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代白银问题 (2010-07-31 10:44:30)
转载▼ 标签: 杂谈
中国最早使用白银作为货币是在春秋时期,唐代白银在个别地方如岭南地区成为通用货币,唐王朝曾在个别无蚕乡征收庸调银。宋代虽然仍以铜、铁钱为主,兼用纸币,但白银已经成为一般通货,可以和钱平行使用。元朝实行白银收敛政策,在国内厉行纸币,以银当作钞本,多次禁止金银流通,大量白银用于对外贸易。 明初,政府承元代之制,发行纸钞,禁止金银的流通。但由于纸币的通货膨胀,白银以其优良的自然特性,在天顺以后逐渐成为民间主导的流通货币。明中叶以后,日本和美洲的白银大量流入中国,至隆庆初,国家以法律的形式认可了白银的货币地位。隆庆元年,明穆宗颁布诏令:“凡买卖货物,值银一钱以上者,银钱兼使,一钱以下止许用钱。”万历年间,张居正推行“一条鞭法”,标志着白银货币化的最终完成。 明代使用的白银,还是一种称量货币,以两为基本单位。最初是以首饰的形式出现的,后来随着政府的解禁,主要分为三种类型:其一为碎银,即一两以下的银子;其二为银锭,即元宝,普通大元宝是50两一锭,最大的有500两重,元宝上多有文字,大的有铸造地名、重量和银匠的姓名,但小的有时不铸明重量;其三为银元,是从外国流入的银币,主要流通于闽广地区。
国内白银的产量和从国外流入中国白银的数量 最早对明代白银存量进行估计的是明末的蒋臣,他在上书给崇祯帝时认为全国有2亿5千万两。彭信威随即在《中国货币史》中予以驳斥,他举出正德5年刘瑾被抄家时,家里就藏银2亿5958万3800两作例子,认为估计偏低。但他又认为参加支付流通的不过一二亿两,绝大部分都被窖藏了。
梁方仲 《明代银矿考》1939年 银课收入之数 洪武23年-洪武26年75070两 洪武26年-成化22年9786462两 成化23年-正德15年1510032两 武宗朝以后不可考 《明代国际贸易与银的输出入》1939年 银元大量输入,除掉葡西日三国外,如英国变有些小的流入 自万历元年至崇祯17年(1573-1644)的72年间,合计各国输入中国的银元由于贸易关系的至少远超过一万万元以上。
全汉升 在16、17、18世纪,每年由大帆船运往菲律宾的白银,平均为200万-300万比索。另据全汉升引马尼拉监察长向西班牙国王的报告:“自从菲律宾群岛被政府1656年以来,运到这里的银子已经超过2亿比索。”由此推定,1565年-1765年间,从美洲运到菲律宾的白银共计2亿比索。又根据德科民(de comyn)的计算,1571-1821年间,从美洲运往马尼拉的银子共计4亿比索,其中的四分之一至二分之一流入中国。全汉升认为德科民说的四分之一显然过低,二分之一或更多一些,可能比较接近事实。
倪来恩、夏维中《外国白银与明帝国的崩溃》1990年 明后期日本白银的输入中国 葡萄牙人经营的长崎-澳门贸易 在16世纪的后50年中,萄人共输入中国的日本白银是165万公斤 中日之间的直接贸易 1600-1635年被日本商船输出的白银也许达到100万公斤 1635-1645被中国走私船从日本运回的白银约50万公斤 荷兰人经营的台湾中转贸易
西属美洲殖民地白银输入中国 王裕巽 《明代白银国内开采与国外流入数额试考》《中国钱币》1998.3 明代国内白银开采总额为26353326两 西班牙87750000 日本200000000 葡萄牙42762750 总计350512750
李隆生 《明末白银存量的估计》《中国钱币》2005.1 他将白银总量分为四个部分来计算,第一部分是唐宋元的白银产量,约为37775万两,第二部分是明代的白银产量,约为8310万两,第三部分是日本流入中国的白银总量,约为7000万两,第四部分是西属美洲流入中国的白银总量,约为193000万两。最后得出29500万两,是同一时期国内产量近10倍。
弗兰克 在1800年以前的两个半世纪里,加起来中国更是获得了大约60000吨白银,大概占世界有记录的白银产量(自1600年起为120000吨,自1545年起为137000吨)的一半。
阿特韦尔 万明 格兰 庄国土《16-18世纪白银流入中国数量估算》1995年3月 由葡人、荷人从欧洲,西人从美洲带来的白银,加上日本流出的白银,构成明季白银内流的主要源泉,总数可能在35000万西元以上。 严中平《丝绸流向菲律宾,白银流向中国》《近代史研究》1981.1 傅衣凌《明代前期徽州土地买卖契约中的通货》1980 百籁弘《明清经济史研究》1980年 新井白石、矢野 万历29年-清顺治四年1647的47年间,自日本输出之银约为7480万两。 明季日本流出的白银 应在25000万西元以上,这些白银绝大多数通过稳中有降种途径流到中国。 林满红《明清的朝代危机与世界经济萧条》 明灭亡前,由日本流入中国的白银达5000多万两。
白银大量流入中国的原因 外因 贸易平衡说 我国学者严中平、樊树志认为:无论是西班牙还是西属美洲和菲律宾,其生产力水平都拿不出任何商品值得中国人所欢迎,因此,唯一平衡贸易的办法就是向中国输送白银。 日本学者小叶田淳、滨下武志
套利说 弗林和吉拉尔德斯 《白银的微观经济学和早期现代时期的东西方贸易》1986 《伴随白银繁荣诞生:世界贸易在1571年的兴起》1995年 他们对平衡贸易的观点提出质疑。因为只有白银不断地通过欧洲流向了东方,而黄金却不断地从中国流向欧洲及日本。在16世纪至18世纪期间,世界上的4种主要货币实体从未前后相继地流向任何地方,相反,每种世界货币实体都是独立地流向在特定时期能提供最大预期利润的地区市场。
综合 贡德弗兰克 他说在1400-1800年间,世界上有四个地区长期介质着商品贸易的逆差,他们是日本、美洲、非洲和欧洲,美洲和日本靠出口白银来弥补他们的逆差,非洲靠出口黄金和奴隶来弥补逆差,因此,这三个地区都能够生产世界经济中的其他地方所需要的商品,与此形成对照的是,欧洲几乎不能生产任何可供出口来弥补其长期贸易赤字的商品。于是,他只能靠经营其他三个贸易逆差区的出口来过日子,为了平衡中国似乎永久保持着的顺差,世界白银流向中国。 三、白银货币化的原因 梁方仲 对白银的需求很大程度上是由赋税货币化引起的,而这种赋税货币化的动力来自政府的财政体系运作的需要,白银的流通,主要发生在政府财赋分配的领域。这种流通,虽然也可以引起商品流通的发达,但这种商业“一马当先”的繁荣,并不能引起手工业农业的同步发展。他将这种现像称之为“虚假繁荣”。
彭信威 1956年 白银的使用实由于纸币的贬值和铜钱的减少,纸币的贬值使人民需要一种稳定的货币。在正常状态下,人民就会使用铜钱,求以自卫。可是明初铸钱很少,洪武、永乐、宣德年间虽曾铸钱,但铸得不多;而且当局为了推行纸币,把这些钱贮存在国库,不发行出来,或则只赐给外国的使节。宣德以后,50年间完全没有铸钱,因此民间的针不够用,所以白银的通告,原是补充货币数量的不足。后来恢复鼓铸,但由于私铸猖獗,钱分等级,不能成为适当的价值尺度,这更促进了白银的使用。 另一方面,受到了中亚币制的影响。
傅衣凌《明代前期徽州土地买卖契约中的通货》1980年 中叶以后商品经济的发达 大量开采银矿 嘉靖以后,以同日本及东南亚各国贸易,白银大量流入 政府加征银响
四、白银的 影响 彭信威认为,明代白银 的盛行,不但刺激了中国的经济,而且 对于中国的文化,也产生了一种推动的作用。
阿特韦尔从白银流入对晚明经济的角度分析 首先是促进了晚明政府银库收放的增加 其次是促进了赋税制度的改革 再次是促进了晚明的经济繁荣
赵轶峰《试论明代货币制度的演变及其历史影响》1985 货币的白银化给传统的社会经济关系带来强烈的震动。 实物地租和赋税、大规模劳役征发制度在货币白银化进程中受到致命的冲击,松懈了土地和政治权力对直接生产者的束缚。 货币白银化还有力地打击了高度专制主义的封建社会体制 使货币在自身的性质上摆脱了几千年来紧密依赖于国家权力和国家财政的状况。国家无法像印造纸钞时那样轻易地把大批社会财富聚于自己控制下,也不能左右货币的比价和取弃。它代表的不是国家权力而是商品、货币自身的权力。 货币白银化促进了国家财政由实物中心制转向货币中心制。 货币的白银化还引起社会阶级结构的变化。 货币白银化还使中国货币适时脱去了民族的外衣,成为世界货币,从而为中国开展对外贸易,广泛加入经济、政治和文化联系,改变数千年封闭自足的状态提供了可能性。
萧放《白银货币的周流和明帝国的命运》1989 晃中辰《明后期白银的大量内流及其影响》1993 直接有力地推动了国内商品经济的发展 对自然经济有强大的渗透力和破坏力 庄国土 首先,通货的转化对国内商品流通、大规模市场网络的形成意义重大 二是造成了中国对银元的大量需求,也使中国商品具有国际性,使中国成为世界市场的一个组成部分。
戴建兵《西属殖民地银元对中国货币的影响》《亚洲钱币》2002 从货币文化的角度分析 首先是中国传统的以铜钱和纸币相结合的货币制度发生了根本变革,致使白银在大额交易和政府财政上起着纸币和铜钱无法取代的作用