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漢語第二單元古代漢語語序古代漢語第二單元古代漢語語序本單元包括三部分內容:古代漢語賓語前置古代漢語雙賓語及動量表示法古代漢語其他特殊語序第一節古代漢語中的賓語前置舉例:分類:蘇軾《石鍾山記》:古之人不余欺也。
——————————否定句中代詞賓語前置范仲淹《嶽陽樓記》:噫!微斯人,吾誰與歸?——————疑問句中代詞賓語前置惟利是圖、惟材是舉、惟命是從…… ——————以“是”、“之”爲標誌的賓語前置一、否定句中代詞賓語前置這一類賓語前置包含兩個條件(P292):1)賓語必須是代詞2全句必須是否定句否定副詞有“不”、“弗”、“勿(無)”、“未”、“非”、“否”等;代詞賓語一定要放在動詞之前和否定詞之後。
例見教材292頁。
再如:①既見君子,不我遐棄。
(《詩·周南·汝墳》)孔穎達《正義》:“不我遐棄,猶云不遐棄我,古人之語多倒,詩之此類衆矣。
”②諸侯之學,吾未之學也。
吾嘗聞之矣。
(《孟子·滕文公上》)趙歧《章句》:“孟子言:‘我雖不學諸侯之禮,嘗聞師言三代以事君,臣行三年之喪。
’”③以吾一日長乎而,毌吾以也。
(《論語·先進》)何晏《集解》:“孔曰:‘言我問女,女無以我長故難對。
’”④三歲貫汝,莫我肯顧。
(詩·衛風·碩鼠)⑤聞道百,以爲莫己若者,我之謂也。
(《莊子·秋水》)——————採自張文國、張能甫《古漢語語法學》P254——P256註意事項:(一)否定句代詞賓語前置的規律沒有疑問代詞賓語前置嚴格。
(P293)(二)否定副詞“弗”、“勿”的否定句一般不帶賓語。
二、疑問句中代詞賓語前置教材290、291頁疑問代詞根據用法的不同,可以分爲兩組:誰、孰、何——————主、謂、賓、定安、惡、焉、胡、奚、曷——————賓、狀——馬忠《古代漢語語法》340頁,濟南:山東教育出版社1983.其基本格式爲:疑問代詞(+助動詞)+謂語動詞————謂語動詞(+助動詞)+疑問代詞疑问代词作宾语置于动词之前这条规律,在先秦汉语中很少有例外。
《论语》一书中,只有“子夏云何?”一例是后置的。
有人统计,《左传》全书中,疑问代词充当宾语时,前置的占98.4%,后置的占1.6%,可见这是一条覆盖率相当高的规律。
內蒙古師範大學教案三、以“是”、“之”爲前置標誌的賓語前置(一)“是”、“之”是代詞復指還是前置標誌王力、郭錫良等認為是復指楊伯峻等認為是標誌※把“之”、“是”看作代词的文章如丁素红《古代汉语宾语前置中“之”语法的类推》(《职大学报》2003年第4期)等,教材如王力主编《古代汉语》、郭锡良等主编《古代汉语》(修订本)(上册294页,北京:商务印书馆1999)、张之强主编《古代汉语》(下册463页,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等;更多的教材和语法学著作是把“之”、“是”等作为助词的,语法专著如许敬生《医古文语法知识》(218页,北京:中国中医药出版社1991)、黄江海等《文言句式例析》(116页,福州:福建人民出版社1981)、廖振佑《古代汉语特殊语法》(265页,呼和浩特:内蒙古人民出版社1979)、李新魁《汉语文言语法》(338页,广州:广东人民出版社1983)、许威汉〈古汉语语法精讲〉(66—67页,上海:上海大学出版社2002)、张文国、张能甫《古汉语语法学》(261页,成都:巴蜀书社2003)、杨伯峻、何乐士《古汉语语法及其发展》(修订本)(下册799页,北京:语文出版社2003)等,教材如吴福熙《古代汉语》(302页,兰州:甘肃人民出版社1979)、马汉麟《古代汉语读本》(34页,郑州:中州书画社1982)、朱星《古代汉语》(下册190页,天津:天津人民出版社1982)、赵仲邑《古代汉语》(375页,南宁:广西人民出版社1985)、周秉钧《古汉语自学手册》(296页,长沙:湖南人民出版社1985)、荆贵生《古代汉语》(修订本)(563页,济南:黄河出版社1997)、张双棣等《古代汉语知识教程》(305页,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2)等。
“向來有學者把‘之’和‘是’視為代詞,起‘複指’作用,但主其說者都認為‘之’和‘是’只是把賓語提前的一種語法手段或標誌,沒有實在意義,無法譯成現代漢語。
既然如此,就不如視其為結構助詞,既簡捷又不至於互相抵牾。
”--------陳煥良:《古漢語賓語前置辨議》,《語文研究》1997年第3期(總第64期)。
(二)古漢語中,爲強調賓語,可以把賓語提到謂語動詞的前邊,條件是在賓語之後加上結構助詞“是”、“之”等作前置標誌。
例如:①豈不穀是爲?先君之好是繼。
(《左傳·僖四年》)②將虢是滅,何愛於虞?。
(《左傳·僖四年》)③不仁而可與言,何亡國敗家之有?(《孟子•離婁上》)趙歧《章句》:“如使其能從諫從善可與言議,則天下何有亡國敗家也?”④諺所謂“輔車相依,脣忘齒寒”者,其虞虢之謂也。
《左傳•僖五年》(三)以“唯……是……”结构为宾语前置形式“唯……是……”結構的賓語前置形式是單純以“是”為前置標誌的賓語形式的變體。
“唯”字突出了動詞動作行為對賓語的限定性,是對動詞動作行為指向的進一步確定與限定,即動詞動作行為只能作用於該賓語所代表的事物而不能及其他,即“使動作行為的物件更加具有單一性和排他性”張文國、張能甫《古漢語語法學》170頁。
“名詞性成分作前置賓語時,有一個共同的特點,即全部出現在‘惟(按:《國語》中字作“唯”)+名詞性賓語+動詞謂語’的句式中。
”張文國、張能甫《古漢語語法學》167頁四、沒有結構標誌的賓語前置主要包括介詞“以”的賓語前置和代詞“是”作賓語前置兩種情況。
(1)楚國方城以爲城,漢水以爲池。
(《左傳•僖四年》)(2)子曰:“參乎!吾道一以貫之。
”(《論語•裏仁》)(3)昭王南徴而不復,寡人是問。
(《左傳•僖四年》)例句等見張文國、張能甫《古漢語語法學》,巴蜀書社2003。
第二節雙賓語及動量表示法本節內容包括雙賓語動量表示法一、甚么是雙賓語一個動詞後帶有表人和表事物的兩個賓語。
其表人者在前,稱“間接賓語”;表事物者在後,稱直接賓語。
二、雙賓語的位置“甲骨卜辭中雙賓語的位置不太固定。
到了周秦,逐漸統一起來。
”向熹:《簡明漢語史》130頁,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3。
關于甲骨文中雙賓語位置不太固定的語法實例,可參看張玉金《甲骨文語法學》197——209頁,上海:學林出版社2001。
三、雙賓語動詞的類別黎錦熙《新著國語文法》分爲兩種類別:授予義動詞與教示義詞。
授予義動詞包括“予”、“授”、“賜”、“遺”等;教示類動詞包括“教”、“示”、“言”、“告”等。
杨伯峻、何乐士《古汉语语法及其发展》(修订本)对双宾语谓语动词的分类複雜,可以參看。
四、已經學過的雙賓語動詞例句(1)公賜之食,食捨肉。
(2)語之故(3)告之悔五、雙賓語動詞的特點首先,双宾语动词“含有交接事物的意义”;其次,“含有交接事物的意义”的动词“做谓语来叙述一件事情,必然要牵涉到三方面的人或事。
”当然,此类动词的存在首先依赖于实际语言活动中事物交接要牵涉到三方面的关系和“三方面之间具有怎样的交互关系”这一事实的存在。
周迟明:《汉语双宾语句的语法现象和历史发展》,《山东大学学报》(语言文学版)1964年第1期。
钱宗武先生根据对今文《尚书》双宾语动词的考察,认为“所有双宾语动词都具有两个性能,一是施动的迁延性;二是施动的双向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