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大众传播学导论第七章第一节.

大众传播学导论第七章第一节.


4)“说服性传播”的研究—传播与态度变 化研究 霍夫兰二战中在军队的研究,主要采用的 是实验心理的方法案例—《我们为何而战》 研究显示:大众传播在传递信息方面有效, 但是在改变态度方面则没有太大的效果, 即再次证明了单一的大众传播并不能直接 导致人们态度的变化
(四)、传播效果的有关研究课题
1、传播主体与传播效果(信源的可信性和 权威性) 2、传播内容与传播效果 3、讯息载体与传播效果 4、传播技巧与传播效果(一面提示&两面 提示;诉诸理性&诉诸情感等) 5、传播对象与传播效果(传播者的属性)

二、传播效果研究的历史

1、30-40年代末 想像效果论阶段(30-40年代,传播学 刚起源) 不是科学研究得来的结论,而是借助想像得来的。施 拉姆将这一阶段概括为“魔弹 论”。 2、40-60年代 检验效果论阶段 着眼于研究劝服传 播: 劝服传播:通过传播相关信息使接受者充分接受宣传者的 思想、意 见、建议等。体现在政治宣传、广告等方面。 (带主观性) 3、50-60年代末 论证效果论阶段 关注受众的研究,从受众心理出发来研究传播效果。 4、70-80年代 再论证效果论阶段 学术界对传播媒介的功能重新认识,认为传媒具有很 大的影响力,但并不是万能的。



2)意见领袖: 在传播学中,活跃在人际传播网络中,经常为他 人提供信息、观点或建议并对他人施加个人影响 的人物。

【基本特征】: 与被影响者一般处于平等关系而非上下级的关系 他们并不集中于特定的群体或阶层,而是均匀的 分布在社会上任何群体和阶层中 意见领袖的影响力一般分为“单一型”和“综合 型” 意见领袖社交广,拥有较多的信息渠道,对大众 传播的接触频度高,接触量大
1、认知层面的效果:外部信息作用于人们 的知觉和记忆系统,引起人们知识量的增 加和知识结构的变化 2、心理和态度层面上的效果:作用于人们 的观念或价值体系而引起情绪或感情的变 化 3、行动层面上的效果:以上变化通过人们 的言行表现出来

(三)、关于传播效果的几种理论。 “

“枪弹论”及其实质;有限效果理论;适度 效果理论及其“寻求典范”、 “使用——满 足”、 “议题设定”三模式;强大效果理 论;长期效果理论与“文化行为模式”、 “心理图像理论”。

三、劝服的传播效果研究
一)万能效果论——魔弹论 (又叫刺激-反映论、皮下注 射论) 这一理论假定,媒介自身具有无可抗拒的力量,受传者除 了无条件接受和信服媒介的传播外,绝无反抗力。其效果 过程如同射击场上的枪弹射向靶子一样,“枪声”一响, 受众就会“应声到下”(靶子论) 1、产生的原因: 1.赫斯特报系在促进美西战争中所扮演的角色。 2.1938年美国哥伦比亚广播公司下属电台播放的广播剧《火 星人进攻地球》(The Invasion from Mars),震惊了当 时大约30%的美国听众。 3.纳粹运用进行心理战宣传。 4.美国30年代经济复苏,媒体广告带来了很高的经济回报, 这导致人们对媒体广告高度重视,纽约麦迪逊大道上广告 公司林立,对全世界的消费者的生活消费风尚产生很大的 影响

3)创新—扩散模式
1962年,美国农村社会学家罗杰斯在对农村中新 事物(新农药、新良种等)的采纳和普及过程进 行深入调查的基础上,发表了其研究报告《创新 和普及》 该项研究是对拉扎斯菲尔德的观点,特别是两级 传播的概念做了重要的修正。 该研究的一个重要的特点就是必须重视非媒介 (通常是个人)的咨询来源(邻居、专家等), 他把大众传播过程区分为两个方面,一是作为信 息传递过程的“信息流”,而是作为效果或影响 产生和波及过程的“影响流”,前者是一级的, 即信息可以由传媒直接流向一般受众,而后者是 多级的,要经过人际传播中的多个环节的过滤。
第七章 大众传播的效果 分析
一、传播效果研究
(一)、什么是传播效果 它是指传播活动尤其是报刊、广播、电视 等大众传播媒介的活动对受传者和社会所 产生的一切影响和结果的总体,不管这些 影响是有意的还是无意的、直接的还是间 接的。 促销广告、社会募捐&暴力画面的展现,物 价上涨信息等
பைடு நூலகம்
(二)、传播效果的三个层次


《永恒的犹太人》(The Eternal or Wandering Jew)由德国 宣传部电影司负责人弗里茨•西普勒(Fritz Hippler)于1940 执导。作为“世界犹太民族纪录片”,该影片意在揭露 “寄生虫”犹太民族对德国社会的所谓毒害。
2前提条件: a强权政府 二战时期,纳粹宣传部长戈培尔声称“宣传 要想发挥效力, 他的背后必须有一把利剑”(强调舆论, 消灭不同意见)

b只有一种声音 私人没有经营新闻媒体的权力, 只许政府经营。 c适当的经营 强大效果的取得还要看媒介使用方 法的的当与否。(谎言重复一千边就成为真理) “宣传的基本原则就是不断重复有效论点,谎言 要一再传播并装扮得令人相信。”

二)劝服效果理论
1、劝服效果研究的两大主要流派: 拉扎斯菲尔德为代表的哥伦比亚学派,主 要观点是提出“两级传播”与“意见领袖” 的存在;以罗杰斯为代表的衣阿华学派的 “创新—扩散”研究 霍夫兰为代表的耶鲁学派的“传播与态度 变化研究”



2、 “两级传播”与“意见领袖” 理论
1)1940年开始 拉扎斯菲尔德 《人民的选择》项目 大众传播媒介对美国总统投票 1940-1944年的影响)在美 国的俄亥俄州的伊里县用抽 样调查方法来了解受众的反 映(小规模的重访法) 结果表明:只有约 5 %的人由于竞选活动而改变了投票 意向,其意向的改变大多也并非受媒介直接影响,而往往 是从所谓“意见领袖”、从所在群体及传统中获得更多的 劝导。 (中介因素 意见领袖) 由此得出结论:大众传播并不是直接“流”向一般受众, 而是经过意见领袖这个中间环节,即大众传播→意见领袖 →一般受众,这就是两级传播概念的产生。 由此,他们对媒介效果的结论是:对受众的影响远非 “魔术般的”或“不可抗拒”,而是恰恰相反极为有限。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