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关于明代白银货币化

关于明代白银货币化

关于明代白银货币化
中国近代发展一般我们都金融上讨论白银化,但其实还有政的问题。

明朝万历间的财政非常有意思,其国库保了会计记录,方便了们了解当时的政府状况笔者最近在读顾准关于希和西方世界兴起的研究其中涉及到政府的一些问。

为什么我们政府和西方政府的况不一样,或许可以从明白银化中找到一些线索。

所以对它的讨论无论是从学术发展是现实研究方面看,都很有意义的。

明代后期有大量白流入,对于这个现,外国学者的研究较多,因为主要资料在西方。

其,“为什么大量白流入中国”这个问题非常值探讨,但这方面的研究是很多。

而在经济史方面,则很就有专门从钱币或货币角度进行的研究。

如20世纪30年代以后,方仲先生和日本、英国的些学者从货币制度和国际贸易度进行了研究,而彭信先生、杨联升先生、日本加藤繁先生也都从货币史的视对白银有所涉及,但是一直没有人研究外部白银流对中国的总体影响到底是什么。

这还是该从中国本身找起。

从经济和币层面上看,明朝白银成了重的社会现象,可翻开明朝的历史籍,明代关于典章制度记载,比如《明会典、《明实录》等等,能看到“钞法”、“法”,没有“银法”。

这说,白银其实不是明王朝法定货币,没有制度可言,所以,银在明朝的货币化是历史上个不同寻常的现象。

那,白银是怎么在明朝币化的?又怎么形成了实际的主币?
明朝法定货币是宝钞,白银禁止使用。

那么,禁之中的白银是怎么货币化的呢?应该从民间开始。

最早注意初民间实际使用通货状的,是
傅衣凌先生。

他对146件徽州土地买契约进行了初步分析,出明代前期这一百多年间所使用通货是很复杂的。

洪武、乐年间以钞为主,宣德、正则钞、谷、布、银兼用,成化、弘年间开始以银为主。

根据427件徽州地区的土地卖交易契约,傅衣凌先编制了一个表,从中可以看出从洪武到成化,土地买卖中原来多使用钞,到后来白银渐成为主要货币的发展过。

其实,成化年间,还不弘治年间,显示土地买卖基本都是用白银了。

民间白银货化的过程可以分为个阶段:第一,洪武到建文时,此时,作为法定货币推行于民的宝钞已经开始衰落第二,永乐至宣德期,这仍然是宝钞通行于民的阶段,特点是宝钞经历顶峰后衰落,在其永年间的顶峰时期,用的货币基本全是宝钞,宣德后,向白银过渡的实物交易开始现;第三,正统至成化时期这时宝钞逐渐绝迹民间流通,特点是白银渐成为实际主币,并全国展开。

这427件契约文书说,民间的大宗交易基本白银为主要货币。

白银货币化不是国家令推行的结果,而是民间发起的,下而上再到自上而下历程。

从史学角度进行考证一般认为,这两种趋的交界点是正统元年“金花银”出现。

《明史》对此有所归纳,这个归纳高度概括,以致后来现了一些问题。

像“英宗位……弛用银之禁。

朝率皆用银……”这种说法太正确。

经过考证,正统年间,尤是正统初年,一方面,金花银已出现,但另一方面,国仍极力维护宝钞的地位,两经历了此消彼长的过程并非在英宗正统年间就实了“朝野率皆用银”从整体过程可以看出,化年间才真正实现了民间用。

如果说,英宗“弛用银之禁”应该有国家法令,但们没有见到任何法令显出对用银开放
的迹象,只有说部分税粮折征为金花银。

于金花银的问题这篇文章也有具体的讨论。

虽然金花银可以溯到正统,但其实还是很杂的,跟过去的传统有直接联系并非从英宗才开始。

比如金花银的名称并不见于正统,而是来才有。

自明初至成弘年间,民间社会存在一种下而上的白银货币化势,作为宝钞最强劲对立物的白银最终不以统治者意志为移,逐渐占据了主币的地。

《明史食货志》的高度概括产了误导,应予澄清
明初民间白银货币化的势,正是明代社会经济展内在动力的客观体现。

白银货币过程是中国社会经济货币化的过程也是市场萌发的过程由此引发了晚明社会变迁成为中国古代社会向近代社转型的重要标志。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