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三首《归园田居》学习目标1、了解“隐逸诗人之宗”陶渊明所处的时代背景及其生活经历,全面理解陶渊明其人。
2、反复吟咏,运用鉴赏诗歌的方法,把握意象,体会意境,感悟作者在诗中表达的情感。
3、充分发挥想象力,感受诗歌所描绘的田园风光,用心灵之笔描绘出心中的“世外桃源”。
4、感受作者的隐士情怀,领悟作者返璞归真的人生志趣与人生境界。
学习重点:1、感受田园风光构成的优美意境。
2、理解作者归田园前的心境,感受诗人的隐士情怀。
学习难点:1、感受陶渊明诗歌的艺术风格。
2、理解作者反抗黑暗,辞官归田,不与当时黑暗的上层社会同流合污的精神,学习其高尚的理想志趣和坚定的人生追求。
课前预习教材助读:1、走近作者陶渊明(365-427),一名潜,字元亮,东晋(朝代)田园诗人,浔阳柴桑人,自称为“五柳先生”,死后世人称他为“靖节先生”。
我国古代杰出的文学家。
陶渊明出身于破落官僚家庭,祖父、父亲曾做过太守、县令一类的官,母亲是东晋名士孟嘉的女儿,他幼年时,家道已衰落,家境贫寒。
青年时期,由于家庭和儒家思想的影响,他曾有“大济于苍生”的雄心壮志。
但是,他所生活的东晋时代,举贤不出士族,用法不及权贵,门阀制度极其严酷,使他无法施展自己的才能与抱负。
而且,左右政局的士族和军阀所热衷的是争权夺利,他们既不想整顿政治,也无意收复失地。
在这样的政治局面下,想实现进步的政治理想是不可能的。
这种客观现实对陶渊明的生活道路以及思想变化有着深刻的影响。
陶渊明的人生分为三个时期:第一时期,28岁以前,由于父亲早死,他从少年时代就处于生活贫困之中。
第二时期,学仕时期,从他29岁到41岁。
第三时期,归田时期,归田后20多年,是他创作最丰富的时期。
陶渊明二十九岁,为谋出路,开始走上仕途。
以后十多年里,他几次做官,都不过是祭酒、参军等职,不仅济世的抱负无法施展,而且必须降志辱身和一些官场人物周旋。
这一切只使他感到“志意多所耻”和“违己交病”。
在老庄思想和隐逸风气盛行的影响下,陶渊明早年就有爱慕自然、企羡隐逸的思想,当他仕途不得志时,便怀恋这种生活,所以,这十多年里他一直“一心处两端”,行动上也是仕隐无常。
39岁时,他的思想有了更大的变化,他说:“先师有遗训,忧道不忧贫。
瞻望邈难逮,转欲志长勤。
”就是说本应该是“忧道”的,可是道不行,那就只好躬耕自给了。
就在这一年他亲自参加了劳动。
此后,因为“耕植不足以自给”,四十一岁时,在亲友的劝说下,出任彭泽令。
任职八十余天,传来了妹妹死于武昌的噩耗,这时,又正逢郡派督邮来县巡视,县吏告诉他“应束带见之”,渊明说:“我岂能为五斗米,折腰向乡里小儿!”当天便解绶辞官回乡。
他终于同黑暗官场彻底决裂,抛弃功名利禄,归隐田园。
退隐之后,他曾躬耕陇亩,和父老乡亲共话桑麻,诗人一直过着隐居田园的清苦生活。
这段时期,是他创作的丰收期,写出了大量的田园诗,艺术上也日臻成熟,终至炉火纯青。
晚年,他写出了著名的《桃花源记并诗》,阐明社会理想。
他所憧憬的桃花源社会,是没有君主,没有剥削,没有战乱,自食其力的社会。
这虽然是一种乌托邦式的幻想,但却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广大农民的要求,也反衬了现实社会的黑暗。
陶渊明的思想较为复杂,但主要的是儒、道两家思想的影响。
儒家思想,使他早期具有济世之志,几次出仕,正是儒家积极用世、兼济天下的思想的体现。
退隐后,儒家的安贫乐道、君子固穷的思想又成为他的精神支柱。
他的道家思想,继承了正始以后道家精神批判现实、否定现实的一面,但其中老庄的消极避世、清静无为、顺适自然的思想,又给予他以消极的影响。
2、作品简介陶渊明的作品大多写退隐后的生活,表现农村风物,劳动生活,表示对黑暗现实的不满。
他的诗情感真实,风格平淡自然,诗味醇厚,语言清新,对后世有很大的影响。
代表作品有《饮酒》《归园田居》《桃花源记》《五柳先生传》《归去来兮辞》等。
陶渊明开创了田园诗一体,为古典诗歌开辟了一个新的境界。
从此以后,田园诗不断得到发展,到唐代就已形成了田园山水诗派。
宋以后,描写田园的诗人就多到不可胜数了。
《归园田居》共5首,约作于从彭泽弃官归隐的第一年,时年42岁。
《归园田居》写他摆脱污浊的官场,来到清新的农村后的自由生活和愉快心情,表现了超俗不羁的品质和闲适愉悦的心境。
课文里选的是第一首,从内容上看,它带有开篇和总括的性质。
字词知识1、字音字形羁(jī)荫(yīn) 暧(ài ) 墟(xū)2、词语解释适:适应、迎合。
尘网:尘世的罗网,这里指仕途。
故渊:鱼原来生活的水潭。
罗:排列。
户庭:门庭。
尘杂:世俗的杂事,主要指过去官场的案牍和应酬一类的琐事。
虚室:虚空闲静的居室,比喻没有人事滋扰明净洞澈的心境。
余闲:闲暇。
自然:指田园生活,又指自然的本性。
预习自测1、给下列加粗字注音并释义。
羁鸟恋旧林()________ 榆柳荫后檐()________2、填空简答陶渊明,一名________,著名________诗人,世称“________”,自号“________”。
3、简析诗歌的内容结构。
我的疑问请将你预习中未能解决的问题和有疑虑的问题写下来,待课堂上与老师和同学探究解决。
课内探究自主学习1、本诗点题的句子是哪一句?说说你对它的理解。
2、“尘网”、“羁鸟”、“池鱼”、“樊笼”等词语各比喻什么?作者运用这些比喻,表达怎样的思想感情?3、找出描写田园生活情景的句子,用自己的话描述,并分析写景技巧。
4、诗人运用了哪些意象?描绘了怎样的画面?营造了怎样的意境?表现了诗人怎样的情感?5、诗歌最后四句有什么作用?合作探究众眼看古人,所见各不同,真是“一千个人眼中有一千个哈姆雷特”,关于陶渊明,自古以来就有分歧,有人说陶渊明的隐居生活为我们后世不如意的文人,提供了一个精神归宿。
也有人说陶渊明的思想消极避世,假如我们都厌弃官场黑暗,归隐田园,那这个世界岂不更加污浊?我们应该勇于面对现实。
还有人说那么大的一个社会,只凭一个人的力量是不够的,他的归隐是一种无言的抗争。
再说,他不归隐,古代就少了一位大诗人了。
你的看法呢?当堂检测按要求用课文原句填空。
1、《归园田居》中表现诗人厌恶官场,回归自然的心情的诗句有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
2、《归园田居(其一)》里描写的农村生活景象,实际上很普遍,很常见,在作者笔下为什么显得那么美?3、指出下列各句中的错别字并改正。
采之欲为谁________ 长路慢浩浩________ 越陌渡阡________榆柳阴后檐________ 暖暖远人村________ 鸡鸣桑树巅________课后反思拓展阅读陶渊明的诗艺术上具有独特的风格和极高的造诣。
他的诗给人的突出印象是平淡自然,平淡的田园风光、农村的日常生活,以及处于这种生活中的恬静心境;而又是通过朴素的语言、白描的手法,真率自然地抒写出来,使人感到真好像是从“胸中自然流出”,没有一点斧凿痕迹,读来十分亲切,还富有意境。
《归园田居》中,我们不只看到榆柳桃李中的几间草房、村落中的几缕炊烟,听见深巷的犬吠、树头的鸡啼,所有这些还构成一种境界,它宁静安谧、淳朴自然。
这种特点的形成与诗人的创作方法密切相关。
诗人写作田园诗,目的并不在于客观地描摹田园生活,而是要强调和表现这种生活中的情趣。
因此,他在创作时,并不是随意摄取田园生活的影像,而是把那些最能引起自己思想感情共鸣的东西摄取到诗中来,在平凡的生活素材中含有极不平凡的思想意境,它潜移默化,使人感到亲切,又感到崇高。
苏轼说:“观陶彭泽诗,初若散缓不收;反复不已,乃识其奇趣。
”所谓“奇趣”正是从意境中产生的。
由于他的诗有意境,因而也就全篇浑然一体。
这在艺术上又与汉魏诗的“气象混沌,难以句摘”不谋而合。
课后训练归园田居(其二)野外罕人事①,穷巷寡轮鞅②。
白日掩荆扉,虚室绝尘想③。
时复墟曲④中,披⑤草共来往。
相见无杂言,但道桑麻长。
桑麻日已长,我土日已广⑥。
常恐霜霰⑦至,零落同草莽。
【注释】①野外:这里指农村。
人事:人际交往,这里主要指与官场的来往。
②鞅(yāng):马驾车时颈上的皮带。
轮鞅,这里指车马。
这句是说居处僻陋,车马稀少。
③尘想:入世做官的想法。
④曲:隐僻之地。
墟曲:犹乡野、村落。
⑤披:拨开。
披草:拨开野草。
⑥我土日巳广:我开垦的田地一天天在扩大。
⑦霰(xiàn)小雪珠。
1、在这首诗中诗人表达了什么样的感受?2、诗人是怎样来表达乡村生活的宁静的?答案预习自测1、jī系住yìn遮盖2、潜田园靖节五柳先生3、第一层:表归田心志。
第二层:绘田园美景。
第三层:写田园之乐。
自主学习1、守拙归园田。
“拙”与“巧”相对,此处为“愚拙、朴拙”之意,含有原始本真的意思,与世俗的虚伪机巧相对。
“守拙”指守住愚拙,固守节操,不会适应世俗的潮流。
也即反对机巧圆滑,反对官场生活中的八面玲珑、尔虞我诈,怕自己受到官场不良环境的影响而失其本心。
官场是个是非之地,没有那种当官的本领,很难往上爬(即使是现在,也有类似的现象)。
这样,一个正直清高的人就会感到精神上很压抑,没有自由。
2、“尘网”、“樊笼”,都比喻使人受拘束的官场。
在陶渊明看来,为口腹所役,以社会的价值标准作为自己的行动准则,追逐富贵,追逐虚名,都是扭曲人性、失去自我的行为。
而自耕自食,满足于俭朴的生活,舍弃人与人之间的竞逐与斗争,这才是自然的生活方式。
用这种比喻,表示诗人已经看透了官场的污秽黑暗,表达了对官场极大嫌弃。
“羁鸟”是笼中的鸟;“池鱼”是池塘中的鱼。
这二者的特点是失去自由,失去最适合它们生活的环境,只会觉得痛苦。
也暗示作者在官场就如同“羁鸟”、“池鱼”一般,失去自由。
这两词让我们感受到诗人在官场中的种种束缚下痛苦不堪、失去生机的形象,说明作者身在宦海,而心系田园的心情,表达了诗人对自由的向往。
3、“方宅十余亩,草屋八九间。
榆柳荫后檐,桃李罗堂前。
暧暧远人村,依依墟里烟。
狗吠深巷中,鸡鸣桑树颠。
”你看,住宅周围有十余亩土地,八九间草屋,屋后榆柳树影婆娑,浓阴覆地,习习清风平息心中焦虑。
眼前桃李芬芳,弄姿堂前,唤起心中欢欣。
极目远眺,炊烟融入暮霭,侧耳谛听,依稀听得犬吠鸡鸣。
写景技巧:白描、动静结合、远近结合。
4、意象:方宅/草屋/榆柳/桃李/村庄/炊烟/狗吠/鸡鸣。
诗人捕捉住农村司空见惯的事物描绘出典型的农村生活场景。
营造了恬静、幽雅,空阔、简陋,淡远、清新,一片和谐、一派迷茫、一派朦胧的意境。
表现了诗人对田园生活的热爱之情。
5、“无尘杂”/“有余闲”/“久”/“复”,表现了诗人归隐田园后自由、安逸、喜悦的心境。
“户庭无尘杂,虚室有余闲。
”有“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神”之感。
作者是在写自己宁静、闲适的生活状态,和那种轻松、平和、喜悦之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