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2019版第4章第3节自然资源与人类活动自然灾害对人类的危害

2019版第4章第3节自然资源与人类活动自然灾害对人类的危害

第3节 自然资源与人类活动自然灾害对人类的危害本节复习脉络:考点一 I 自然资源对人类活动的影响(对应学生用书第88页) [识记一基础梳理]1. 自然资源概述(1) 概念:存在于自然界,在一定的时间条件下,能够产生经济价值以提高人 类当前和未来福利的物质与能量的总称。

⑵分类2.自然资源及其利用一一以煤炭为例石油、天然气、煤炭为主化石能源为主 ------------------------- >3[理解一要点突破]1.自然资源与人类社会的关系2.自然资源的利用与社会经济发展的关系依据图,结合社会发展历程,不难分析出自然资源利用与社会经济发展存在如下关系:(1)随着生产力水平不断提高,人类对资源的依赖程度不断降低。

(2)人类对资源利用的广度和深度不断加大,所利用资源的分布空间从地表到地下,利用程度从单一到综合。

(3)不同的历史阶段,各种资源对社会发展所起的作用也有所不同。

如能源在当今社会中起着不可替代的作用。

[运用一考向通关]考向1矿产新能源的开发利用(2019浙江名校协作体测试)近几年,美国成功进行了页岩气革命;2019年5 月,我国首次海域可燃冰试采成功。

页岩气和可燃冰的主要成分都是甲烷,可燃冰主要分布于深海沉积物或陆域的永久冻土中。

据此完成1〜3题。

1 •页岩气和可燃冰主要埋藏于()A •变质岩B .沉积岩C.侵入岩 D .喷出岩2.下列叙述正确的是()A .可燃冰可完全替代石油B.可燃冰开发成本低C.页岩气属于可再生资源D.页岩气属于清洁能源3 •下列地形区中,可能有可燃冰分布的是()B .云贵高原 D .东南丘陵1. B2.D3.C [第1题,页岩气和可燃冰主要埋藏于沉积岩,B 正确。

第2题,可燃冰可部分替代石油;可燃冰主要蕴藏在深海,开发成本高;页岩 气属于非可再生资源;页岩气主要成分是甲烷,属于清洁能源,D 正确。

第3题,可燃冰主要分布于深海沉积物或陆域的永久冻土中;四个区域中,青 藏高原有多年冻土,可能有可燃冰。

故选 C o ] 考向2可再生新能源的开发利用风电占丹麦总发电量的20%,萨姆斯岛是丹麦的新能源样板区,岛上能源自 给自足,几乎实现“碳的零排放”。

读图完成4〜5题。

4. 丹麦风能资源丰富,主要因为该地区()A .飓风频繁登陆B .季风环流显著C .盛行西风强盛D .极地东风强劲5.与新能源样板区相比,我国西北地区发展新能源的劣势是( )A .风力资源匮之B .土地资源短缺C .劳动力资源不足D .科技水平较低4. C5.D[第4题,据图,丹麦位于西风带,终年受西风影响,风能资源丰富,C 项正确。

高纬度飓风影响小,故 A 项错误;欧洲无季风,故 B 项错 误;极地东风在高纬度,故 D 项错误。

第5题,我国西北近冬季风源地,风 能资源丰富,A 项错误;西北地广人稀,B 项错误;劳动力不是影响风能开 发的区位因素,C 项错误;我国西北地区经济文化落后,科技水平比欧洲低, 故D 项正确。

](2019山西45校联考)太阳能是一种清洁的新能源,正日益被广泛开发利用。

下图为某自动追光式太阳能发电场(41 °,155 °)景观及太阳能电池板工作原理读图完成6〜7题A •华北平原 C .青藏高原6•景观图中太阳能电池板()A .正午时板面朝南B .冬春季节发电量最大C.阴天时不工作 D .发电量受太阳活动影响大7.太阳能电池板工作原理图中,水平转轴的作用是()A .保持太阳能电池板的稳定B.调整太阳能电池板在一天中的朝向C.便于工作人员维修D.减轻支架的压力6. A7.B [第6题,太阳能发电量受太阳辐射的影响,正午太阳高度、日照时数、天气状况等因素都会影响太阳辐射。

图示地区冬春季节正午太阳高度角小,白昼较短,发电量不是最大,故B项错误;太阳能电池板有太阳辐射时就会发电,阴天相对发电量少,但不会不工作,C项错误;太阳活动对太阳能发电影响不大;该地区位于41 °N,故选A。

第7题,太阳能电池板获得较多太阳辐射需要具备的条件:①板面朝向太阳。

②板面与太阳光线尽量垂直。

水平转轴主要调整太阳能电池板的朝向,使其始终面对太阳,故选Bo] 考向3水资源问题及对策(2019华中师大附中测试)在新疆伊犁、塔城、喀什等地,寒冬采冰储藏成为一道独特的风景,等到来年夏天出售到市场上。

下图为伊犁河及其支流吉尔格朗河示意图,这里曾是伊犁河谷最大的采冰场,但近年来伊犁河谷采冰规模越来越小。

据此完成8〜9题。

8.新疆伊犁寒冬采冰储藏主要用于()A .制作冰雕景观,发展冰雪旅游B.传统冷饮原料和食品保鲜C.获取淡水,缓解用水紧张状况D •夜间纳凉,调节室内气温9.吉尔格朗河成为伊犁河谷最大采冰场的主要原因是( )A •水质较好、运输便利B.水量丰富,产冰量大C •水流缓慢,透明度高D.河道较浅,易于开采8.B 9.A [第8 题,根据材料,寒冬采冰储藏待到来年夏季售卖使用,因此,冰是用于夏季对付酷热的,选项中,用于传统冷饮原料和食品保鲜最合适。

第9 题,根据材料,冰要运到市场售卖,吉尔格朗河位于伊犁河流上游且紧邻交通要道,水质较好,运输便利,选A。

]10.读图,回答下列问题。

20 世纪50 年代以来,针对海河流域频发的旱涝灾害,在流域西部、北部修建了大量水库,在东部新开了多条入海河道。

(1)结合流域气候和地形特点,分析修建水库和新开入海河道的自然原因。

海河流域人均水资源占有量不足全国的1/7。

(2)针对流域水资源匮乏的现状,简述农业生产应采取的对策。

[解析]第(1)题,海河流域位于温带季风气候区,降水季节分配不均,主要集中在7、8 月份,受季风不稳定性的影响,降水的年内和年际变化比较大,旱涝灾害多发。

图示中海河流域西部多山,处于黄土高原向华北平原过渡地带,地势高,水流速度快,少雨季节径流量小,暴雨时洪峰流量大,修建水库蓄水调节,可缓解旱涝灾害。

流域内东部是平原,地势低平,水流较缓,排水不畅,加之各支流在天津附近集中汇集于海河,易发生洪涝,故应在下游开挖人工河道,用于排水泄洪。

第(2)题,流域内水资源贫乏,从农业生产来说,应减少对水的需求,主要体现在两方面:一是减少农作物本身对水的需求,即耐旱节水;二是改进灌溉技术,减少灌溉用水。

加强对农业灌溉用 水的保障,也是针对水资源不足的重要措施之一,主要体现在农业基础设施 的建设上。

[答案](1)流域内降水量偏少且集中于夏季,季节和年际变化大。

中上游地 区以山地、高原为主,平时地表径流量少,暴雨时洪峰流量大,修建水库蓄 水调节,可缓解旱涝灾害。

下游地区以平原为主,排水不畅,支流集中汇聚 于海河,易发生洪涝,开挖人工河道,主要用于排水泄洪。

(2) 推广耐旱作物(调整作物类型、进行品种改良);应用喷灌、滴灌、微灌等 节水技术,发展节水农业;加强农业基础设施建设,提高抵御旱灾的能力。

考点二|中国洪涝灾害的成因及防治(对应学生用书第90页) [识记一基础梳理]1. 自然灾害概述(1) 概念:发生在地球表层系统中,能造成人们生命和财产损失的自然事件。

(2) 成因类型:地质地貌灾害、气象灾害、生物灾害、海洋灾害。

(3) 主要特征:复杂性、周期性、突发性、多因性、群发性、潜在性。

-造成直接经济损失和人员伤亡(4) 三大危害带来间接损失I 影响社会稳定和持续发展[盲区扫描]判断某个事件是否成为自然灾害必须具备两大条件:一是该事件必须对人类生 产、生活造成危害;二是致灾因素必须属于自然过程。

2. 中国的洪涝灾害(1)洪涝灾害的类型③二者关系:二者往往同时发生,有时难以区别,常统称为洪涝灾害。

(2)我国洪涝灾害频繁发生的原因②雨涝灾害长期大雨 或暴雨洼地积水不能及时--- > 排除洪涝灾害①原因:②我国东部地区雨带的推移:③我国暴雨的特点:季节性、频发性和高强度。

[盲区扫描]1夏季风强,我国北涝南旱;夏季风弱,我国北旱南涝。

2分析某流域洪涝灾害特点主要包括:开始早晚、持续时间、来势、洪峰次数、水位高低等。

[理解一要点突破]1.我国洪涝灾害的成因(1)季风气候的不稳定性,使得降水季节和年际变化大。

降水集中于夏秋季节, 全国大部分地区5〜9月降水量占全年的比重高达80%。

(2)乱砍滥伐,毁林开荒,植被破坏严重,水土流失加剧,围湖造田,湖泊萎缩,使上中游涵养水源能力和中下游蓄水、排水能力减弱。

(3)大量河道、湖泊被淤积、被填埋,缺乏蓄洪、滞洪场所。

(4)水利设施年久失修,河道淤塞,泄洪能力差。

2.治理洪涝灾害的措施(1)治理洪涝灾害的措施可分为工程措施和非工程措施两方面。

①工程措施可从拦洪、蓄洪、行洪、分洪、泄洪等方面来思考,具体要求是:上游一一修水库蓄洪和植树造林,保持水土;中游一一利用低洼地建蓄洪工程;下游——整治河道,开挖新河、加固堤坝、疏通河道,加快分洪、泄洪。

但治理黄河,还要与黄土高原水土保持和防沙治沙相结合;治理长江,还要与荆江河段的裁弯取直、中上游退耕还林、中下游退耕还湖结合起来。

②非工程措施主要包括:a•科研投入监测和预报;建立洪水预报警报系统。

b•加强洪涝灾害的管理;加强洪泛区土地管理;拟定居民的应急撤离计划;宣传教育;实行防洪保险等。

(2)案例分析:淮河、黄河、长江的治理:①淮河的治理:上游建水库和蓄水工程;中游利用湖泊洼地蓄洪,加固干流的堤防;下游开辟入海河道,分流排泄洪水。

②黄河的治理:上游兴建水利枢纽蓄积洪水,中游植树造林减少水土流失,下游加固黄河大堤。

③长江的综合利用和治理:[运用一考向通关]考向1中国洪涝灾害的成因1.(2019全国卷U)近年来,沿海地区城市遭受严重涝灾的现象时有发生。

【导学号:92040056】读图,分析M市易出现重度涝灾的自然原因。

[解析]本题考查洪水灾害的自然原因。

洪涝灾害的自然原因主要从地形(地势低平、海水顶托)、气候(降水多且集中)、河流(水系发达)等方面回答。

读取图文材料可知M市地处河流下游(地势低平排水不畅,集水面积广,海水顶托),属于热带季风气候,降水集中且多雨。

[答案]M市靠近河口,距海近,地势低平。

全流域径流均汇集到M市附近入海。

降水量大而且集中。

河水常受海潮顶托,下泄缓慢。

2.洪泽湖是我国五大淡水湖之一,其湖底比东侧大堤外的平原高出数米,被称为“悬湖”。

历史上,洪泽湖上游的淮河流域多次发生严重的洪涝灾害。

下图示意洪泽湖及相关水系的分布。

读图,回答问题。

分析洪泽湖成为“悬湖”的原因以及与上游流域洪涝灾害的关系。

[解析]由图可以看出淮河流域面积大,河流含沙量大;河水入湖后因水面变宽而流速变慢,泥沙淤积,湖底逐渐升高,形成“悬湖”,进一步使得淮河排洪不畅,加重灾情。

[答案]成因:洪泽湖上游流域面积大,河流输送的泥沙量大;洪泽湖湖面宽广,水流流速极慢,泥沙在湖底大量沉积;受东侧大堤约束,湖底逐渐抬高。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