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第三节人类活动对自然灾害的影响

第三节人类活动对自然灾害的影响


思考:如何合理利用土地“缩小”灾情? 【提示】 人类合理利用土地,能够改善孕灾环境 和受灾体条件,从而减少灾情损失,如下表所示:
举例 效果
直接或间接减少水土流 防护林建设、退耕还林、 失、荒漠化、洪涝、干 天然林保护 旱等自然灾害的强度 退耕还湖、平垸行洪、 避开受灾高风险区 不侵占行洪区 改善作物种植结构,发 可以减少遭受旱涝灾害、 展适宜区域农业资源条 寒潮、病虫害的可能 件的作物 可以减少草场退化、鼠 合理利用草场 害
灾害环境看 人类活动:进入
四、社会发展不同阶段的灾情变化 1.随着人类社会的不断发展,人类与自然 灾害的关系也是不断发展变化的,如前所述, 人既是活动的致灾因子,又是最易损的受灾 体。它们的关系大致如下:
2.自然灾害随社会发展的阶段性变化
人类社会 发展阶段 原始社会 农业社会 工业社会
社会经济 人口、财产密 经济有所发展, 人口、财产高度集中, 发展水平 度低 人口相对集中 资产密度大
三、人类活动对灾情的“放大”和“缩小” 1.在不同地区,人类活动对灾情的“放大”和 “缩小”
人类活动 对灾情的“影响” 有足够的财力和物力来建 社会经济基础雄 设防灾系统,在灾害发生 能“缩小”灾害的影 厚、政治稳定的 响 时,能够迅速救援,恢复 地区 灾区的生产生活 “放大”灾害效应, 社会经济基础薄 弱、时局动荡、 减灾不得力,防灾无措施 进而导致社会矛盾激 人心失稳的地区 化,天灾人祸并行 地区
【课堂小结】
请同学们总结一下这节课的知识结构
影响(
)程度
人 类 活 动 影 响 自 然 灾 害
正面影响
负面影响
影响( )程度
社会发展不同阶段的( )观
【课堂小结】 请同学们总结一下这节课的知识结构
生态建设
影响地表环境的稳定程度
人 类 活 动 影 响 自 然 灾 害
生态破坏 正面影响 人口 负面影响
减灾能力 抗灾能力极弱 抗灾能力不高 抗灾能力提高,灾后 恢复加快
灾情
人员伤亡
巨灾伤亡人口增多, 人员伤亡,财产 普通灾害伤亡人口减 损失 少,财产损失巨大
【合作探究】 分析在原始社会、农业社会、工业社
会,影响到人类的灾害种类分别有哪些? 为什么存在这样的区别?
人类社会的生产力水平由低向高发展,从以畜牧业、 农业经济为主向以工业、服务业经济为主发展;人类对于 自然资源、环境的利用程度逐渐加深、范围增大,活动范 围从地表向地下和空中、从陆地向海洋发展,资源利用从 土地资源、生物资源向矿产资源、能源资源发展。因此越 来越多的自然异变影响到人类生产生活,即更多种的自然 灾害影响到人类。在原始社会,影响人类的灾种主要是地 震、滑坡、泥石流。到农业社会,除了上述灾种外还有洪 涝、旱灾、病虫害、寒潮、台风、风暴潮等。到工业社会, 除了上述灾种外还有赤潮、海水入侵、海冰等。
死亡了150人。而1962年发生在伊朗伊斯法罕的7.6级地震,
全市幸存者仅有30%,有一万多人死亡。造成大量伤亡的主要原 因是伊朗人习惯修建厚墙泥砖房,这种房屋抗震力极差。
结论:建设防灾减灾工程可以改变受灾体的易损程 度,从而减轻自然灾害的损失。
3.工程措施能改变受灾体的易损性
二、人类活动影响受灾体的易损害程度
总结:同样的灾害强度下,人类在自然灾害高风 险区的活动(比如建房、耕作等)强度和范围越大, 高风险区的经济密度越大,则灾情放大;反之则灾 情减小。人类的活动,有可能导致大灾小害,或者 小灾大害。
2.在高风险区,人类活动对灾情的“放大”和 “缩小”
灾害系统包括孕灾环境、致灾因子、受灾体、 灾情四个方面,人类活动主要通过对孕灾环境、 受灾体的作用,“缩小”或“放大”灾情。
1.3人类活动对自然灾害的影响
重点提示
1、人类通过哪些活动增加环境的稳定性, 又通过哪些活动致使环境更不稳定?
2、为什么说人一是最活跃的受灾体?人类 活动是怎样通过改变土地利用类型和防灾减 灾工程影响受灾体的易损程度的? 3、人类活动通过哪些活动来“放大”或 “缩小”灾情的? 4、在社会发展的不同阶段灾情发生了什么 变化?
方法突破: 如何从地理环境整体性上认识人类 活动对地表环境稳定程度的影响 地理环境整体性是指构成地理环境的各要素 之间,通过相互影响、相互制约、相互联系共同 构成一个有机整体,形成“牵一发而动全身”的 关系。人类活动对地表环境的稳定程度的影响也 是如此。人类活动对其中某一个要素产生影响, 就会诱发其它因素甚至整个地理环境的变化,从 而产生自然灾害,如图:
少的原因主要有以下几方面。
一是日本政府对地震的高度重视。一旦发生大地震,有关部门可在 30分钟内自动算出受灾规模,以便政府迅速展开救援。
二是日本国民有较强的防震意识。一般的住户都很清楚所住居民楼
的防灾紧急通道;在居家布置时,易倒易碎的物品通常不会搁置在无遮 挡的地方;在家里没人的时候,日本人的习惯是关闭煤气总阀。另外, 日本每年都要举行百万人参加的抗震大演习。 除此之外, 日本的建筑物、道路等公共设施的防震加固措施效果 良好。 结论:人们本身的灾前防范意识、灾中的应急措施、灾后的自救互救 行为,影响到人自身的易损程度。
二、人类活动影响受灾体的易损程度
【合作探究】
案例①:北海道强震人员伤亡少的原因 案例②:不同抗震系数的房屋导致不同灾情
【合作探究】 案①例:北海道强震人员伤亡少的原因 2003年9月26日凌晨, 日本北海道遭遇里氏8级强震,造成了重 大财产损失,但只有1人死亡,400多人受伤。导致这次地震人员伤亡
严重环境污染导致酸雨、赤潮
思考 1.地表环境是指地面状况吗? 【提示】 这种认识是错误的,地面状况不等 同于地表环境。陆地是人类生存的第一环境, 地表处在大气圈、水圈、岩石圈、生物圈密切 接触的地带,是人们从事生产、生活的场所, 因此地表环境等同于陆地自然环境。地面状况 仅是陆地自然环境的重要组成部分,但由其特 定的空间位置决定。地面状况的改变会影响大 气圈、水圈、岩石圈的物质、能量运动和转化, 从而影响灾害发生的频率和强度。
人自身的易损 害程度 不同土地利用类 型的易损程度
人口是最活跃的受灾体 影响因素:灾前的防灾意识、灾中的应急措 施、灾中的自救互救行为 同是地震,建筑用地的易损性远远大于耕地 城市用地的不断扩大,耕地、林草用地的减少, 增加城市的洪水灾害
工程措施影响易 损程度
提高房屋的抗震强度 提高农作物的抗旱性能
影响受灾体的易损程度
缩 小 灾 情
社会经济
放 大 灾 情
减灾工程
社会发展不同阶段的灾情观
例1 读图,回答有关问题。
(1)东西两坡在暴雨时更容易造成水土流失的是 ________坡,原因是什么? (2)该城镇在地下水利用上存在的问题是 __________,若继续发展下去,将造成怎样的后 果? (3)随着城市化发展,图中西侧的森林被砍伐,这 将会引起地下水、河水怎样的变化?
【合作探究】
修建水库:洪涝灾害减少
一、人类活动影响地表环境的稳定程度
1.人类进行生态环境建设,增加环境的稳定性 修建水库减少旱涝灾害
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如:
植树造林
水土保持减少滑坡、泥石流
【合作探究】
破坏森林和草场植被、过量开采地下水会带来哪些严重后果? 破坏森林和草场植被 水土流失 风蚀沙化 海水入侵、地表 沉降、地面塌陷 洪水加剧 沙尘暴加剧 诱发地震或塌方
市地 的减 洪少 随 水, 着 灾直 城 害接 市 。导 用 致地 洪迅 水速 径扩 流大 的, 增耕 加地 ,、 加林 重草 城用
思考: 城市化对城市洪水的发生有什么影响? 【提示】 从水循环的角度看,城市化后,城市
建筑与不透水的硬地面阻断了雨水渗进土层的通 道,不仅使城市失去市区的水源,使地下水位下
【答案】
(1)东
坡度较大,又缺乏植被保护。
(2)过度开采地下水导致地下水位下降
地面沉
降,并引起建筑物坍塌,有可能诱发地震或塌方。
(3)地下水补给减少,水位下降;河水含沙量增
加,流量季节变化加大,洪水水位抬高。
四、社会发展不同阶段的灾情变化
地质历史时期
主要灾变:
经济水平:越来越高 灾害种类越来越多 减灾能力越来越强 灾情:财产损失越来越大
不同阶段的自然灾害:原始社会:
人类历史时期
农业社会: 工业社会:
方法突破: 如何认识不同的人类社会时期灾情的差异? 影响灾情大小的因素主要有三个:经济发展水平、 灾害种类(强度)、减灾能力。一般而言,经济发展 水平、灾害种类(强度)与灾情成正比,减灾能力与 灾情成反比。 人类社会的不同发展阶段,由于以上三个因素方面 存在着较大差异,成灾特点是不同的。
过量开采地下水
一、人类活动影响地表环境的稳定程度
1、人类进行生态环境建设,增加 环境的稳定性
修建水库减少旱涝灾害 植树造林 水土保持减少滑坡、泥石流
2、人类超强度地开发利用自然 资源、破坏生态环境,使环境恶 化
破坏地表植被、加剧水土流失和 风蚀沙化、洪水和沙尘暴加剧
过量开采地下水,诱发地震或坍 方
二、人类活动影响受灾体的易损害程度
1.影响人类自身的易损程度 (1)人口是最脆弱的受灾体:一切灾损中人员伤 亡是最重要的,人员伤亡是衡量灾情大小的重 要标准。 (2)人口是最活跃的受灾体:这主要是因为:① 人能以各种行为来影响其他受灾体的易损程度; ②人本身的灾前防范意识、灾中的应急措施、 灾后的自救互救行为,影响着人自身的易损程 度。
降,而且使地表径流增加,所以大雨倾盆的时候,
街面变成了“河面”,加重了城市洪水灾害。
2.影响不同土地类型的易损性
(1)在相同强度的自然灾害下,不同类型的土地 利用易损性不同。 (2)城市用地扩大,耕地、林、草用地减少,加 重城市的洪水灾害。
【合作探究】 案例②:不同抗震系数的房屋导致不同灾情
智利的瓦尔帕莱索城在1985年发生了7.8级地震,由于 人们在灾前用现代抗震技术逐一加固了房屋,灾损大大减少,仅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