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高考化学答题技巧和答题规范

高考化学答题技巧和答题规范

高考化学答题技巧和答题标准高考化学答题技巧一、临场心理技巧1.树立信心,克制怯场信心是成功的一半,没有信心就没有希望,信心缺乏就会临场心慌意乱,影响自已应有程度的发挥。

拿到试卷后应先填写考生信息(如考生姓名、准考证号、座位号等),然后先粗略看一遍试题,做到心中有数,对试题难易不必介意。

近几年的高考试题,多数题目并不比平时练习的题目难,也不都是新题,有好多题目是我们平时练习过的知识或熟题略加改造而成,假如平时训练的题目多数都会做,那么要坚信高考你也一定能考出好成绩。

建议先做选择题,再做容易的题。

2.摒弃杂念,缓解情绪在考试之前应该摒弃杂念,使大脑处于“空白状态”,很多同学明知这个道理却无法做到。

不妨尝试与别人交谈,谈些与考试无关的话题,最好是一些既幽默又含蓄的笑话,尽量使心情放松,排除干扰。

3.集中精力,进入状态注意力集中是考试成功的关键,一定的神经亢奋或紧张有利于大脑各局部之间的联络,有助于活泼思维,所以为了能在考试中起得最正确效果,应高度集中注意力,确保思维的灵敏和敏捷。

二、临场答题技巧1.减少失误,争得高分历次考试中,考生因失误而失去的分数平均在5-10分左右,有的甚至更多。

假设能克制失误,在有效的时间内把会做的题目都做对,这本身意味着多得分。

通常易失误的方面有:(1)关键的字。

在题目的问题中,通常出现如下词语:正确与错误;大与小;强与弱;能与否;由强到弱或由弱到强;名称与符号;分子式与构造简式;化学方程式与离子方程式等,即使题目会做,由于不注意上述词语,就有可能造成人为失分。

(2)量的单位。

物质的量浓度(mol/L),摩尔质量(g/mol),溶解度(g)、质量分数、物质的量浓度互换时的体积易错等。

(3)隐性条件。

如酸性的无色透明溶液;PH=0的溶液;水电离出的C(OH-)=10-14mol/L的溶液等。

(4)符号运用。

如“=”与“可逆符号”;“+Q”与“-Q”;沉淀与气体符号;电荷与价标;写电子式时“[ ]”;物质的聚集状态;特殊的反响条件等。

(5)表述准确。

①如做实验填空题或简答题时,不要用错别字:如脂与酯;铵与氨;坩与甘;蘸与粘;蓝与兰;褪与退;溶与熔;戊与戌;催与崔;苯与笨等;②不用俗语:如翻开分液漏斗的开关(活塞);将气体通进(入)盛溴水的洗气瓶;酸遇石蕊变红色(酸使石蕊呈红色)等。

2.审题要慢,答题要快有些考生只知道一味求快,往往题意未理解清楚,便匆忙动笔,结果误入歧途,即所谓欲速那么不达。

看错一个字可能会遗憾终生,所以审题一定要慢,有了这个“慢”,才能形成完好的合理的解题策略,才有答题的“快”。

3.运算要准,胆子要大注意演算要有序,以便复检。

开考前,可大致将草稿纸分好区,按题号较整洁地列式计算,保存好原始反响式和分析^p 过程、算式等。

这样在最后复检、核对时才有原始根据,又快又准,防止做重复工作,出现低级错误。

高考没有足够的时间让你反复验算,更不容你再三地变换解题方法,往往是拿到一个题目,凭感觉选定一种方法就动手做,这时除了你的每一步运算务求正确外,还要求把你当时的解法坚持到底,也许你选择的不是最好的方法,但如回头重来将会花费更多的时间,当然坚持到底并不意味着钻牛角尖,一旦发现自己走进死胡同,还是要立即迷途知返。

对于选择题、填空题两种题型里涉及的计算问题,其中多有巧解、妙算,注意开阔思路、少走弯路、少做无用功,以增加有效时间.高考化学答题标准一、把握关键字,准确理解化学概念,标准表达化学用语。

09年高考化学阅卷对错别字及化学用语表达不完好是“斤斤计较”的。

同样第21题⑶的② 甲醛分子的空间构型是 ;标准答案是:平面三角形。

评分细那么中只认同了“型”可以等同于“形”,其他的假如写成“平面三角角”、“平面三角角形”、“平面三角”等这些都视为错误。

化学语言的准确运用,是建立在对化学概念的准确理解根底之上的。

这让我们联想到了2023年阅卷时,对15题⑶评分细那么的制定情况。

08年第15题的⑶原题是:蒸馏瓶比吸收液面要高出很多,其目的是。

标准答案是:防止倒吸。

在评分细那么中,对关键表述“倒吸”学生假设答复成“倒流”、“流回去”都认同了,但说成“回流”就不能得分,因为这是两个截然不同的化学概念了,不能仅从字面理解“回”也即“倒”的意思。

因此,我们在教学过程中要加强对学生阅读教材的指导,使学生可以对概念、用语、原理、公式等从定义、表达式、内涵和外延上抓住本质和重点,从微观本质上理解相关概念、原理的形成过程,而不仅仅是记忆表象、结论和规律的简单表述,更不能望文生义!在各种教学及效果反响活动中,如提问、作业、检测等,对学生应严格要求,加强标准表达训练,认真细致地指导把好质量关。

二、重视实验的客观性,细致观察,全面、准确、标准地描绘化学是以实验为根底的科学,实验设计、操作严谨标准决定了实验结果的真实可靠性,因此,化学考试中对实验操作、实验现象描绘的要求是客观、准确、标准的。

如,09年第15题的⑴检验Fe(OH)3是否沉淀完全的实验操作是。

标准答案是:取少量上层清液,滴加KSCN溶液,假设不出现血红色,那么说明Fe(OH)3 沉淀完全。

在评分细那么中,对这一答案中的两处关键表达都有明确要求:一是“取少量上层清液”,假设没有表述那么扣分,因为假如不取样而直接向原溶液中参加KSCN溶液就是引入新的杂质,这是科学性错误。

假设答复时表达出取样的含义那么就视为等同了,如说成“取样”、“向少量”、“取滤液”等等。

二是“血红色”现象的描绘,假设说成“血红色沉淀”那么扣分,因为溶液和沉淀是两种截然不同的分散系,应明确区分。

而有些描绘视为对现象描绘不够准确但没有计较,如“红色”、“溶液颜色变深”等等。

由此,我们应注意教学过程中一定要加强对教材上的概念、实验操作、实验现象的准确理解和模拟。

值得重视的是,在这一空的评阅中还出现了很多没有明确指向性的答复,如“滴加KSCN溶液,看是否出现血红色溶液”,这样答复的考生可能是掌握了Fe3+的鉴定方法的,但是这种答复是不能得分的。

因为没有明确给出与“是”获“否”相应的结论。

而我们平时的测试中,对于此类答复往往不计较,认为学生懂了,但是在这里却非常计较,真是细节决定成败呀。

三、解答技巧不是投机取巧,科学答题,防止答题过程中的弄巧成拙1.杜绝投机取巧这次阅卷中暴露的一个问题,就是我们有些老师没有正确理解以往高考阅卷的一些评分细那么,在教学中把它们作为技巧教给学生,希望能减轻学生负担多拿分,但结果却事与愿违。

如,对于09年的第19题⑸中有机合成的反响条件书写问题,在今年的评分细那么中也是争论的热点之一。

题目是:苯乙酸乙酯是一种常见的合成香料。

请设计合理的方案以苯甲醛和乙醇为原料合成苯乙酸乙酯(用合成道路流程图表示,并注明反响条件)。

标准答案是:评分细那么中对反响条件必需明确写出,写错或模糊写出“一定条件”的一律不得分。

对此有些阅卷老师认为写成一定条件也应给分,理由是前几年评分时这样写是给分的。

对此,阅卷专家的答复很值得我们反思。

他们认为,对于教材上出现的常规的反响条件是必需要掌握的,以前的“一定条件”给分是对未知反响的处理,而不料这却被老师们当成技巧传给了学生,导致今年明明是常规的反响条件还是有很多考生写成了“一定条件”,这样就不符合考纲要求了,因此不能得分。

由此看来,我们老师希望能减轻学生的负担多拿分这个想法是对的,但绝不能违脱离教学根本要求,不能脱离考纲,否那么是“偷鸡不成蚀把米”。

再如,09年第20题的⑴是选择题,答案是“BC”,而有些考生确写成了“B/C”。

“/”的目的是什么?我们分析^p 写出这种答案的考生的心理:一可能是笔误;二就可能是拿不准答案而成心这样写的,希望可以无论答案是“B”或“C”或“BC”都可以得分。

而这些写法归根究底其实是一种投机的行为,是想讨巧而不是技巧,是不能提倡的,因此,评分细那么中当然不会认可。

2.学会科学的答题技巧在遵循科学严谨标准的原那么下,对一些题型特点及评分细那么进展研究,还是可以总结出一些科学的解题技巧的,这样可以帮助考生加快解题速度,进步解题准确率。

如,对于计算题,今年高考考察力度有所提升,共约24分,除了考察思维方法外,对计算速度、准确度及有效数字保存的要求较高,考生失分比拟严重。

对于较为复杂的计算,如何在有限时间内进步缩小计算量速度,对计算数字进展合理的处理,这确实是一种技巧,也是一种科学的方法。

如15题⑶的②,完好的计算式是,准确结果是99.90%,这个计算量是较大的,但假如把其中的20.39近似处理成20.4那么简化了计算,所得结果是99.96%,只相差0.06%,这个误差是允许的。

但是我们对数据不能过于简化,假如20.39处理成20.0,虽然计算量更少但是结果为98.67%,这个误差就不允许了。

当然,假如学生的计算才能达不到一定程度,技巧也不能帮助。

所以我们从高一开场就要提倡学生不用计算器代为计算,帮助学生消除对计算的畏难情心理,强化学生笔算、心算的才能,形成解计算题的良好的习惯。

又如,对于实验现象的分析^p 对实验手段工艺流程等的评价似乎已是高考的必考点。

虽然提供的标准答案是只有一二,但是真实的影响因素可能是复杂的,这类问题的解答往往会有多种可能性,对此阅卷专家们制定的评分细那么更加符合科学实际:就是制定关键点,答复到了关键点就给分,多余评述可以视而不见,但自相矛盾的那么不给分。

因此,就这类题的评分细那么是不是可以作为一种技巧教给我们的学生,建议他们在解答此类问题时假设拿不准那么多分析^p 几种可能性,但还是要靠船下篙,因为漫无边际的答复也是得不到分的。

我们研究高考题、研究评分细那么会发现,在平时教学中让学生养成表达科学准确、书写标准的答题习惯才是以不变应万变才是最实实在在的技巧。

高考语文复习资料高考数学复习资料高考英语复习资料高考文综复习资料高考理综复习资料高考语文模拟试题高考数学模拟试题高考英语模拟试题高考文综模拟试题高考理综模拟试题高中学习方法高考复习方法高考状元学习方法高考饮食攻略高考励志名言。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