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2020高考化学非选择题答题策略与技巧

2020高考化学非选择题答题策略与技巧

高考化学的非选择题有五道,一共占58分,非常重要,今天总结了非选择题(工业流程、化学反应原理、实验题、物质结构与性质(选做)、有机化学基础(选做))的答题策略,希望对你有所帮助~答题策略一丨工艺流程1.工艺流程中信息方程式书写试题以反应现象、物质性质、元素价态变化、氧化剂得失电子数目等信息呈现出来,书写方法是:(1)信息提取:依题给信息找出已知的反应物和产物,确定反应类型。

(2)联想推理:根据原子个数守恒或物质的特征或元素价态变化特点及微粒存在形式填写出未知产物。

(3)配平:缺少的物质一般用H2O、H+、OH-填补。

2.工艺流程中原料预处理原料预处理的常用方法3.工艺流程中反应条件的控制常见反应条件的控制及目的(1)控制溶液的pH①控制反应的发生,增强物质的氧化性或还原性,或改变水解程度。

②控制溶液的酸碱性使其中的某些金属离子形成氢氧化物沉淀。

a.控制溶液的酸碱性使其中的某些金属离子形成氢氧化物沉淀。

如若要除去Al3+、Mn2+溶液中含有的Fe2+,先用氧化剂把Fe2+氧化为Fe3+,再调溶液的pH。

b.调节pH 所需的物质一般应满足两点:能与H+反应,使溶液pH增大;不引入新杂质。

例如:若要除去Cu2+溶液中混有的Fe3+,可加入CuO、Cu(OH)2、Cu2(OH)2CO3等物质来调节溶液的pH。

(2)控制反应的温度①控制化学反应速率。

②控制平衡移动方向。

③控制固体的溶解与结晶,如趁热过滤能防止某物质降温时析出。

④促进溶液中气体的逸出或实现蒸馏。

⑤防止或实现某物质水解或分解。

⑥使催化剂达到最大活性。

⑦防止副反应的发生。

(3)调节反应物的浓度①根据需要选择适宜浓度,控制一定的反应速率,使平衡移动有利于目标产物的生成,减小对后续操作产生的影响。

②反应物过量,能保证反应的完全发生或提高其他物质的转化率,但对后续操作也会产生影响。

(4)控制反应体系的压强①改变化学反应速率。

②影响平衡移动的方向。

(5)使用催化剂加快反应速率,提高生产效率。

4.工艺流程题中物质的分离与提纯(1)从溶液中获取晶体从溶液中得到带结晶水的晶体操作是蒸发浓缩、冷却结晶、过滤、洗涤、干燥。

(2)产品的提纯①洗涤剂的选择②洗涤的方法③检验是否洗涤干净的答题模板5.化学工艺流程中的化学计算化工流程题中涉及的计算主要有:样品的质量分数或纯度的计算,物质的转化率或产率、物质的量浓度、物质的质量、pH的计算。

涉及到的计算公式:答题策略二丨反应原理1.利用盖斯定律进行热化学方程式的书写和ΔH计算2.速率和平衡移动速率和平衡移动答题方法析特点(反应特点或容器特点)→变条件→定方向→得结论(或结果)3.化学平衡常数与转化率的计算(1)明确四个量(起始量、变化量、平衡量和差量)(2)三个百分数②生成物的产率:实际产量(指生成物)占理论产量的百分数。

一般来讲,转化率越大,原料利用率越高,产率越大。

(3)计算方法(“三段式”法)如m A(g)+n B(g)p C(g)+q D(g),令A、B起始物质的量浓度分别为a mol·L-1、b mol·L-1,达到平衡后消耗A的物质的量浓度为mx mol·L-1。

答题策略三丨化学实验1.实验仪器与实验装置作用实验仪器与实验装置作用通常是围绕:(1)减小实验误差;(2)减少实验干扰(或副反应);(3)实验安全;(4)特殊作用等设计的。

(1)常考实验装置作用汇总①中橡皮管的作用:平衡压强,使液体能顺利滴下;降低液体体积对气体体积测量的干扰②的作用:干燥或除去气体中的杂质③的作用:吸收尾气,防止污染空气④的作用:干燥装置、尾气处理装置,防外界气体倒吸引起干扰装置⑤的作用:安全瓶,防止瓶内压强过大⑥的作用:混合气体;干燥气体;通过观察气泡速率控制流量⑦中仪器名称与作用:a为布氏漏斗,b为抽滤瓶或吸滤瓶,两者组合配合抽气,使抽滤瓶内压强减小,加快过滤的速率(2)实验装置分析探究硫酸亚铁的分解产物①通入干燥的N2是为了排除装置中的空气②根据实验后反应管中残留固体为红棕色粉末,其分解的化学方程式为③欲检验SO2和SO3,必须先用C中BaCl2溶液检验SO3,再用D中的品红溶液检验SO2合成正丁醛①反应原理:②温度计C1测的是反应液的温度,温度计C2测的是蒸气的温度制备无水MgBr2 (强吸水性)①通入干燥的N2是为了防止镁屑与氧气反应,同时依靠气流将溴蒸气带入反应体系②冰水浴的目的是防止液溴和乙醚的挥发③装置A的作用是防止外界水蒸气进入,因为MgBr2有强吸水性制备无水氯化铁①制备无水氯化铁,分液漏斗中加入浓盐酸、烧瓶中加入二氧化锰②B装置内液体为饱和食盐水,吸收Cl2中的HCl,C装置内液体为浓H2SO4,干燥Cl2检验草酸晶体分解的产物B的作用是冷凝草酸蒸气,防止草酸进入C干扰分解产物CO2的检验2.化学实验文字表述规范答题(1)液体体积测量中读数①平视:视线与刻度线和凹液面最低处在一水平线上。

②读数:液面最低点与刻度线相切。

(2)实验操作的原因、目的、作用①明确实验目的:做什么?②明确操作目的:为什么这样做?③明确结论:这样做会有什么结果?理由是什么?应答出:具体操作方法、理由、结论等(3)装置气密性检查①微热法:封闭(关闭活塞或止水夹,导管末端插入盛水的烧杯中等)→微热(双手捂或用酒精灯稍微加热)→气泡(观察到导管口有气泡逸出)→水柱(移开双手或停止加热,观察到导管口形成一段稳定的水柱。

②液差法:封闭(关闭活塞或用止水夹夹住橡胶管等)→液差(向……容器中加水,使……和……形成液面差)→不变(停止加水,放置一段时间,液面差保持不变)。

如:a.构建捂热法模型b.构建液差法模型(4)现象的描述①溶液中:a.颜色由×××变成×××。

b.液面上升或下降(形成液面差)。

c.溶液变浑浊,或生成(产生)×××色沉淀。

d.溶液发生倒吸。

e.产生大量气泡或有气体从溶液中逸出。

②固体:a.固体表面产生大量气泡。

b.固体逐渐溶解。

c.固体体积逐渐变小(变细)。

d.(固体)颜色由×××变成×××。

③气体:a.生成×××色(味)气体。

b.气体由×××色变成×××色。

c.先变×××后×××(加深、变浅、褪色)。

(5)试剂的作用作用:“除去”“防止”“抑制”“使……”,目的是……(6)滴定终点的判断①答题模板当滴入最后一滴×××标准溶液后,溶液由×××色变成×××色,或溶液×××色褪去,且半分钟内不恢复原来的颜色②注意问题(7)试纸的选择与使用①用pH试纸测定溶液pH:取试纸(取一小块pH试纸放在干净的表面皿或玻璃片上)→蘸溶液(用玻璃棒蘸取少量待测液,点在pH试纸上)→观色变(等试纸变色后)→作对照(再与标准比色卡对照确定溶液的pH)。

②用红棕色石蕊试纸、蓝色石蕊试纸、淀粉碘化钾试纸检验溶液:取试纸(将……试纸放在表面皿或玻璃片上)→蘸溶液(用洁净的玻璃棒蘸取待测溶液点在试纸中部)→观色变(试纸呈现……色)。

③用红色石蕊试纸、蓝色石蕊试纸、淀粉碘化钾试纸检验气体:润试纸(先取一小块……试纸用蒸馏水润湿)→粘玻璃棒(粘在玻璃棒的一端)→放瓶口(再放在盛有待测气体的瓶口附近)→观色变(试纸变为……色)。

(8)气体的检验操作和试剂(将气体通入……溶液或点燃或把湿润的……试纸伸入集气瓶等)→现象(可观察到……)→结论(说明该气体为……气体或含有……气体)。

(9)离子检验(溶解)取样(取少量溶液于一洁净的试管中)→加试剂[加入……试剂(有必要时加热,如检验NH4+)]→现象(产生……沉淀或溶液变……色或产生……气体)→结论(溶液含有……)。

(10)原因解释分析(分析试剂的性质、实验目的、装置特点等)→结合(结合已有知识进行分析)→结论(得到问题原因)。

答题策略四丨物质结构与性质一、原子结构与元素的性质1.基态原子的核外电子排布(1)排布规律①能量最低原理:基态原子核外电子先占有能量最低的原子轨道,如Ge:1s22s22p63s23p63d104s24p2。

②泡利原理:每个原子轨道上最多只容纳2个自旋状态不同的电子。

(2)如果某主族元素的I n+1远大于I n,则该元素的常见化合价为+n,如钠元素I2远大于I1,所以钠元素的化合价为+1。

而过渡元素的价电子数较多,且各级电离能之间相差不大,所以常表现多种化合价,如锰元素有+2价~+7价。

3.电负性(1)变化规律:①同一周期,从左到右,元素的电负性递增;②同一主族,自上到下,元素的电负性递减。

(2)运用:①确定元素类型(电负性>1.8,非金属元素;电负性<1.8,金属元素);②确定化学键类型(两元素电负性差值>1.7,离子键;两元素电负性差值<1.7,共价键);③判断元素价态正负(电负性大的为负价,小的为正价);④电负性是判断元素金属性和非金属性强弱的重要参数之一。

二、分子结构与性质1.共价键(1)性质:共价键具有饱和性和方向性。

(2)分类:①根据形成共价键的共用电子对的偏向或偏离的情况,分为极性键和非极性键;②根据形成共价键的原子轨道重叠方式的不同,分为σ键和π键;③配位键:形成配位键的条件是成键原子一方(A)能够提供孤电子对,另一方(B)具有能够接受电子对的空轨道,可表示为A→B。

(3)键参数键能:气态基态原子形成1 mol化学键释放的最低能量。

键能越大,共价键越牢固;键长:形成共价键的两原子之间的核间距。

键长越短,共价键越牢固;键角:在原子数超过2的分子中,两个共价键之间的夹角。

2.分子的立体结构(1)价层电子对互斥理论几种分子或离子的立体构型(2)杂化轨道理论常见杂化轨道类型与分子构型规律(3)键的极性和分子极性的关系:【特别提醒】通常对于AB n型分子,若中心原子最外层电子全部参与成键,则为非极性分子;若中心原子最外层电子部分成键则为极性分子。

4.配合物理论(1)配合物的组成:①配体:含有孤电子对的分子或离子,如NH3、H2O、Cl-、Br-、I-、SCN -等。

②中心离子:一般是金属离子,特别是过渡金属离子,如Cu2+、Fe3+等。

③配位数:直接同中心原子(或离子)配位的含有孤电子对的分子(或离子)的数目。

(2)常见配合物:如[Cu(NH3)4](OH)2、[Cu(NH3)4]SO4、[Ag(NH3)2]OH、Fe(SCN)3等。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