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众传播学导论》复习重点1.社会科学的研究规范:P71)研究程序应具有客观性和可重复性,以便为其他提供清晰的观点和验证手段,让其他学者能清楚其中的研究思路;2)必须提供准确的关于理论假设的佐证数据和客观材料;3)在研究出现可重复检验的普遍性情况下,归纳出关于社会现象的一般定理;2.法兰克福学派:P8得名于它的诞生地——德国莱茵河畔的法兰克福大学社会研究所,是由1922年卢卡契和科尔斯首先提出创办的,主要代表人物有霍克汉姆、阿多诺、本雅明、哈贝马斯等,以宣传人道主义异化理论而著称,批判资本主义文化工业的负面价值。
马尔库塞就认为物质文明的进步只会增加对人的压抑,使人异化为“单向度的人”。
3.霍尔的编码——解码:1)霸权-主导编码-解码:观众的解码立场和信息制作者立场一致;2)协商性的编码-解码,观众解码的过程包括想:相容立场也包括对抗立场;3)对抗性的编码-解码:观众虽然完全理解信息的意思,但故意以一种相反的方式去解码再现于再现的一种具体形式——刻板印象。
4.民族志:主要来自人类学的一种田野调查方法,要求研究者深入某一社群,并在其中长期生活,从“内部”提供对该文化的意义和行为的论述。
研究者要直接参与该社群的活动,并通过学习该社群的语言和思考方式,来理解它的文化。
5.衣阿华学派:P591)命名:使某物变成客体的唯一要求,用符号来表示,是传递客体信息的一种方式,课题需要通过命名来实现社会化;2)行动计划:一个人对某个客体的全部行为类型。
人可以从行动计划中得到对待金钱、事业和个人成功的积极态度的指导。
态度或表明行动方向的语言陈述将指导行动方案;3)方向性他人:通过与对自己有影响的特别的人的相互作用来看这个世界。
6.“风筝”互向模式: P79在这一模式中,“精英阶层”通常指一个单方面的政治利益集团;“论题”是指各种为公众所议论的事件,围绕该事件会有一系列的信息(图中用一组X来表示);“公众”是一个与论题有关,或受论题影响的共同生活团体;而“媒介”实际上是表示处理公共事务的编辑、记者以及其他新闻从业人员等。
连接各要素的线条代表不同的意义:关系、态度、和认知;单向或双向的传播通道。
“媒介”作为关系的另一种或多或少独立的一方。
“风筝”模式的独到之处在于,它不再认为信息纯粹由信息源提供,而是多方面的综合。
7.公众传播的效果流程:P108美国学者H.L.豪林沃斯研究A、吸引注意B、保持兴趣C、加强印象D、建立信仰E、指挥行动8.有效收听的障碍:P1121)对传播内容的心理预设;2)抓小放大;3)放弃有关信息;4)不知利用思维与表达在时间上得快慢差异;5)把注意力浪费在语言本身或演说的发表方式上。
9.职业道德和职业伦理:P149&P3351)新闻真实原则的维护;2)公平与公正的报道;3)媒介活动的社会责任伦理:a.新闻报道内容取向的量和质;b.媒体的“为”和“不为”;c.对受众反应的关注。
4)倡导良好的社会风尚(不得妨碍社会公共秩序和违背社会良好风尚)5)保护知识产权。
10.社会责任理论:P338大众传播媒介在执行自己的主要职能时,对社会还负有责任。
其核心内容是:主张传播媒介对政府负责、受政府控制、强调国家对媒介传播活动的干预,宣扬政府是新闻自由的保护者。
11.控制:1)国家政府的管理a.(制定法律(经营、技术方面/为公众利益服务))b.检查传播内容;2)行业或团体组织对传播的压力;3)消费者的控制;4)职业道德自律。
12.埃德温.埃默里认为,报纸的基本特征:P1741)至少每周出版;2)机器印刷;3)(价格上)为各阶层的人都能买得起;4)刊登大众普遍感兴趣的新闻而不是宗教或者商业信息;5)一般文化水平的人能读懂;6)及时;7)具有长期稳定性。
13.网络媒介的特点:P1981)从传播的速度来看,网络具有很强的时效性;2)从传播的范围、覆盖面来看,网络媒介消除了地理疆域的界限;3)从传播形式来看,多媒体来看,多媒介传输使得信息量更大,更具有吸引力;4)网络能够实现传播者与受众之间的互动;5)从媒介的使用代价和易得性来看,网络媒介成本较低。
14.“守门人”功能:P202所谓“守门人”功能,就是说大众传媒如同原始部落中德守门人,一旦发现什么情况就会立即报告,帮助人们认识社会、认识自然,使人们能够及时地、充分地适应社会环境,以作出反应以采取防范措施。
15.大众文化与通俗文化的差异:P2081)就其产生的背景而言,大众文化的背后是很强的商业动机,所有的歌星、影星都不过是媒介经营商获取商业利润的手段,由此产生的文化具有商业性而不具备“艺术作品”的特性。
文化形式取决于其商业价值;2)就其情感形态而言,大众文化由于商业利润的驱使,情感必定带有虚假的色彩。
因此,“伪民歌”比较普遍;3)大众文化是以受众为中心地文化,模仿性、模式化类型化的生产模式。
16.麦克卢汉的媒介理论:P2141)媒介即讯息:从媒介技术的功能角度理解“内容”:任何媒介的‘内容“总是另一媒介。
媒介效力之强是因为它被赋予另一媒介作为其内容;2)从媒介技术效果角度理解“内容”:一种新媒介一旦出现无论它传递是什么样的内容,这种媒介本身就会引发社会的某种变化,这就是它的内容,就是它带给人类社会的讯息:a.媒介“在人类事物中引入的规模或效率或形式的变化”;b.媒介对人的知觉,对人的各种感觉之间的比列的影响,也是它带给人类社会的重要讯息。
17.英尼斯的理论:P2191)传播媒介的偏向性(中心论点)a.中型材料如羊皮纸、粘土、石头是偏向时间b.轻便材料如纸莎草和纸张、印刷媒介、广播、电视是偏向空间;2)英尼斯所说的媒介的时空偏向性是相对的概念,而且是九相对于时间跨度和空间领域的控制方面的趋向而言的;3)传播媒介的时空偏向之间的平衡对社会稳定的影响。
18.梅罗维茨的“媒介情境论”:P2211)应视情境为信息系统(感觉区域);2)不同行为需要不同的情境;3)电子传播媒介正促成旧情境的变化与整合。
19.受众对媒介和信息的选择动因:P2461)习惯作用;2)易得性;3)一致性;4)遵从心理;5)实用意图。
20.ABC:P253是著名的报纸和杂志的媒介调查反馈系统,早在20世纪初,一些报纸和杂志社开始虚报他们的读者数以吸引广告商。
为了遏制这种欺诈行为,在1914年,广告商河发行商联合成立了ABC组织,制定计算发行量的规则,确保该规则强制执行,提供发行量的检测报告。
21.“创新——扩散”模式:P2801)由媒介研究、农业技术及新药推广三路发展而来,旨在发展新事物或新思想在社会结构中传播和扩散的过程;2)包含四个元素:a.新生事物;b.在某种渠道中被传播;c.经过很长时间;d.最后传播给某社会体系的成员;3)创新事物或思想的扩散通常要经过五个阶段,即认知——兴趣——认用——评估——采纳。
22.信息来源的可信度:1)高可信度来源导致意见的更多改变;2)睡眠者效果(信息来源与观点具有分离的倾向)3)信息来源可信度的标准(a、专业权威度b、值得信赖度)23.议题设定模式:P286在特定的一系列问题或议题中,那些得到媒介更多注意的议题,在一段时间内将日益为人们所熟悉,它们的重要性也将日益为人们所感知,而那些较早得到媒介注意的议题将日益为人们所淡忘。
24.大众传播的强大效果模式原则:P2921)间歇重复播报信息;2)有目标的对准受众;3)目的要很确定;4)输出的信息要与这些目的相关;5)要注意哪一种媒介适合负载哪一种信息。
25.涵化理论:P309亦称培养理论、教养理论。
格伯纳认为“涵化”即潜移默化的影响效果。
这一理论的核心内容是电视文化可以涵化、建构受众的世界观。
涵化理论的层次为以下几个层次:1)看电视较多者会比看电视较少者更觉得世界是丑陋的,令人不舒服2)电视所描绘的世界与真实世界迥然不同;3)看电视较多者对世界的认知与电视所描绘的情形十分相近。
26.建立“国际传播和信息新秩序”的主张:P390&P3931)强调发展中国家对自己的信息资源拥有绝对的主权;2)在新闻报道中增加有关第三世界的新闻的比列,同时促进第三世界之间的横向的新闻传播;3)西方国家在新闻传播方面应增加对第三世界的捐助;4)西方跨国通讯社在第三世界的活动应受到严格的限制,以便保护第三世界国家的主权和利益等。
27.媒介帝国主义理论:研究在上世纪60年代开始,由美国学者鲍依德——巴勒特于1977年提出的,认为媒介帝国主义指的是“任何国家媒介的所有权、结构、发行或传播与内容,单独或总体的受制于他国,受制国却无相等的力量去影响对方。
有四种形式:其一,传播的工具形式;其二,一整套的工业安排;其三,理想实现的价值观;其四,特殊的媒介内容。
四个重要假设:其一,文化产品输出国被假定具有侵略控制他国的意图。
其二,西方的文化信息产品对本国的文化、规范及价值观有负面影响。
这些负面影响通常来自外来文化与本地文化的价值观的不协调,对本地文化造成破坏性的改变。
其三,输入国民国民众不会选择性地吸收、协调或抗拒外来文化,显然,效果立伦的“魔弹论”成了这一假设的前提。
其四,在外来文化入侵的情况下,当地政府没有能力抵抗外来文化入侵,而强国依仗其技术、资金的优势,为所欲为,全然不顾输入国文化习俗,肆意破坏输入国的文化主权。
28.文化保护:限制性保护:对文化产品的引入和展示进行控制(关税和限额);扶植性保护:推进国内文化产业产业的发展,增强同国外竞争的实力。
根源:1)认为文化产品具有意识形态的功能,担心外国文化的影响和本国文化的完整性受到损害,信息控制是主权国家持续存在的核心;2)决策者的既得利益;3)不平衡的文化交流。
29.文化开放:1)自由贸易政策是对市场机制在全球范围内资源分配有效性信念的体现。
认为文化产品从工业国家流通到相对不发达国家,是因为它们物美价廉。
文化保护主义会给消费者带来包括高价、文化单一及信息匮乏等后果。
本地文化产品相对进口产品,有相当的竞争优势。
(文化接近性)2)本土文化具有内部差异,会因地区、城市和阶层的不同而不同,与外来文化接轨时有时只不过是内部文化多元化的延伸。
因此判断是否应接受一个文化习惯时,不应该以其来源为标准,而应该考虑是否符合民众的需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