龙《大众传播学导论》绪论1、传播学研究是人类一切传播行为和传播过程及其规律的科学。
是从传播的社会功能出发,以系统论、信息论、控制论为基础理论,以社会信息交流尤其是大众传播、人际传播为研究对象的一门交叉学科。
2传播学研究发端于30、40年代美国,至50 年代形成自己体系,我国的研究始于80年代。
3、传播学界的五大先驱(1)拉斯韦尔:五W模式(2)拉扎斯菲尔德:意见领袖、二级传播、固定样本法、有限效果论(3)卢因:守门人(4)霍夫兰:个人差异论、军队(5)施拉姆:开山鼻祖、传播模式4、传播学与新闻学的关系(1)传播学注重理论研究,而新闻学则注重业务研究,传播学以原理为重点,而新闻学以“术”为重点。
(2)从研究对象上看,新闻学研究的围相对窄些。
(3)从研究容上看,有差别。
(4)从研究方法上看,单调(新闻学),全面系统(传播学)5、传播学研究的方法(1)容分析法:材料易获取、费用较低(2)社会调查法:民意调查、民意测验(3)实验分析法(控制实验法):多用于传播对象对传播容的反应。
不一定可靠刺激因素的设计与现实不一致。
第一章传播的一般原理概述第一节什么是传播传播的定义:(共享说)信息的共享。
(劝服说)突出强调传播是有目的的。
(反映说)传播是一个有机体对于某种刺激的不同反应。
(交流说)用语言进行思想交流。
第二节传播与语言学、符号学研究信号:表示某事、某物、某条件存在与否的信息。
符号:是人类传播的基本要素,不仅表示……,它还使人能够引出指说对象的概念。
区别:(1)信号可以通过生物遗传的方法掌握,而符号只有在社会实践中才能掌握和运用,信号活动一般只能在相当固定的时空场合,并结合特定的客观事物进行。
而符号具有超越时空力量。
人所创造的符号一经约定俗成便可在广阔的空间围和时间围发挥作用。
(2)符号是人类独有的。
(3)符号可以表达信号所无法表达的抽象概念,可以用来表示事物表象掩盖下的性质特征和围。
(指抽象能力)共同性:指说性3、意义理论、语言一般特性、传播互动障碍、语言互动原则(教材缺,参见大纲)第三节传播的基本要素及方式教材中九要求,与大纲八要素比(情境、传播者与受传者、信息与通道、制码与译码、噪音、传播效果、经验围、反馈)增加能力和行动。
第五节传播的类型:A、亚里斯多德模式静态因素及其关系的描述,适合描述公众传播B、拉斯韦尔模式以“任何讯息总是有效果”为假室前提,忽略了反馈及动机的分析。
C、香农一韦弗模式“传播数学理论”,以电路原理的直线性单向过程比作人的传播过程,十分机械,忽视了容,效果、情况,人的功能性,强调了噪音。
德福勒模式:开始注意反馈的存在,直线性循环性、奥古斯德施拉姆模式:与直线性模式决裂,适合人际传播的描述。
D、丹斯模式:强调动态过程,循环往复,不断上升,利于描述传播的连续性。
E、纽科姆ABX模式及其它平衡模式和互向模式,ABX局限性,把趋向一致视作传播主要原因和效果。
“风筝”互向模式:不再认为信息纯粹由信源提供,而是多方面的综合。
F、韦斯特利麦克莱恩模式:传播可以是有目的,也可以是无目的,反馈可以是有目的,也可是无目的。
G、马莱茨克的大众传播模式:从社会心理学角度。
H、赖利夫妇社会学模式第五节传播的种类A.在传播(个体传播、亲身传播):指信息作用下人的自身神经思维运动所作的各种反应。
语言是思维的外壳,语言能力制约着在传播,其它还有想象力、记忆力。
B.人际传播(广义):在传播以外的一切传播;(狭义)人对人,面对面的传播这种传播,任何参与者均有充分的反馈机会,最具说服力,特点:直接性,获得的反馈机会多、规模小、围易控制。
影响人际传播的因素:情感因素、个体差别(客观差异性别、年龄,主观差异心理、气质、兴趣爱好)、时空因素。
C.组织传播:一定组织的成员与成员,组织与次组织,组织与环境之间进行的信息,情感的交流。
(又叫群体传播)组织形成的过程就是传播的过程,组织传播是组织活力的源泉,是组织关系的粘合剂,是组织功能的润滑油,是组织机体的防腐剂。
特点:很强的组织性、联系着管理科学和公共关系。
形式:会谈、会议、文件。
D.公众传播:个体对群众的传播。
基本上是单向的。
演讲是最普遍的形式:效果流程:吸引注意、保持兴趣、加强印象、建立信仰、指挥行动。
受众类型:流动性、相对稳定、选择性、协同性、组织性。
E.大众传播:利用传播媒介对大众进行的传播(社会大众的传播)特点:1、有专门传播媒介(机构)2、受众多无组织性3、反馈不易获得4、速度快、时效性强、规模大。
功能:认识功能、教育功能、娱乐功能、宣传功能。
(政治角度)传播的方式;口语传播、文字传播、非语言传播。
传播技巧:要求:1、目的隐蔽2、诚实可信3、指向明确4、容真实5、手法灵活技巧:美化、丑化、印证、认同、详略第二章传播者分析1、传播者:传播活动第一要素,最活跃要素,主要指人员或机构。
2、传播者在传播过程中具有决定权:(1)决定传播的时间、容和形式,对信息进行把关、过滤、筛选(2)对传播的信息进行搜集、编辑、制作和传递;(3)对整个传播进程进行控制和制约。
3、传播者的地位和任务(卢因理论)(1)搜集信息(2)加工制作(3)筛选、取舍(4)控制(5)收集、处理反馈4、传播者的素质1)具有优良的思想品德2)专业知识3)新闻敏感性4)政治敏感性5)勇于献身的精神5、传播者的社会责任:(1)国家、民族利益致上(2)遵守新闻职业道德6、报刊的四种理论四种传播制度理论。
第三章信息第一节信息的定义本书采用香农的定义。
什么是信息:(香农语)“在一种情况下能减小或降低不确定的任何事物”它既不是物质,也不是能量,是客观存在物。
第二节信息的特点和分类概念:了解信息的几种分类从哲学角度:客观信息、主观信息哲学的认识为标准:潜在信息、先验信息、实得信息从传播学来看,有以下几种分类:信息的表现形式:语言、符号、图像信息的容:新闻信息、教育信息、说服性信息、商业信息和娱乐信息信息对受传者的不同心理效果:指导性或教育性信息、维持性信息、复原性或刺激性信息第三节控制信息流量的辩证关系1、信息流量过低或过高会造成的后果与解决之道信息量低,是指社会的信息流量低于社会需求,以致难以满足机制的需要,更不能促其发展。
后果是:⑴信息量过低:①信息的匮缺,会阻碍社会发展,使经济停滞不前,无法分享世界各国已开发出来的丰富的信息资源。
②信息匮缺,科学技术必然落后,民族便处于愚昧状态。
③信息匮缺,文化素质、教育水平下降。
④会让一些不健康的信息乘虚而入⑵信息量过高:①受众在大量不需要的信息冲击下,会不安,逐渐形成逆反心理和冷漠感。
②超出了需要输出信息的那部分信息也是一种人为的噪音。
③对社会而言,部分信息的超量不仅会掏抑制和限制另一部分信息的流通,而且会产生社会群体压力,造成负面的影响。
对策:一方面,要考虑决定社会信息流量的因素是什么。
①最根本的是整个社会对各类信息的普遍需求以及各阶层、各行业的多种需求。
②社会文化背景和思想意识倾向对信息流量所产生的积极或消极影响。
③传播环境对信息流量也有影响。
另一方面,要善于借助社会系统的反馈机制去调节和控制信息流量。
当信息超量时,要实行负反馈,;当信息低量时,实行正反馈。
2、信息革命对大众传播的影响①就大众传播领域,传播新技术出现多样化、小型化、分散化以至个人化局面。
“点对面”的单向传播正逐步转向“点对点”双向传播,即把受众细分化和向特定受众提供容非常专门化的特定服务。
②传播新技术促进社会信息的加快流通和信息量急剧增长,对整个社会带来很大好处。
以信息为主要活动容的社会,将出现三种转换形态:三大传统工业(钢铁工业、机械工业、化学工业)→三大新兴工业(信息工程、生物工程、材料工程)以满足物质需求为主的第一、第二产业—→以满足精神需求为主的第三、第四产业以体力劳动为主的“蓝领”阶层占优势—→以脑力劳动为主的“白领”阶层占优势第四节信息的获取与传递编码:用语言或非语言符号进行有机的组合以表达一定的思想、意思的工作叫编码。
译码:把通道传来的信号变换成编码前的形式,这个过程叫译码。
讯息与信息:形成与容的关系,决定作用是容而非形式译码使信息从一份讯息中“提炼”出来。
第五节信息源与信息量信息的元素—信码的集合称叫信息源信息量:测量信息大小的量。
和概率成反比。
第六节新闻与信息一、(1)新闻是公开的有些信息是不能公开的如情报(2)确定了的事实不是信息,但可以是新闻(3)传播途径不一样(4)信息专业性强二、具体说,信息和新闻关系表现为一方面,新闻和信息是密切相关的。
新闻是由信息衍化而来而又具备其自身特点的,而且新闻最终目的仍在于传递信息。
新闻源于信息,而又终于信息。
另一方面,新闻和信息之间也不能简单地划上等号。
信息的概念非常大。
三、新闻作为一种特殊的信息,主要特点有:①新闻要求具有强烈的时效性。
②新闻要求对某一事件、人物或非事件性的问题作比较完整、全面的反映和表达。
③新闻通过社会上各种新闻媒介向四面八方传播,为众多接受者所共享,是一种公开、“大传播”的信息。
④新闻有主观性和鲜明的倾向性。
从信息理论来看,新闻是一种信息,那么:①新闻中的信息量是可以度量的。
②控制论提出了信息反馈这一重要原理,即信息的流动多半不是单向的而是双向的。
③新闻的提取、制作和传递,和其他信息一样,需要物质和能量,要通过各种不同的媒介和载体才能进行传播。
第四章传播媒介第一节媒介发展历程原始媒介、语言(口语)媒介、文字媒介、电子媒介发展趋势:A、网络化、B、有线非大众化、C、高度商业化。
蔡伦东汉造纸毕升宋活版印刷戈登堡德国(15世纪中叶)印刷机1956年前后意大利威尼斯《公报》最早现代意义的报纸。
;1827年美国第一架动力印刷厂,大量印刷。
;1846年呼式轮转印刷机。
;银板法照相术—-真正意义的报纸。
;美国人本杰明、戴创办的《纽约太阳报》广告出现。
电子媒介发展史:无线电的有声传播,标志着无线电进入大众传播领域爱迪生和托马斯·阿麦特研究的放映系统—维太放映机。
底特律8MK电台有关该州初选的新闻,是最早的广播新闻。
匹兹堡KDKA电台世界第一家正式电台。
第二节大众传播旧媒介的特点(广播、电影、电视)1936年,英国广播公司、电视发射台。
印刷媒介特点(报纸、杂志、书籍)电子媒体(广播、电影、电视)称为旧媒介,有线电视、电脑报刊、网络电视、卫星电视,称为新媒介。
印刷媒介特点:(1)读者可自由控制阅读;(2)可重复阅读(3)可充分提供某一问题的相关信息。
(4)能满足读者的特殊兴趣和需要。
(5)能形成一定的权威。
电影特点:(1)视觉性和逼真性。
广播特点:(1)速度快、时效性强;(2)声情并茂;(3)群众基础。
电视的特点:(1)视听兼备;(2)真实性和现场;(3)参与感节目主持人。
电子媒介总的特点:速度快、时效性强;很强现场感,亲切感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