年》(怎么不再次打击他们呢?)
(26)與不穀同好,如何? (《齊桓公伐楚》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