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高中语文人教版版必修二学案:第二单元 第7课 诗三首 含答案

高中语文人教版版必修二学案:第二单元 第7课 诗三首 含答案

第7课*诗三首
我最愿生活在魏晋时代
也许正如余秋雨先生所说,魏晋就如一股怪异的风早就吹过,却让整个大地保留着对它的惊恐和记忆。

不可否认,那是一方灵性的空间。

没有虚伪,没有名利,没有言不由衷,没有虚与委蛇,有的只是飘逸的人格操守与风流的处世态度,无所羁绊而又真诚自然。

魏晋没有“寿阳公主嫁时妆”,没有“葡萄美酒夜光杯”,魏晋只有一抹斜阳、一朵流云、一江春水和一群超逸的风流人物。

“三山半落青天外,二水中分白鹭洲”,那一方天地养育了那一批坦诚潇洒的风流人物。

你可以陪伴嵇康在火炉边打铁,听着他高深的说教,对不远千里来拜访自己的人报以一句“何所闻而来?何所见而去?”不慕名利的质朴中透着至真至纯,他会使你认识到,教养就是心胸宽广,不为世俗所绊。

你可以到广武山下倾听那回荡在天际的叹息:“时无英雄,使竖子成名!”面对那楚汉相争的旧迹,你会感受到教养就是让心灵释放,去体验真实自然。

你可以去学阮籍,驾一小车,没有方向地驰向远方,在天边留下自己的影子,你会明白教养就是面对生活中的苦与痛,能给自己一种放松。

你可以骑驴上东平,体验一下那种被李白称颂的“判竹十余日,一朝化风清”,你会领悟教养就是在潇洒的同时认识到自己的责任与使命。

魏晋时人用飘逸阐释了我心中的教养,教养不是虚伪做作,而是真诚坦直;教养不是尔虞我诈,而是光明磊落;教养不是恣意放任,而是自由洒脱;教养就是静静地生活,淡淡地思考,轻松地驾驭心灵,直到智慧的高地,而永存是一种理性的美丽。

如果选择,我最愿生活在魏晋时代。

一、学习目标
1.了解五言诗的特点,鉴赏汉、魏、晋诗歌的情趣和艺术魅力。

2.培养鉴赏诗歌形象、语言、表达技巧的能力。

3.接受诗中高尚而纯真的情感熏陶,培养健康积极的人生态度。

二、作者连线
开启并繁荣建安文学者——曹操
曹操(155—220),字孟德,小字阿瞒,沛国谯(今
安徽亳州)人,东汉末年著名政治家、军事家、文学
家。

曹操雄才大略,“外定武功,内兴文学”,对历
史的发展有不可泯灭的功勋。

作为军事家,指挥了官渡之战,是中国历史上著名的以弱胜强的战例。

著有《孙子略解》《兵书接要》等书。

作为文学家,曹操精音律,善诗歌,即使在鞍马劳顿中,也常常横槊赋诗,随章命题。

他的诗歌内容较为丰富,风格苍劲悲凉。

有反映战乱和民生疾苦的《蒿里行》等,有反映个人政治抱负的《短歌
行》,有写景的《观沧海》和抒情的《龟虽寿》等。

他以海纳百川的胸襟,招集当时的许多著名文人,集中在邺下,公宴唱和,形成一个文学集团。

曹操自己的文学路线和写作态度对于其他作家起着更具体的领导和倡导作用,促进了建安文学的繁荣。

隐逸的田园诗人——陶渊明
陶渊明(365—427),一名潜,字元亮,世号靖节先生。

东晋文学家。

浔阳柴桑人。

二十九岁时开始出仕,任江州祭酒,不久归隐。

后陆续做过镇军参军、建威参军等小官,过着时隐时仕的生活。

四十一岁再出为彭泽令,八十多天便弃职而去,从此归隐田园。

他去世以后,友人私谥为“靖节”,故后世称“陶靖节”;因曾任××县令,后人又称为“陶彭泽”。

陶渊明是这一时期成就最高的诗人,他的出现不仅成为中国士大夫精神的一个象征,而且在古典诗歌发展史上树立了一座里程碑,他所开创的田园诗以及“平淡自然”的诗风,把诗歌艺术提高到一种美的至境,标志着汉魏以来古代诗歌所能达到的高度。

三、背景探寻
1.《涉江采芙蓉》
选自《古诗十九首》,东汉末年社会动乱,反映在《古诗十九首》中,大多写游子思妇的相思离别之苦、士人失意的苦闷哀愁。

《涉江采芙蓉》就是抒写游子思妇相思离别之情的作品。

2. 《短歌行》
这首诗创作于宴飨宾客时,曹操生于官宦,对天下具有野心,故怀有统一之雄图,本诗表达希望能够延揽人才、完成统一天下的大业的雄
(一)通假字
契阔谈,心念旧恩通“宴”,宴饮
(二)古今异义
1.同心而离居,忧伤以终老
古义:感情深厚。

今义:齐心。

2.对酒当歌,人生几何
古义:多少。

今义:一门数学学科。

3.暧暧远人村,依依墟里烟
古义:轻柔地飘升。

今义:因留恋而不忍分离。

(三)一词多义
1.鼓
我有嘉宾,鼓瑟吹笙敲击、吹奏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击鼓
微风鼓浪,水石相搏振动
钟鼓之音一种乐器2.去
譬如朝露,去日苦多过去的
误落尘网中,一去三十年离开
西蜀之去南海,不知几千里也距离
大江东去往,到……去为汉家除残去秽除掉
一、合作探究
《涉江采芙蓉》
1.诗歌开头营造了怎样的意境?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诗歌开头两句展示了如诗如画的景致:风和日丽,女子荡着
路,与当时社会的“学而优则仕”是格格不入的。

在当时的社会来看,陶渊明坚持高尚的志趣是一种对黑暗官场的反叛,具有积极意义。

观点二:要改造社会,要清除污浊,不能单靠“归隐”与“独善”,应该兼济天下,积极地参加社会活动。

从这点来说,陶渊明放弃了大济苍生的理想则有其消极的一面。

观点三:陶渊明的思想儒道兼有。

儒家积极入世、大济苍生,曾为陶渊明的人生追求。

而消极避世的道家思想在“误落尘网”13年之后,“悟已往之不谏”,“改心为形役”为“形为心役”找到真正的自我——质性自然。

这一儒道思想在现在看来并非完全是一种消极的思想。

二、归纳总结
图解文章
1.《涉江采芙蓉》
2.《短歌行》
短歌行慷慨悲歌
3.《归园田居(其一)》
主旨探微
1.《涉江采芙蓉》是一首惜别的情诗,写的是游子采芙蓉送给家乡
的妻子,通过采摘花草赠给远方的亲人的举动,表现了对“所思”的铭心刻骨的思念之情。

但花草无从寄出,这又增加了内心的痛苦与惆怅。

2.在《短歌行》中诗人以感人的真诚和慷慨悲凉的情感咏叹了生命的忧患、生命的悲剧,流露出对于生命短促的浓浓感伤,但诗人并没有陷在消沉的情绪中不能自拔,而在对统一天下大业的追求中获得了超越,抒发了渴望招纳贤才、建功立业的宏图大愿。

3.《归园田居(其一)》主要描写了诗人摆脱污浊官场来到清新的农村后的自由生活和愉快心情,表达了诗人渴望自由、渴求摆脱官场束缚、向往回归自然的急迫心境以及对宁静淡泊的田园生活的热爱。

一、百变素材
1.爱惜、招纳人才
你招贤纳杰,知人善用。

你聚荀彧、郭嘉、程昱于帐下,收许褚、张辽于阵前,麾下文有能臣,武有良将,“山不厌高,海不厌深”,你是想海内之士都越陌度阡来归。

军帐前,盈樽独饮,举剑问天,汉邦才俊,何不尽归我耶?你行于“蒿里”,但见“白骨露于野,千里无鸡鸣”,于是从心里悲恸,“念断人肠”;你东临碣石观沧海时,沉吟“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敞开胸怀想把天地包容;你江心横槊,旋即发出了“对酒当歌,人生几何”的感叹;你指点江山,激扬文字,风骚独领;你挥洒笔墨,笑傲文坛。

你是那般才华横溢、那般风流潇洒!马背上,勒缰捋须,豪情满腔,又在酝酿新的诗篇?
2.胸怀。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